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修行
一、佛教徒有何必修的功課?
現代人生活忙碌,佛教徒在生活中必修的功課,主要不離福慧雙修的範疇。佛陀被尊爲「兩足尊」,即爲福慧圓滿的象征。
佛教徒的必修功課內容,依其工作、家庭的需求不同,可有適當調整。如:早上靜坐一炷香,用以省思觀照,革新自我。晚上五分鍾念佛,以佛號洗滌俗慮,契入佛心。日常默誦一卷《心經》,自然智慧增長,所行無礙。此外,誦念「佛光四句偈」,也是必修的功課之一。其內容如:「慈悲喜舍遍法界」,即爲奉行四攝妙法;「惜福結緣利人天」,即爲實踐廣大布施;「禅淨戒行平等忍」,即爲悟入諸佛密行;「慚愧感恩大願心」,即爲獲得無量聖財。
二、修行的內容有那些?
雖然各宗各派的修行有其差別,但主要仍以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修行的內容也因各人的根機因緣而有所不同,但仍不離以福慧圓滿爲標的。
一般的禅坐、止觀、念佛、持戒、課誦、抄經、持咒、朝山等,當然是修行的內容,但推行慈善福利工作,參于社會教化活動,只要是淑世利人的事業,也都屬于修行的內容。此外,大乘菩薩的助道資糧--六度,皆可做爲現代人修行的眼目,如不悭吝而行的無相布施,護念有情生命的持戒,心甘情願的忍辱,遍學無厭的精進,淨穢一如的禅定,生佛平等的智慧。
叁、共修與自修的差別?
「自修」是自我潛藏,從縮小自己開始,來長養恭敬心,乞求佛法。「共修」則爲大乘佛教所提倡,是團體集會的活動,靠大衆的力量彼此相互砥砺,福慧增上。
例如佛陀說的每一部經,都必須有「衆成就」,有聲聞大弟子、菩薩僧衆及無量天人等衆的參于、發問,令大衆心開意解,悟入聖谛。又如諸佛淨土,皆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修共成,而得不退轉。
自修容易流于自我封閉,退失精進向上的力量,而共修容易發掘自我短處,以維護菩提的種苗。自修缺少境界的考驗,難免會貢高我慢,而共修則具足慚愧的美德,自然能成聖成賢。
古雲:「甯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好逸怠惰是人性的本然,在大衆中共修,可以時時警惕自己,不易退失菩提。
四、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有何差別?
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差別如下:
1.出家以出離心爲本,割愛辭親,一心慕道,有了淡泊的出世性格,再入世作利益衆生的事業;在家以增上心爲本,從家庭愛染中,漸漸培養出離心。
2.出家修行重于福慧雙修,且依聞思修入叁摩地;在家修行以修福爲主,以慧爲輔,依喜舍結緣培植福德。
3.出家以寺廟僧團安居、共住清淨爲主;在家則依家庭眷屬、五欲和樂爲要。
4.出家以弘法利生、自覺覺他爲主;在家則以喜舍布施、護世護教爲主。
五、修行者需要過午不食?
不一定需要。修行悟道與飲食無必然關系,因爲飲食只是健康上的營養來源,而修行主要是在于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身心淨化工夫。佛法依中道而行,飲食以不貪求、不過飽爲准,如蜂采蜜,不損花香。身體如芭蕉危脆,修行者應視飲食如藥石想,藉此療養色身,借假修真,成就佛道。
「過午不食」,是佛製生活規範之一,不是修行的主要條件,故不能代表修行高深的象征,如同佛陀是因爲契入緣起法而大徹大悟,而非因修過午不食而成就佛道。佛道要在衆生身上求,所以叁世諸佛的菩提華果,皆從衆生中而來,依衆生爲根種,悲心爲雨露,方便爲和風,忍辱爲枝幹,般若爲花葉,成熟菩提道果。
六、修行者須求得當生成就、即刻神通?
一般學佛者最大的通病,便是要求當生成就和即刻神通,把修行當成一種魔術,滿足其速成之心,卻忘記修行是返求諸己,內觀覺照的增長,以此降伏心魔,成就佛道。如一顆種子落地,若無陽光雨水,寒風霜雪等助緣,那裏有收獲呢?佛陀于人間成佛,亦是多生累劫頭目骨髓盡舍,田園資産普施,滿足一切衆生所求,積集福德而成。以佛陀智慧德行,尚須六年的雪山苦行;惠能大師的利根,尚且在磨房中舂米八個余月;普願禅師在南泉山挑水煮飯叁十年;慧忠國師在黨子谷掃地四十年。他們尚且需要養深積厚,培植福德因緣,天下那裏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呢?
吾人一味貪求「當生成就」,猶如兔上覓角,了不可得;一味的妄想「即刻神通」,忘失本心,偏離正道,亦如水中撈月,徒勞無功。其實禅門的搬柴運水,吃飯洗缽,乃至揚眉瞬目,皆是神通妙用,只是吾人迷茫心智,無法會得罷了!
七、修行是要求別人,還是自我要求呢?
修行主要在于要求自己,協助他人。現代人修行的毛病,只會要求別人,卻不懂得要求自己。例如有人去住山修行,別人就批評他不發心建寺,弘法度衆;創辦文教事業,接引青年,別人又議論他不發心從事社會福利的工作。老是拿著一把尺去丈量別人,無理的要求別人要忏悔業障,要持守淨戒,要發心度衆,要護持道場,自己卻不知慚愧,不肯發心,不知改過,不明事理。
修行實乃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無人可以替代!真正的修行者,懂得要求自己,改心換性,對他人本著悲愍之心,給予方便的協助,才能契入無上心要。
八、如何加強自我修行的密行?
所謂「密行」,其實就是一種覺性的修持。覺悟五蘊不實,而能遠離顛倒夢想;覺悟生命無常,而能發起救度衆生的悲心。
如何加強自我修行的密行呢?如:行立坐臥,威儀自重;吃飯時稱念叁供養及食存五觀想,舉心動念,以慈悲利他爲本;入衆處事,以慚愧感恩爲門。對叁寶生起恭敬及難遭難遇之想;對衆生生起尊重及平等忍耐之力,把修行與生活融成一體。這些都是增長福慧的無上密行。
密行,並非秘而不宣,故作神秘之舉,而是視修行爲本分事,不以修行做爲沽名釣譽的手段,不貪求名聞利養。所謂「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心中有佛,此即密行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