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唯已得,煩惱任人掐;
汝當自努力,如來唯說者。
——《法句經》
經過六年脫胎骨般的苦修,35歲的苦行僧喬達摩,沒有超人外物的幫助和指導,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除了一切煩惱,斷絕了所有愛取,以如實智,如理如量地知見萬法,而成爲佛陀——覺悟者。此後,他被人們認知爲喬達摩佛陀(1),他是過去未來無量諸佛之一。他不是天生的佛陀,而是通過自己的精進成就了佛果。
巴利語-Buddha是由動詞性詞根-Budh演變而成,意爲明了、覺醒。因爲他圓滿地明了徹見四聖谛,從無知的迷妄中覺醒過來,所以被稱爲佛陀。因爲他不僅理解了正法,而且演說了正法,覺悟他人,所以他被尊稱爲圓滿覺者(samma-sambuddha),以此來區別只能自覺而不能覺他的辟支佛(paceka)。
在覺悟之前,他被尊稱爲菩薩(2),意爲上求佛道之有情。
每一上求佛道之有情衆生都得經曆菩薩階段,廣行布施、持戒、舍離、智慧、精進、忍辱、誠實、決意、慈愛和圓滿的平等。
在一特定的時期內,唯有一尊圓滿覺者應世。如同某些植物和樹木只開一朵鮮花,唯有一佛于一時應現于整個世界。
佛陀是無與倫比者,百千萬劫難遭遇。他的應化世間是出于對衆生的悲憫,爲了人天的福祉和利益。佛陀被尊稱爲聖德之人(acchariya-manussa);不死法門的給予者(amatassa-data);被尊稱爲兩足尊(varado),因爲他是慈悲、如實智和究竟真理的給予者;他也被稱爲法,因爲他就是法王(Dhammassami)。
正如佛陀自己所說,他是“如來(tathagata),應供者(araham),正偏知(samma-sambuddha);立未立之道,建未建之法,言未言之教,覺道者,觀道者和識道者。”(3)
佛陀的覺悟並不曾有老師的指導。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無老師(na-me-acariyo-atthi)”(4)。他確實從世俗之師處獲得世間的知識(5),但是對于出世之法來說,他沒有老師,他自己通過如實知覺悟真谛。
如果說,他從其他宗教師,或其它宗教學說,或受過教育的印度教中獲得了解脫知識,他就不可能說他自己是無上師(aham-sattha-anuttaro)(6)。在第一次說法中,他宣稱聞所未聞之法光已經升起。
在早期出家階段,他四處尋訪當代著名宗教大師,尋求指導。但是,他沒有在他們的教法中得到他所追求的東西。這就迫使他自己悟證和向內探求真理。他至心思維最深處,悟證了他從來沒有聽說或知道的究竟真理,覺悟之光源自內心,照亮了未見之法。
知一切應知之法,獲取了開啓所有知識的鑰匙,他被稱作一切知者,此超人的知見來自于他無數生死以來,自我精進不息的勤修苦練。
何爲佛陀?
有一次,一位名叫陀那的婆羅門,觀察到佛陀腳印的特征,來到佛陀跟前,問道:
“尊者是天人嗎?”
“不,婆羅門,我不是天神(7)。”佛陀回答道。
“那麼,尊者是乾達婆(8)?”
“不,婆羅門,我實不是乾達婆。”
“夜叉(9)?”
“不,我實非夜叉。”
“那麼,尊者你是一個凡人?”
“我亦非凡人。”
“那麼,請告訴我,你到底是誰?”
佛陀告訴他說,他斷除了緣生天人、乾達婆、夜叉和凡人的煩惱不淨。又說道:
“透蓮生水中,不爲水染汙;我實爲佛陀,不爲世間玷。”(10)
佛陀沒有說他是印度神婆濕努的化身(avatara)。根據《薄伽梵歌》(11)美妙的贊歌,婆濕努在各個不同的時期,多次降生人間,維護正義,摧毀邪惡,建立正法。
根據佛陀所說,世間有無數天人。作爲一道衆生,他們也得受生死輪回,沒有一個至高無上掌握人類命運,不定期應現人間,具有神力的上帝。(12)
佛陀沒有自诩爲因自救而能自由拯救他人的救也者。因爲淨與不淨完全靠自己。佛陀勸誡其弟子們要自己解脫,一個人不能直接純潔或玷汙他人(13)。爲了澄清他和弟子們的關系,強調自己爲自己的依怙和個人精進的重要性,佛陀明確指出:
“汝應自努力,如來唯導師。”(14)
佛陀僅僅指明了道路和方法。通過這一道路和方法,人們可以從痛苦和死亡之中得到解脫,達到最終目標。虔誠信奉者希求從生命之苦中得以解脫,還要靠自己的努力。
依附他人而求解脫是爲消極,依靠自己而得度者是爲積極。依附他人就是放棄自我努力。“自爲己洲嶼,自爲己依怙,無求他庇護。”(15)
佛陀這些最後的言教,意義深遠,引人省思而富有啓示。它揭示了自我努力而來達到目的的重要性。爲了達到貪求來世虛幻的幸福,人們依附仁慈的救世主而尋求贖罪。這些都是十分淺薄和無益的。他指出了祈禱的無效和祭祀的無用等。
佛陀是人,生于人間,長于人間。作爲佛陀,他結束了一生。但是,雖爲人,他具有獨特的個性,而成爲非一般人。佛陀再叁強調了這一點的重要性。他沒有留下任何余地使人誤認爲他是永恒者。有人說,沒有一位宗教導師象佛陀這樣“無神”,但是又沒有一位象他如此神聖。(16)勿用置疑,在那個時代,佛陀倍受其信徒的尊敬。不過他從來沒有宣說自己的神威性。
佛陀的偉大
佛陀生于人間,以有情而住世,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無上正覺一佛陀。他沒有獨自保留覺悟之理,而向世間宣說人類的潛在可能性和戰無不勝的力量。他示現了人類如何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可以獲得無上智慧和究竟覺悟,而不是把看不見的萬能之神淩駕于人類之上,也沒有把人類安置在順從神只之地。這樣,他提高了人的價值。他說,無需依附外在的神或媒介作用的神職人員,人類完全可以從生命的病苦中得以解脫,達到涅槃的永久快樂。他用無私奉獻的高尚理想教導這個以自我爲中心,爭權奪利的世界。他反對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罪惡的種姓製度,提倡衆生平等。他宣稱,解脫之門向每一衆生敞開,無論是貴州還是賤民,聖潔之人還是邪惡之徒,只要他們改過自新,上求圓滿真理。他提高了被踩在社會低層婦女的地位,不僅使社會認識到她們的重要性,同時也爲婦女建立了第一宗教團體(17)。在世界曆史上,他第一個努力廢除奴隸製,禁止屠殺無幸動物的祭祀活動。他認爲這些牲畜應該得到慈悲。他沒有迫使其個徒成爲他教導和他本人的隸屬,而是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思想,勸告他們不要僅僅因爲善敬他而接受他的教導,而應徹底地加以檢驗。“就象智者在試金石上,用鍛燒、敲打和摩擦的方式驗證黃金。”他慈善祥和的話語,使般陀差羅和柯沙喬達彌這種失去親人的母親得以慰籍;他曾親自照顧象菩提伽陀帝沙這種因生病而被抛棄之人;他幫助了象羅居瑪塔和輸般卡這樣的貧窮弱小者,把他們從意想不到的悲慘中解救出來;他使象罪犯指蔓和妓女阿帕般利這樣的人提高了自己的生命價值;他鼓舞了懦弱者,團結了分裂者,提高了低賤者,使聖者更加高尚。無論是富者還是窮人,聖人還是惡人都同樣地愛戴他。他高尚的典範行爲是一切衆生靈感的源泉。他是所有宗教師中最爲慈悲,最爲能忍者。
佛陀的意志,智慧,慈悲,奉獻,施舍,圓滿清淨,典範人生,以及說法時所采用的無可非議的法門,使世界上大約五分之一的人贊美他爲地球上最偉大的宗教導師。
羅達柯裏濕努曾如此熱情地歌頌佛陀:
“喬達摩具備了我們東方傑出思想家的素質。就人類的生活和思想而言,他的影響是獨一無二的。作爲一宗教創始人,對每一個人來說,他都是如此的純潔,其教導的深度和廣度一點也不遜色其它任何宗教。他屬于世界思想曆史,是全人類文化階層的共同財富。從理智的完整性,道德的誠摯性,精神的智見性來加以衡量,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18)
威爾斯在《曆史叁偉人》(19)一書中這樣寫道:
“在佛陀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質樸、熱忱、寂靜,爲光明而戰之人;一個並非神秘,而是鮮明的人道個性。他教給人類宇宙這體性。許多我們現代最完善的觀點與佛教緊密一致。他教導我們,生命中的一切痛苦和不快都是來源于自我。在人類還沒有達到安樂之前,一個人必須不再爲其感官和自我而生活,然後才能跨入偉人之行列。佛教以不同的語言使人們知曉早于基督500年前之事。但是,在某些方面,佛陀更接近我們和我們的需要。在宗教生活中,佛陀比基督更使們們明確了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但在個人永恒這個問題上,他並非模棱兩可。”
詩人沓歌羅把佛陀稱爲人類最偉大的人。
出于對佛陀的敬仰,丹表伏絲波說:“越了解他,我就越愛他。”
他爲一個謙恭的佛教徒,我們應該謹慎地說:“越了解他,我就越敬愛他;越是敬愛他,我就越了解他。”
[注]
(1)他的弟子們稱他爲佛陀,世尊,明行足等,而外道卻稱呼他爲喬達摩尊者,沙門喬達摩等。佛陀稱自己爲如來意爲“如是來”或“如是去。”
(2)梵語-Bodhisattva。(此術語被後來的大乘佛教開展和專用)。
(3)《相應部》。第叁品,第五十八經,第六十六頁。英譯《相應部》。第叁品,第五十八頁。
(4)《中部》。第一品,第二十六經,《羅摩經》,第171頁。
(5)正如陳如,阿羅羅迦羅摩,優陀伽羅摩子等。
(6)《中部》。第一卷,第二十六經,《羅摩經》,第171頁。
(7)一天界之有情。
(8)天人樂師。
(9)魔鬼。
(10)《增支部》。第二品第六經第39頁;英譯《增支部》。第叁品第58頁。
(11)偈子。第四部,第八偈。
(12)爲了拉擾不斷增多的佛教徒,印度教徒不公正地稱佛陀爲一神的化現(Avatara)。
(13)《法句經》。第165偈。
(14)《法句經》。第276偈。
(15)《長部》。第二品,第叁經,《大涅槃經》,第100頁。
(16)堤維一高達,《佛教經典》。第20頁。
(17)耆那教也在很早就吸收婦女出家,見耆那教的Stri-mukti,p.s.jaini.在美國東方社會第188次會議上發表的論文。加拿大,多倫多。1978。
(18)《喬達摩佛陀》。英國學術議事錄,第二十四卷。
(19)此書名沒有出現在H.G.維爾斯的《綜合傳記》。第叁版,倫敦。
《《覺悟之路》第叁章 天上佛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