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是無我的慈悲。
奉獻是一種不求回報的給予,這是一種不論個人得失,只爲他人謀福澤的慷慨胸襟。世界本來很幹淨,因爲有“我”卻不同。由于根深蒂固的“我”的存在,我們很難真正關愛他人,我們對別人的愛和幫助,是有所求、有所得的,即是沒有物質上的回報,至少希望別人在精神上有所表示,假如對方連一句感激的話都沒有,我們就會失落、難過,開始埋怨自己爲什麼要做一個好人,開始發出“好心當成驢肝肺”的抱怨。而真正的慈悲是無我的,無私的,默默無聞的奉獻,因爲真正慈悲的人知道幫助別人就是在成就自己、完善自己。
把自己和周圍的人分開,個體的生存和發展是根本不可能的。所謂的自由與獨立,都是相對而言的。我們決不能爲了個人利益而損害他人,和諧、寬容的人際關系和社會氛圍的形成,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奉獻是美好而高尚的情感,是至高無上的愛,平等無分別的灑向每一個角落,是一種“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精神。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夠清晰而理智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曾經非常憧憬和渴望的,回過頭來看,卻是一錯再錯;而有些握在手裏的,看起來平常,卻不知道那是一生中最珍貴的;那麼輕易地就舍棄的,恰恰是我們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原來握在手裏的,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我們所擁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銘刻在心的。
人生沒有重複,一切要來要過去,都是無法靠珍惜和奢望去獲得的,唯一能做的事情,只是用心體會好當下的感受,珍惜當下這一刻的緣分。
生命中的人流,總是穿梭不息,或許我們一直憧憬著一場偶遇,但是你可曾注意到,在你仰頭暢想的時候,身邊又有多少次擦身而過,而這過去的就不會再來了。仔細的看看身邊的世界,美好也罷,悲傷也罷,無論如何,都是一種際遇,更是一線緣分,我們面對它,我們接受它,我們相聚珍惜,我們別離祝願,惜緣的人生,定是溫暖的。
包容的人生裏沒有傷害。
當生活中遇到不愉快時,請不要去抱怨生活,因爲抱怨好比是給生活增添了苦澀,而這種苦澀會想流行感冒一樣傳染給後面的生活,相續的陰霾,生活自然會變得消極黯淡。
生活的天地如此寬闊,我們沒有必要在彼此摩擦中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人生在世,大度一些,容別人所不能容,忍別人所不能忍,笑一笑,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處處能容,事事看破,人生自當輕松、自在、灑脫。
學會包容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它是一種深厚的涵養,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包容是化解矛盾的法寶,是消除隔閡的良藥。它可以給自己及他人帶來更多的甯靜與祥和。包容是海納百川的大度,是笑看風雲的開懷與爽朗,包容不僅給他人一個寬廣的世界,也給了自己一片無垠的天空,包容的人生裏沒有傷害。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山自重,不失其威峻;海自重,不失其雄渾;人自重,才不失爲一個真正的人。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是可敬可佩的。先有自尊,才能擁有他人的尊重,才能立足于天地。自尊的力量,足以使人們忘卻低小與卑微,站在另一個高度,以全新的目光審視自己。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別人,更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李廣尊重部下同甘共苦而名垂青史,劉備尊重孔明叁顧茅廬而叁分天下。尊重他人猶如送人玫瑰,而自己手上也沾滿了余香。
分享快樂與幸福。
分享,是一種智慧,分享喜悅乃至分享痛苦,這都是我們所需要的。歡笑由兩個人分享,快樂將會加倍;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也將減半。把自己的關心分享給他人,他人也會分享給你他的真心。只要我們懂得分享,快樂和幸福往往便會“不請自來”。
分享能夠提升人生的情趣與境界,贏得人們的尊敬。竹林七賢徜徉在山水之間,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時升華了各自的情誼;蘇轼與王安石雖然政見不同,卻喜歡互相探討詩詞、分享兩人的文學見解,因而他們的友情堅如磐石;居裏夫婦毫不吝啬各自的一點一滴,無論是感悟、財富或是成果,他們都與世人無私同享。因爲分享,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漸漸消失,因爲分享,人們收獲了額外的幸福。
從容來去,坦然今生。
無論生命給了我們什麼,是雨露的滋潤,還是陽光的照射,是狂風的吹拂,還是暴雨的敲打,我們都從容地接受,欣然地釋放著生命的繁麗。如果遇到的是傷痛,我們就要學會堅忍,並因此練就釋懷生命起落的本能。如果遇到的是快樂,我們就幸福的綻開笑容,並把快樂傳播。如果遇到的是黑夜,我們就和星星、月亮一起迎接每一個黎明的到來;如果遇到的是白晝,我們就盡情地去欣賞鮮花的綻放,綠草如茵、鳥兒的歌唱、蝶兒的輕舞,去擁抱這個美麗而充滿生機的世界。
無論痛苦與快樂、成功與失敗,一切都將在時間無聲的腳步中成爲過去。我們不必爲暫時的失敗而氣餒,也不必爲一時的成功而驕傲,因爲一起都將過去。時間如流水,流走的是光陰和生命,樂觀豁達地對待生命中的潮起和潮落。
從容是一種大境界。面對人生中的挫折不幸,感到失落的時候,更應該對自己笑笑,笑自己也笑人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時間能證明一切,往好的方向走,就能看到更美麗的風景。這樣不是更好嗎,何必抓著黑暗不讓它走呢?希望明明就在眼前。哭過、笑過、痛過,一切都經曆過了,那還需要再害怕什麼?還有什麼是不能過的呢?就讓我們坦然地面對生活中難以預料的一切苦與樂、喜與悲,從容地去走過這一生,讓生命在從容的步伐散發芬芳。
感恩,奉獻,惜緣,包容,尊重,分享,從容。我們按照這個生活的坐標走向遠方,那麼遠方的路還有多遠?
人生路上,愛也罷,恨也罷,恩也罷,怨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聚也罷,散也罷,對也罷,錯也罷,人生無非就是在得得失失中沈沈浮浮,在恩恩怨怨中糾糾纏纏,在對對錯錯中顛顛倒倒,在悲悲喜喜中來來回回,到了最後,能剩下些什麼呢?
乾坤蕩蕩,繁華曆曆。不要在迷離的紅塵中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不要在瑣碎的生活裏沈淪了此生的夢想,不要在莫測的世事中遺忘了心靈的覺悟。
《紅樓夢》中林黛玉短短的一生,只爲這一個“情”字,真可謂“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複年年”。不知爲寶玉傷過多少心,流過多少淚,也曾經“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也曾經“在地願做連理枝,在天願做比翼鳥”,她可以看淡富貴,看淡名利,看淡地位,也可以不計較得失對錯,卻唯獨對寶玉心心不舍,念念難忘。
直到寶玉成婚,黛玉雖幾近崩潰,卻在悲痛至極之時,幡然醒悟。正所謂,身後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黛玉重病之時,賈母那邊正忙于給寶玉寶钗籌辦婚事,所以都顧及不上黛玉,昔日人來人往,盡皆前來探視黛玉病情的潇湘苑,在此時反倒冷冷清清。但是這種孤寂卻未嘗不是好事,正是在這樣的清冷孤獨中,沒有了喧鬧,也同樣的沒有了希望,或者更准確的說是沒有了幻想,黛玉正是在這樣的境地中,漸漸從對現實的逃避中,轉而面對現實。
也許,很多現實的確很殘酷,就像黛玉無法面對寶玉娶寶钗的現實,寶玉無法面對黛玉去世的現實,但是,逃避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唯有面對才能解決問題。就像寶玉反倒是在確定黛玉去世後,病情漸漸好轉,黛玉也正是接受了現實後,才真正地走向了覺悟。于是就有了黛玉的焚稿斷癡情。
黛玉在臨終時,把一向至爲珍惜的、傾注了自己一生心血的所有的詩稿一齊焚燒,這其實就是一種覺悟。詩稿記錄的是黛玉所有的心事,其實也就是她一生的期待,亦是一生的幻想。黛玉的焚稿,正是她明白了一切都是一種妄念,一種小我的狹隘,所以她焚稿,就是爲了讓一切成灰,消滅自己在人世間的知見,因爲她明白了,人生一回,無非一次曆練,而這也正是當初來到人間的目的,若不領悟,人生終究是一場戲論。
在淒清中,在冷寂中,在失望中,在悲痛中,黛玉感受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明白了聚散離分世事無常,在這淒涼之中,向來愛哭的黛玉反倒無淚,也許黛玉在人生最傷心欲絕之刹那,領悟了爲何近來眼淚漸少,幾近沒有。如果得不到還苦苦糾纏,那所謂的至愛,所謂的難舍,最後只會是把自己傷得遍體鱗傷,既如此,何不放手?若一旦把自己一生至愛的,至爲難舍的放下了,那人生還怕什麼呢?
若能一切放下,則內心無求,既無求,便無得;既無得,則無失;既無失,則有何所懼、有何所憂?既無憂,便亦無怨、無恨,人間之愛恨情仇、恩怨得失之樊籠則當下打破。
虛幻放下,轉身即解脫;煩惱放下,當下即菩提。若真放下,則又何來虛幻、解脫、煩惱、菩提之説?正所謂“無立足境,方是幹淨”。一朝夢醒,妄想頓息。了了分明,方見真我。原來曾經所有的痛苦都來源于自己的患得患失朝思慕求。曾經以爲寶玉是自己一生之歸宿,卻原來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真正是“反認他鄉作故鄉”啊!原來無怨、無求、無悔、無恨才是人生真正的歸宿。
無怨、無求、無恨,無悔。
這是一種光明通透的心態,這是一種放下一切束縛後看到的自己,陽光下再也無有任何黑暗,身心安住,舒適自然,這是源自于生活的本質飛躍。
人生遠的不是距離,而是你缺少與人世間的心心相印。當自己親自經過人生的喜悲後,才能清醒的看清自己。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當自己親身經曆人生的起伏後,才會明白這生活的意義。
明朝朱元璋建國後,賜給五臺山碧山寺方丈金碧峰禅師一個玉缽,禅師非常喜歡。 金碧峰禅師自從開悟以後,能夠放下對其它諸緣的貪愛,唯獨對這個吃飯用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細地把玉缽收好,然後才安心地進入禅定的境界。
有一次,閻羅王因爲他的世壽已終,應該把業報還清,便差幾個小鬼要來捉拿禅師。但金碧峰預知時至,想和閻羅王開個玩笑,就進入甚深禅定的境界裏,心想,看你閻羅王有什麼辦法。幾個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到金碧峰;眼看沒有辦法向閻羅王交差,就去請教土地公,請他幫忙想個計謀,使金碧峰禅師出定。
土地公想想,說道:“這位金碧峰禅師最喜歡他的玉缽,假如你們能夠想辦法拿到他的玉缽,他心裏挂念,就會出定了。”小鬼們一聽,就趕快找到禅師的玉缽,拚命地搖動它;禅師一聽到他的玉缽被搖得砰砰地響,心一急,趕快出定來搶救,小鬼見他出定,就拍手笑道:“好啦!現在請你跟我們去見閻羅王吧!”
金碧峰禅師一聽,了知一時的貪愛幾乎毀了他千古慧命,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並且留下一首偈曰: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當下進入了無住涅槃的境界。
散盡浮雲落盡花,到頭明月是生涯。試想一下,當有一天,我們的心靈如同虛空般,再也沒有任何束縛,那是怎樣的一種自由。
水流花放鳥自鳴,
天際亂雲散虛空。
青杏一樹春轉深,
少年寸心寸寸真。
《奉獻是無我的慈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