叁、叁寶的意義
“佛寶”,是指圓滿證悟了的覺悟者,是叁千大千世界的無上導師。“法寶”,是指佛陀所宣說的真理,是引導衆生步入菩提大道的方法。“僧寶”,是指跟隨佛陀叁乘(小乘、大乘、 金剛乘)的出家行者,是衆生在解脫道中的修行伴侶。要想了解叁寶並對佛法生起正信,可以多看一些介紹釋迦牟尼佛生平事迹的書,還有一些有關八大菩薩的書籍,特別是關于介紹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的書籍。尤其要讀一讀《隨念叁寶經》,這些都是關于叁寶的意義和功德等內容的好書。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中的第一品中,詳細的講述了叁寶不可思議的功德。還可以多看一些古印度、西藏和漢地高僧大德的傳記;或者詳細的了解一下藏傳佛教的修行人是如何虔誠依止具德上師的事迹。比如藏傳佛教中的噶舉派祖師那若巴大師,他是如何依止帝洛巴上師的;瑪爾巴大譯師是如何依止那若巴上師的;密勒日巴尊者是如何依止瑪爾巴上師而獲得不可思議的加持,最終達到至高無上成就的事迹等等。
佛、法、僧叁寶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
佛是導師;
法是道路;
僧是修道上的友伴。
以世間法做比喻,佛好比是我們的老師,法就像是老師所教授的課程,僧則像是我們的同學。再做另一比喻,佛好比是醫生,法就像良藥,僧則像是幫助我們的護士。倘若我們是病人,當我們生病時,要去看醫生、吃藥、還需要護士的幫助和護理,我們的病自然就會痊愈。所以,爲了獲得遍知的佛果,我們一定要依靠佛、法、僧叁寶的護佑。
另外,我們可以視自己如同病人一般。凡夫最大的病就是煩惱病。爲了醫治好我們的煩惱病,需要最好的良藥,這就是正法。而最好的治療者醫生 ,就是佛。最後還需要友伴僧衆來幫助我們治療與護理。
對于叁寶的認識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理解,“叁寶”是我們共同的皈依處。也就是指一切佛教所講的共同的皈依處。
佛,是最究竟的皈依處。因爲佛陀證得了法身與色身的最高成就。
法,不是究竟的皈依處,因爲法就像是我們渡河用的船。渡河時需要船,但到達彼岸後就不再需要船了。“法”,是修行人用它成就佛果的方法,成就了佛果就不需要“法”了,可以舍去。
僧,也是在尋求皈依的人,也有種種恐懼之苦,也非究竟皈依之處。法與僧只是暫時的皈依處,而真正的、究竟的、唯一的皈依之處只有佛。
有關叁寶的說明,各位可能都聽說過,也學過。但是很多人欲學高深的教法,如“大手印”、“大圓滿”、氣脈明點等等,就輕視或忘記了“皈依叁寶”的概念。這種好高骛遠的習慣會導致空中樓閣的結果,所以我在這裏一再重複講解,就是爲了讓大家對“皈依叁寶”樹立起深刻的正見。
現在很多修持者對皈依、發心以及前行應必備的基礎功課,不放在眼裏,對正行卻抱著很大的期望,也很注重正行的修持。但經典的告誡是前行比正行更重要。前行基礎沒有打好,正行會有障礙。如果注重前行,則在正行中,每一次第可以順利度過。古時候,阿底峽尊者來西藏講法,教的全部都是修持皈依的法門。他在印度雖然是一位很著名的大班智達,但他到了藏地之後,發現很多修行人缺乏修行的基礎——皈依,並且好高骛遠。爲此,阿底峽尊者爲了西藏的修行人打好紮實的佛教修行基礎,而向西藏人傳播了皈依法門,提倡注重皈依,所以尊者在西藏時並沒有公開傳授高深之法。很多人因此給他取名爲“皈依”班智達。像阿底峽尊者這樣的大師,都如此重視皈依的修持,我們就更應該依教奉行了。
皈依叁寶,首談皈依佛。一般凡夫的認識,特別是初學者,一想到佛,就想到唐卡上叁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的佛像。法呢,以爲就是經書。僧呢,就是穿著僧衣、剃了光頭的人。這就是一般人對叁寶的認識與看法。我們說,以見到了佛像的“相”就以爲是見到了佛,是因爲我們的心沒有遠離執著。初學佛者,所見到的佛、法、僧叁寶是否是究竟的“相”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金剛經》中所說: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以善巧的方式來引導初學者,使其逐步趨向究竟佛法的大道,好比用手指來告訴觀月者月亮所在之處一樣。
佛有法、報、化叁身。“化身佛”是我們凡夫衆生可以見到的佛。“報身佛”是登地菩薩可以見到的佛。“法身佛”是究竟的證悟境界,沒有任何形象,遠離一切戲論,證得至高無上、不生不滅的大法界。對初學者來講,應先有一個相狀的佛。進一步修持後,可以講到更高的皈依層次,最後才講皈依法身佛。當下,我們是依據衆生現前不同的修持情況而宣說的。
法的皈依分爲二種:教法與證法。佛陀的教法是指叁藏經典。使人能聞、思的法就是教法。任何人對佛陀的教法生起信心進而聞思和實修就是皈依法。證法是指叁學,即戒、定、慧;使人在世出世間中實際修持的法就是證法。證法又分爲二種,道谛與滅谛。道谛是淨除煩惱的對治法;滅谛是指滅除煩惱的寂靜狀態。
皈依僧寶,可分爲小乘和大乘兩者來理解。小乘對僧寶的見解是身披袈裟的聲聞、緣覺的僧團。大乘的見解則認爲登入初地以上的菩薩——如八大菩薩爲僧寶,一切有情皈依上述任何一者,都是皈依僧寶。
皈依叁寶,小乘和大乘對皈依的對象、皈依者的發心、時間的長短、所持見解也各有不相同。
小乘佛法認爲皈依的對象——佛,是化身佛;法,是四谛法;僧,是四部僧團。小乘的發心是爲了一己的出離和解脫輪回。時間是盡形壽,到死亡之前的皈依。
大乘佛法確認的皈依對象——佛,是指法身佛與色身佛;法,是指大乘叁藏經論;僧,是指大乘僧團,比如八大菩薩。大乘行者的皈依發心是視一切有情均在六道中經受輪回的痛苦,視一切衆生如己父母,並爲能使他們脫離痛苦,發願求取佛果,願一切如母衆生離苦得樂,獲得究竟解脫。皈依的時間是在未證得菩提前,直到獲得佛果。因爲大乘的發心是“直至菩提我皈依”,所以只有圓滿一切“斷證”的佛才不再需要皈依。以上所講是“共同皈依”的說法,是依止顯密的共同說法而講的。
在密續(金剛乘的教法)裏,分爲四部:
◆ 行部
◆ 事部
◆ 瑜伽部
◆ 無上瑜伽部
對于皈依的說法,行部與事部二者比較接近相通,對象也一致。“佛”爲“叁身”,“法”是事部、行部的教法,“僧”是指瑜伽行者,其發心與大乘皈依者相同。
瑜伽部:佛,是指五方佛;法,是瑜伽部密續;僧,是一切男女菩薩們。
無上瑜伽部:佛,是指佛的五身自性;法,是無上瑜伽密續法;僧,是一切出世間的勇父空行。
無上瑜伽部又分爲二支派。這裏所講的是上等支派的說法,承認皈依一位上師,就是等于皈依佛、法、僧叁寶。在此所做的皈依,就是依據無上瑜伽部的上等支派。道理是,皈依一位上師,上師的身體即是僧、其語爲法,其意爲佛,其事業即爲護法空行,所以皈依一位上師就等于皈依所有的皈依境。
當我們求授皈依,獲得皈依之後,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是我們要學習的。比如皈依後,我們應該做的事:哪怕再小的佛像、畫像都要恭敬,如同見佛;任何與佛法有關的一字、一句都要恭敬,因爲它們都是法;對于僧,則視任何有僧人相狀的人,都要尊重如同僧寶。恒常供奉叁寶,祈求叁寶的加持,不論到哪裏,不管是否快樂都應該做隨順皈依戒的修持。
我們還應該斷除不該做的事。對于已皈依佛後的行者,則不應皈依世間、外道的鬼神;皈依法後,則應斷除對衆生的傷害。佛陀曾告訴我們,皈依法後,絕不可再傷害任何生命。但我在漢地發現很多居士表面上非常虔誠,也很有慈悲心,並且能做到長期吃素等等。可是當他們被蚊子咬或房間裏出現蟑螂時,居然毫不猶豫地把它們殺掉。蚊子、蟑螂難道不算是生命嗎?這樣做難道不算是破了皈依戒的教法嗎?請大家仔細想一想。我們不應該僅僅關愛人類的生命而忽略了其他衆生的生命。佛教提倡的慈悲不僅局限于人類,更超越了一切宗教,其慈悲之光是普照一切衆生的!
皈依僧後,應遠離一切惡友,不與惡人同行。
大手印皈依的對象,就是噶瑪噶舉的皈依境,見皈依境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