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千秋禅意說似無

  千秋禅意說似無

  水似禅心淨,月如人從容。禅心是什麼樣?是無憂,是無怨,是無悔,是無爭,是無住,是無心,是無我……..當一顆心真的如禅心一樣無憂、無怨、無悔、無爭、無住、無心、無我,那他就能在紛繁的世事中遊刃有余,悠然踱步,一如天空東升西落的圓月,從容來去。

  在禅宗有一首非常有名的禅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雲門文偃禅師也曾說: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這不是一種單純的祝願,是一種無憂的禅者的心態,一顆禅心是完全放下了憂愁的。雖然人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是真正的遠慮不是擔憂或思慮未來,而是把握好每個當下。

  一味的猜測或擔憂未來,反倒成爲一種挂礙,成爲一種負擔。誰都希望未來能夠符合自己的某種意願,但是這種牽挂並不能對未來起到多少改變,相反的也許會讓未來更糟糕,因爲一個總是處于憂慮緊張的人,他的精力被消耗,反應力變差,工作效率也就降低了。

  得與失,成與敗,不要看得太真,世間沒有絕對的成敗對錯,更多的是在我們的心裏。人固然是要有希望,有理想,但是那些都只是讓我們努力的一種動力,在前往夢想的道路上,我們付出了,努力了,那麼結果就不要太在意,因爲,你付出了什麼,就會自然而然的有它應有的果報,擔憂和在乎結果也是多余的。畢竟人生很多事情不是單純的可以靠人力來改變的,在努力並堅持的過程裏,我們把握了每一個當下,面對每一個日出日落,我們沒有愧疚,沒有遺憾,這就已經是收獲了成功。

  佛法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已然成爲曆史,無法追回,現在的不能停留,言出即成爲過去,而未來又有太多的變數,不僅世事無常,我們自己的心更是無常,所以用現在的心去衡量或界定未來,這無疑是一種愚蠢。多少人許下天長地久,最後又都自願分手,當初山盟海誓,恨不能朝夕相處,片刻不離,自己都想不到後來卻是恨不能天涯海角,永不相逢。

  人非聖賢,孰能無錯。人生有太多的意外的結局,無論是自己無意的還是有心的錯誤,我們不能總是爲之內疚,爲之後悔。我們常說的忏悔,不是後悔。忏悔,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激勵,而不是一昧地自責。忏之前愆,悔之後過,因爲發自內心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所以告誡自己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過失。爲了能夠讓自己無悔,我們更應該學會珍惜,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讓失去後徒然追悔莫及;學會努力,不要在未來空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若說時間無情,那是你沒有珍惜時間。其實時間給了我們很多機會、很多空間,但是因爲我們自己蹉跎、浪費,等到時間流逝又後悔時,便埋怨是時間無情,其實,時間從來都沒有什麼無情,也沒有什麼有情,不懂得把握時間、利用時間才是真正的對自己無情。不是時間沒有給我們機會,是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錯過。

  世事變幻莫測,人心無常善變。今天想擁有的,未必在未來是幸福的,很多事情想得太多只會是一種負累。生命是個複雜的東西,我們誰能夠預測下一秒的故事呢?那麼,就好好活著吧,用這一秒的行動去改變下一秒的命運,因爲,過去的已經成爲曆史,而曆史是無法再改變的了,只有好好的把握當下才能把握未來。

  無論是對于未來,還是對于當下,面對那些不如意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埋怨。對我們的命運、對我們在人生路上所遇到的一切都能夠歡喜接受,沒有怨也沒有恨,這是一個禅者應有的心無所怨。不僅無怨,不僅欣然接受,還應有一種心懷感恩。

  對非理對待我們的人心存感恩,把他當成訓練我們忍辱力的老師。那些不符合我們意願的,不管是大自然的情況還是生活中自己身心的種種情況,我們要相信,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産物,都是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爲,接受它,面對它,不排斥它,正面那些生活裏、命運裏不符合自己意願的負面的東西。我們什麼時候正面的面對它,那什麼時候它就開始轉化。如果我們背對它,逃避它或者怨恨它,它可能永遠都不會轉化,那樣只能會走到路的盡頭,進退維谷,事與願違。當我們能夠正視它,面對它的時候,就無所謂順境逆境了,逆境反倒更是一種饋贈,成就自己的堅強和忍耐。

  人要活得幸福,光有智商是不夠的,還要有情商、逆商。情商就是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情感,善于跟其他人配合,迅速適應環境。逆商是指一個人在面對不如意的環境,不如意的情景的時候,他的反映能力、適應能力和轉化能力。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會一帆風順,有時會有逆風,遇到逆風的時候怎麼轉化它、面對它、利用它,這種能力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在順風裏成長的很好,但是遇到一點挫折,一點批評,一點困難,就倒下了。這種人我們通常說他是“溫室裏的花”,沒有經過風雨。所以孟子講“生于憂患”,意思是說那些經過種種的困難考驗過的人,他的逆商比常人要高。逆商太低,面臨逆境時沒有足夠的堅強,就只有埋怨了,就總是認爲自己委屈,認爲自己被人欺負。其實,當人的內心覺得委屈時,不是別人如何欺負了自己,是自己的承受力不夠。

  在佛教的六度中,有一種是“忍辱波羅密”,而忍辱要面對的就是那些逆境,就是在逆境裏提高自己的逆商,俗話講,忍字頭上一把刀,忍是一種煎熬,忍是一種痛苦,而忍辱波羅密最高的境界就是忍無可忍。這裏說的忍無可忍,不是通常人們理解的到底線了不再忍了,而是沒有什麼是不能忍受的了。其實,作爲一個無心之人那有什麼忍?無心之人也就談不上什麼煎熬和痛苦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以爲是的陋習,走不出自己的那片天地,執著于外境的困擾,執著于過去的糾葛,執著于得失的計較等等,從而迷失了自我。禅心一種坦然,更是一種睿智,它從來不會停留在對過去的執著、對過去的後悔裏面,而是讓我們怎麼樣不再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新的後悔,不苛責自己,也不苛責他人,踏實的過好每一天。

  雖說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只有平凡的一生,其實,再平凡的生命也會閃耀發光,實現自己與衆不同的價值。相信,每個人,每個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精彩,都有光彩奪目的一面。在堅持,付出的過程中去展現我們生命的壯麗,來實現我們的人生的價值。用我們付出的艱辛來換取心靈的甯靜,那是一種自然的安詳。所以,生命是美好的,美在簡單,美在平凡,美在我們所走過的真實的每一天。

  金剛經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讓自己學著無怨無悔,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無悔于當下、無悔于今天、無悔于昨天,那麼我們也將無悔于今生今世。活在當下,活在現實中,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將自己盡情的釋放,無怨無悔的來走過這一生。

✿ 继续阅读 ▪ 寂寥梅花落地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