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擁有一顆忘我的心

  擁有一顆忘我的心

  無我觀是佛教不共外道的根本特征,也是佛教思想中趣向究竟解脫的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無我的法義是無上甚深的微妙之法,也是難爲人明了的。當我們專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達到一種廢寢忘食的地步,似乎忘記自己是誰,只是一味地沈浸在事情中,我們可能就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可是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上我們又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輕松,少一些煩惱多一份甯靜與舒心呢?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擁有一顆忘我的心。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要想活得灑脫自然,我們則應該內心堅持自己的秉性不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也不與大自然的法則相對抗,應保持一種通達和順應的態度。這其實就是一種忘我的境界,把自己完全放在這個世界上依著自己的秉性去生活,無所顧忌,簡單的生活簡單過。面對外在世界的紛紛擾擾用的是一顆平靜安定的心去對待,似乎這個世界就在自己心理的掌控之下,自己又何必在乎那麼多呢,還需要爲了名利錢財去爭奪嗎?

  古人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衆裏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來形容人生的叁種境界。其實用它來形容要達到忘我的叁種境界未嘗不可。獨上高樓保持秉性不同流合汙,爲此變得消瘦憔悴也不後悔,當衆人都仰慕他的超凡脫俗時,他又悄然隱去,這是何等的灑脫和倜傥,似乎生活就是這樣隨意自如,自己完全可以放空一切忘情、忘我的生活在其中。

  擁有一顆忘我的心就可以把我們心中很多雜念逐漸排除,讓我們心裏那個內化的依據能夠有所秉持,而在外在方面,小心謹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著內心的寬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隨遇而安,不與世爭,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會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會把人生整個的流光以一種從容的姿態安詳走過,少了很多紛爭,少了很多矛盾,而我們最後會獲得一個圓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 继续阅读 ▪ 學會對生活表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