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不妨詩意

  人生不妨詩意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不一定是梅花的疏影,只要你走過某個清清的池塘邊,岸上的柳樹倒影在水間;無論是槐花還是桂花,只要在新月初上的淺淺黃昏中蓦然聞到了陣陣若隱若現的花香,只要你善于發現美,這就可以是一幅現實生活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意畫卷。

  詩意的生活,未必需要我們自己是詩人,但是需要一雙善于觀察生活的眼,一顆善于欣賞生活的心。回頭想想我們自己的生活,絕大多數人都是在詩歌中不知不覺地長大。那時,不谙世事的我們搖晃著小腦袋起起落落地朗誦著“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長大後的我們,走過了多少個春天,聽過多少的鳥啼,可是我們的腳步遠遠地比四季的步伐還快速,以至于我們漠視了所有身邊的美麗,我們從春天忙到冬天,甚至聽到鳥啼聲還嫌它聒耳,哪裏還想得起“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美麗的詩句,哪裏還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聆聽感知。

  有時,我們也會去名山大川走走,可是,依然步履匆匆,留個影就算是到過此地,我們哪裏會有那種“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雅致。我們嘴裏念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是眼裏總也沒有看到床前那如霜的月光。

  看看李後主,即使江山換了主人,滿懷著浩蕩悲傷的他還能吟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失意的生活裏不是一樣有詩意嗎?“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看看古人竟然能夠如此輕描淡寫滿腔的惆怅,原來詩意的生活裏一樣有喜怒哀樂悲歡離愁,但是,不是悲啼,不是埋怨,只是一種淡然地面對。

  我們的年華都曾從早春走過,都曾用小手撫摸過那似剪刀的二月春風裁出的細細柳葉,其實,我們也曾詩意地生活過,我們的童年都在美麗的詩詞中浸泡過。我們就是在吟著“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誦著“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念著“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時漸漸長大的。

  無論是明月、啼鳥、花落,還是微雨、江水、芭蕉,我們有幾樣是沒有見過的?可是我們品不出它們的詩意,因爲我們不懂得發現美麗,不懂得感悟生活,不懂得參悟生命。如果,我們懂得放下那些生活的瑣碎,懂得看淡人生的那些功利,也許,我們的心靈又開始萌生盎然的詩意。

  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不斷提升自己生活質量的過程,生活的質量不是體現物質上,更多是精神上的。我們沒有很多的錢,但是我們有很“閑”的心就好,人生最美的風景從古到今都是免費的,看那些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哪一樣嫌了你幾多錢?若是我們自己只知忙碌生活,不懂得去欣賞良辰美景,那麼就算是有美景良辰,卻也只是奈何了天;有賞心樂事,也不知落在了誰家院。到頭來,卻也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閨自憐。”

  美,隨處可見,即使在荒涼的沙漠,依然可以有“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的美景。美,隨心可見,即使是傷心的離別,依然可以吟詠“楊柳岸,曉風殘月。” 唯有我們的心裏裝的不是那些如雲煙的得失,如夢幻的恩怨,那我們的心裏才能盛開一個永遠的春天。

  人生何處沒有美麗,人生哪裏沒有詩意。如果身處逆境,與其埋怨,不如鼓舞自己“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如若是漂泊他鄉,與其感傷,不如勸慰自己“試問此地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如果與親人分離,與其苦思,不如祝福人間“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婵娟”。

  窗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又一個春天來臨了,當春雨如絲飛舞在某個清晨時,我們不妨去感受那種細雨的“潤如酥”,如果有空,亦不妨去郊外看看那“遙看近卻無”的草色,不要惋惜來得早了,花兒還未開,要知道“到清明時節,百紫千紅花正亂,己失春風一半”。當我們被春雨滋潤著、被煙柳感動著時,我們的心也就漸漸地輕盈了,不知不覺,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詩意。

✿ 继续阅读 ▪ 桂花香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