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冊 宗教概說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一貫道,爲我國民間宗教之一,又稱天道。起源于明朝中葉,盛行于明末清代。最早的教派可能是羅教,之後分化各種不同教派,一貫道是很晚才興起的一支。其淵源可溯至清末王覺一。他借用《佛說皇極金丹九蓮證性皈真寶卷》及《開示經》中的偈語,建立「東震堂」,接續先天道統。以無生老爲信仰主神,標榜彌勒佛叁陽信仰,並以儒家爲中心,主張叁教合一;在形式上,夾雜著中國古老的谶緯圖說;在組織上,無出家之說,而由俗家信衆求道後稱爲道親。

  

  一貫道于一九四六年自天津、上海、甯波等地傳入臺灣。直至一九八七年始獲核准成立「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爲合法的宗教團體。謹此簡介如下:

  

  一貫道的曆史沿革是將其祖師道統分成:東方前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與東方後十八代叁種。在祖師傳承方面,與先天道的九祖到十四祖都一樣,從十五祖起才分道揚镳,各自發展。真正將教門改稱一貫道的是十六祖劉清虛,而由十八祖張天然重訂新規,始形成今日的一貫道。一貫道的宗旨,在于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孝父母,重師尊,改惡向善,冀世界爲大同。一貫道的經典有「無字真經」「有字真經」二類。

  

  一貫道職級分有:師尊、道長、前人、點傳師、講師、壇主、道親等。

  

  一貫道的儀式承襲先天大道的傳統,再加以簡化成「作揖」、「獻香」、「叩首」、「默念願忏文」四大項。具顯著的儒教化,其科儀仿自祭孔及祭天地的儀式,是由天然師尊于一九叁九年,依據道中流傳下來的叁代古禮製定《暫訂佛規》建立的。其儀式內涵有叁:叩首禮佛、念彌勒經、反省忏悔。道親們參加聚會儀式時,是著中國傳統的禮服長袍、大褂。有關供品是水果、餅幹、糖果、素菜等,不燃鞭炮,不燒紙金。常用的禮規有:飛鸾請壇禮、日常燒香禮節(各組家庭佛壇燒香程序稍不同);參辭接送駕禮;獻供請壇謝恩禮;大典、年節及各代祖師聖誕禮等,大都遵中國古禮,采燒香跪拜磕頭的方式,道親間則以「作揖」來相互問安。關于求道的儀規是求道者須由引師、保師的引介保證,並須繳納少許功德費,其次在神佛前焚燒表文,內容包括求道人及引保師姓名、求道年、月、日及佛堂住址,並須虔誠發出誠心抱守、實心忏悔等十條大願,如果不真誠依願而行,願遭天遣雷誅,其後再由點傳師傳授叁寶,才算正式入道。

  

  一貫道的修持,是在追尋個人身心內外的純淨,也尋求教團組織的純淨。個人注意長幼尊卑,注意行爲禮節,形成了一套儀式規範。

  

  一貫道的基本教義主張人類要「歸根認」,就是要藉各種修道方式回到「老」的身邊。說明「叁期末劫」將來臨,故要「叁曹普渡」,以期收圓渡回「九六原靈」。此外,其上帝觀:是采有一神和多神、磨煉說。世界觀:是將仙聖、人類等衆生所處的世界,概分爲理天、氣天、象天。人性觀:分有本然之性、氣質性二種。道德觀:「內聖外王」指提倡中華文化道德八綱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落實于日常生活中;再者「外在行功」指廣度衆生爲第一要務,第二爲立佛堂,再者印善書、宣揚道義等行濟人利物之事。報應觀:肯定各宗教的「因果報應」、「業力輪回」說,但另提倡上天已命彌勒祖師設「龍華大會」,將按功定果安排始終不退心志的道親在無極靈界的品位。天命觀:廣義面指在宇宙萬類生靈(動、植、飛、潛、礦、氣物等)體內,均包含上天賦予的天機性靈;狹義面指有形界有「奉天命來降生的帝王」,譬如:黃帝、堯、舜、禹;宗教界也有所謂「奉天命降世渡化衆生的明師」,譬如:釋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穆罕默德、耶稣等。神秘觀:一貫道自創有「守玄關」、「抱合同」、「念真經」叁寶並用之說,並強調能藉此頓見先天道心,明心見性,後再行涵養的功夫,就能與先天性海結合,「反本歸元」。合作觀:主張道親于發展道務時,舉凡理天仙佛、氣天神只等,皆會暗中護持推動。

  

  目前,一貫道在臺灣的發展與分布狀況,自一九五叁年在臺灣各地發展至今,觸角已伸展到世界各國。在文教方面:注重于家庭佛堂的開班講道,曾設立「國學班」,舉辦青少年、青年國學研習營、兒童讀經班等,以提供社會大衆研讀經典。選用經典包括:四書、《孝經》、《道德經》、《莊子》、《清靜經》、《心經》、《金剛經》等。此外,常于法會或聚會上講解「生活禮儀」課程,以提升道親素質;成立文教基金會、研究所、道學院及出版各種期刊、雜志,以定期的精神食糧灌溉道苗,目前正積極籌設崇華大學。在慈善方面:致力于施藥、施棺、濟貧、救難、興學、撫孤、養老等,倡導儉樸的生活,持齋茹素是其最大的特征。

  

  總之,一貫道的曆史迄今雖只近百年,但現已成爲中國民間宗教,值得重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