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當代佛教發展的一點思考
2000多年前,佛教自東漢傳到中國以來,東西方文化交流經過跌宕起伏的發展,在大浪淘沙的曆史長河中能夠遺留下來被後世人稱道的曆史痕迹是一個時代佛教的發展水平和高度,它有著光輝絢麗的成就,爲推動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佛教在中國的影響是廣泛的,也是深遠的。講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優秀文化,其中的一大部分就是佛教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是分不開的。
在佛教的發展曆程中,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的磨和,是佛教成功地與不同文化的交流,使自身成爲儒、釋、道叁大傳統文化中與儒、道並列的一系,並獲得長期、廣泛的流傳。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磨合,推動了古代中國文化的發展,與這種發展同步,佛教也獲得了相應的發展。
在隋唐時代,中國佛教便形成了天臺、叁論、唯識、華嚴、律、密、淨土、禅八大宗派。中國佛教的一些大德高僧重視佛教文化的研究和發展,能夠獨立判別印度佛教經典的高下,選擇某類經典爲本宗崇奉的最高經典,並結合中國的固有文化,加以融通,進而創造出中國特色的新的宗派。以中國化色彩最爲鮮明的天臺和禅宗爲例,天臺宗以法華經爲主,以般若爲觀,以大智度論爲助,建立實相說。禅宗根據佛教的心性思想,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更是充分地表現了在繼承傳統上的創新精神。中國佛教學派的創立,是中國佛教教育的又一重大成果。這種創新精神,促進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繁榮,對佛教的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佛教從一個異域的宗教,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進而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能夠主動地與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社會現實和時代需要相適應,則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佛教在中國能夠發展壯大,說明佛教是不受國界、時間與空間的局限,體現了佛教的大圓融,也說明了佛教本身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進人二十一世紀,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昌明、經濟的發展,中國佛教也與社會同步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但在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盛景背後,具有悠久曆史的佛教怎樣適應急劇變化的新的社會形勢,怎樣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找到自己准確的定位,以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是中國佛教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中國佛教的發展也因此又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正所謂“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與以往曆史比較,當代社會不僅在政治製度、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諸方面,都已發生變化,而且由于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越來越顯示出與以往曆史不同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當前,國際格局多極化的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中,呈現的鬥爭的複雜性,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興起中引發的競爭的激烈性,國內經濟體製轉軌和改革攻堅中産生的經濟成分、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思想認識,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多變性,必然會反映到佛教界內部來。
由于市場經濟的日趨成熟,通訊技術的進步和交通的發達,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經濟正在走向一體化,世界將變得越來越全球化。這樣,就出現了國別觀念的淡化,而國家間競爭加劇的新形勢,也帶來了貧富懸殊的進一步擴大化。還有生態平衡、環境汙染、氣溫升高、人口爆炸、能源危機、食品短缺等難題,正在日益困擾著人類,人類實際上面臨著生機危機。
由于物質生活與相對匮乏的精神界的反差現象,將長期存在。也就是說,文化精神危機,價值危機是未來社會的一個宏大問題。未來社會有可能逐漸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入追求人的全面發展。這就爲佛教大發展提供了曆史性的契機、新機遇,也給佛教如何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在未來社會裏,中國佛教應當爲緩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叁大矛盾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以滿足人們的新需要。
自近年以來,各地恢複、重建、新建的佛教寺院大量湧現。這些寺院曆史沿革悠久,地理位置優越,建設規模宏大,信衆香火繁盛,爲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與寺院數量日漸增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出家僧人的匮乏。作爲一座殿堂齊備、執事健全的佛教寺院,其常住僧衆人數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條件,直接影響到該寺院的修學活動能否正常運作。
佛教是一個正信的宗教,是一個智慧的宗教,也是一個反對盲從迷信的宗教。如今,佛教正經曆著快速發展的階段,由于出家僧人的數量較爲缺乏,而社會上信仰佛教的人數卻在與日俱增。那麼,如何引導廣大佛教信衆信仰真正積極的佛教,而不被打著佛教幌子的“僞佛教”、“邪教”所蒙蔽、欺騙和利用,已經成爲我國佛教界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出家僧尼人數原本就很少,且其自身的整體素質和佛學修養並不是很高,這就很難滿足廣大佛教信衆日益增長的宗教需求,也更難在較高層面上給予他們信仰的引導。
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佛教要想跟上和適應時代的步伐,首要的就是要大力培養人才。早在1992年1月,中國佛教協會在上海召開了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會議,時任會長的趙樸初在講話中指出:“當前和今後相當時期內,佛教工作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叁還是培養人才。”趙樸老所謂之“人才”,指的就是“僧才”,而“僧才”是要從廣大出家僧衆中選拔和培養的。
雖然二十多年來,已經有一批優秀的中青年僧才走上了弘法、管理、教育的崗位,但是放眼國際佛教發展的態勢,我們還缺少和世界接軌的人才。目前,總體說來,我國僧團文化素質比較低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寺院往往重信仰而輕文化。隨著國民教育的普及,文化科技時代的到來,文化成了衡量僧團整體素質高低的標志。佛教人才是佛教未來命運的主宰者,完善佛教教育,培養佛教人才,是急中之急,重中之重。可以說,一位佛學造詣深厚、人格高尚、修持嚴謹、熱心弘法利生的佛門龍象,其作用與影響要遠遠大于蓋幾座大寺。
中國佛教教育的曆史經驗,是中國佛教的寶貴的經驗和財富,如何把這一經驗創造性地運用到中國佛教的教育未來實踐中去,並結合中國佛教的新特點、新情況和新形勢,探索出新規律,適應人群的新需要,創造出新經驗,以規範中國佛教的未來走向,這是關系到中國佛教未來命運的重大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深入探討中國佛教教育發展的規律和特色,借鑒中國佛教教育的曆史經驗,規劃佛教未來之路,提出相應的創新舉措,這對中國佛教未來的健康發展是有益的。中國佛教成功的曆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重視教育,才能宏揚光大佛教事業。
這些年來,社會上出現的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不良風氣,對佛教界産生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道風問題隨之而來,並有擴大之勢。道風問題不僅關乎佛教的形象與聲譽,甚至直接關涉佛教的根本與命脈,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對于佛教法師來講,有必要強調以戒爲師、以德爲先;有必要倡導深入經藏、注重修持、淡泊名利、戒驕戒躁。
對于佛教的慈悲濟世,以及未來的發展,要大力弘揚正氣,相互團結,彼此尊重,樹立良好的道風、寺風和僧格;要立足正信,弘揚正法,加強對戒律的研究整理,正本清源,因時因地進行符合實際情況的調適,既要符合傳統精神,又要適應現代需要,中國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才能夠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