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老病死都是福

  生老病死都是福

  假如從20歲就開始修行,到了80歲時,可能會直接進入來世的快樂生活。

  生死事大,早做准備

  現在的人,對世間的一切事,無不斤斤計較、絞盡腦汁,對死亡大事卻置之不理,仿佛死神已將自己忘卻,這實在是掩耳盜鈴的自欺之舉。

  瑜伽士秋雍,是塔波仁波切的首座大弟子,也是藏地公認的大成就者。

  一位康巴的修行人,聽聞其美名,特地前來拜見。他向尊者供養了布匹後,便乞求傳法。尊者什麼也沒傳。

  經過再叁請求,尊者拉著他的手,誠懇地說:“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並告訴他:“上師的教言沒有別的,我發誓沒有比這更殊勝的竅訣了。”

  或許有人聽了,不以爲然:“這哪是什麼大法?上師應該給我加持一下,給我灌個最高最高的頂,這才是真正的法。“我也會死,你也會死”,這個我也懂。如果這是法的話,我可以給上師傳。”

  然而,那個康巴人信心很足,覺得:“上師講得確實有道理。上師總有一天會圓寂,我也總有一天會死,死的時候,連這個身體都帶不走,更何況是其他東西了?所以,我一定要好好修無常,舍棄今生。”

  于是,他依此教言精進修持,最終獲得了成就。

  作爲修行人,理應時常憶念死亡。印光大師在他的佛堂裏,挂著一個大大的“死”字,並時時告誡後人:“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光陰短促,人命幾何,一氣不來,即屬後世。”可見這些大德對死亡的重視。

  前輩的大成就者們,爲了脫生死,曆盡千辛萬苦,以堅固的信心,勇猛的精進,朝如斯、夕如斯,方得明心見性。

  只可惜現在的人,對世間的一切事,無不斤斤計較、絞盡腦汁,對死亡大事卻置之不理,仿佛死神已將自己忘卻,這實在是掩耳盜鈴的自欺之舉。

  我們無始以來,由于二取執著,迷失了本來面目,原有的自性光明被無明所覆,以致長久流轉于生死苦海。這一生若不悟道,則難越生老病死關。如果想重見光明,永脫生死,必須下一番功夫。

  “保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放下一切,時刻憶念死亡,毫不懈怠地修行,方能嗅到本有的菩提芬芳。

  

  學佛的老人不癡呆

  學佛是老人理想的歸宿。很多老人學佛之後,精神上有了真實的寄托,對未來也有一種把握。所以,願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擇,以有意義的方式度過!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代詩人李商隱對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的慨歎,恰恰是老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時下,許多老人的吃、喝、穿、用已不用犯愁,但精神生活卻日益空虛。有些老人退休後,整天靠打麻將、下棋、玩撲克等度日;有些老人則靠帶孫子、逛公園、忙家務、養寵物來消磨時光---英國有位百歲老人說:“無聊,是一個致命的殺手。”因無法面對無聊的生活,他就一直工作,不肯退休。

  強烈的孤獨感和不知如何打發時間,是老人最大的心理障礙。許多子女認爲,讓父母吃好、穿好就是孝順,卻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內心感受。

  人到了垂暮之年,周身體力逐漸衰退,口中的兩排牙齒所剩無幾,再香的食品也消化不了;人也變得老眼昏花,看不到遠處或細小的東西;無論別人說話聲音多大,耳朵都聽不清楚。不僅如此,他們還常常非常健忘,總是昏昏沈沈,而且身體老化、四大紊亂,致使百病纏身,飽受折磨。

  老人們有大量的世間,可以自由支配,卻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再加上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業,平時除了電話問候以外,難得有人陪在身邊噓寒問暖。所以,他們整日裏郁郁寡歡,脾氣越來越古怪,心情越來越憂郁。

  在日本,每年約有萬余老人輕生;在美國,老年人成了自殺率最高的人群,每天近18名老人自殺身亡---

  在這種情況下,學佛對老人來說,無疑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因爲老人有一定的人生閱曆,不容易被虛幻的欲望引誘,所以一旦接觸佛法,比年輕人更容易産生共鳴。在藏地,人到了晚年,念觀音心咒、饒塔、供燈---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很少有人覺得空虛難耐,反而常抱怨時間不夠。

  俗話說:“學佛的孩子不變壞,學佛的老人不癡呆。”每位老人若能潛心學佛,在有限的時日裏,爲後世多積累善法資糧,那麼,晚年不但不會空虛寂寞,還會開啓智慧、獲得解脫。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學佛應放下塵緣,做到“一心”,最好不要今天挂念孫子、明天惦記女兒,什麼事情都想插手。明代張守約居士也說:“物外寄閑身,諸緣任運歇,不染半點塵,唯念一聲佛。”

  《淨土聖賢錄》中有一則故事:

  嘉慶初年,杭州有位老太太到孝慈庵問道源和尚:“修什麼法門,可以一生脫離苦海?”

  和尚告訴她:“任何法門無過于念佛。然而,念佛不難,難于持久;持久不難,難于一心。你若能做到專心持名、至誠發願,臨終時佛定來接引你脫離苦海!”老太太聽後,欣然拜別。

  回家後,她將一切家事交給兒媳婦等人,自己設了一間淨室,每天在裏面念佛修行。

  幾年後,老太太又去問和尚:“蒙您開示,弟子棄舍家務,專事念佛,自問可以做到持久不懈,但苦于無法達到一心,請師父慈悲指點。”

  和尚說:“你雖抛卻家務,卻沒有斬斷對兒孫的執著,愛根未拔,任何一心?”

  老太太歎道:“師言極是!我雖然管住了身體,卻沒有管住自己的心,從此以後,我真的要萬緣放下。”

  回去以後,她時時提醒自己,攝心念佛,對什麼事情都不管。久而久之,大家都稱她爲“百不管”。

  如是又過了幾年,一日她到和尚面前說:“您確實沒有欺騙我。弟子過幾天就西行了。”數日後,老太太無疾而逝,異香滿室,瑞相紛呈。

  可見,學佛是老人理想的歸宿。很多老人學佛之後,精神上有了真實的寄托,對未來也有一種把握。所以,願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擇,以有意義的方式度過!

  

  生老病死不過才一個輪回

  一對年輕姐妹在鮮花絢爛的花園中,遇見一位風燭殘年的老婦人。小女孩看著發白面皺、齒落背伛的老婦人,問:“姐姐,我們會不會變成她那樣呢?”“會的,一定會變成那樣的!”

  

  衰老,是現代人的頭號大敵,沒有一個人願意自己變老,于是想方設法挽留逝去的青春。然而,“青山留不住”,看著皺紋一天天增多,誰也不能阻止無常的腳步。

  有一部影片中,曾有段很有意思的對話:

  一對年輕姐妹在鮮花絢爛的花園中,遇見一位風燭殘年的老婦人。

  小女孩看著發白面皺、齒落背伛的老婦人,問:“姐姐,我們會不會變成她那樣呢?”

  “會的,一定會變成那樣的!”

  人老了以後,身上、臉上都是溝壑縱橫,布滿皺紋。又因體內的血肉減少,骨頭和皮之間的肉慢慢幹了,使得骨節暴露無遺,牙腮骨、關節頭也全都凸出在外---

  看到這種情景,許多老人悶悶不樂,特別苦惱。其實沒什麼可苦惱的,就好比到了秋天,再怎麼灑水、施肥,鮮花仍會慢慢枯萎,

  

  不要臨“死”抱佛腳

  假如從20歲就開始修行,到了80歲時,可能會直接進入來世的快樂生活。但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過了,臨死卻希望時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時已經沒有力氣了,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我曾看過一則小故事:

  有兩兄弟,住在80層的高樓上。一次,他們半夜叁更回家,發現電梯因爲維修,已經停了。二人經過商量,覺得自己年輕力壯,幹脆爬樓梯回家。

  他們先爬了20層,有點累了,哥哥說:“包太重了,把它先放在這裏吧,明天再下來拿。”于是他們放下行李,輕裝上陣。

  到了40層時,弟弟開始抱怨:“你之前明明看到了停電梯的通知,爲什麼不早點說?咱們可以提前回來。”哥哥說:“我不是忘了嗎?那有什麼辦法。”他們開始互相爭吵、指責。

  吵吵嚷嚷之下,兩人爬到了60層。盡管他們彼此不滿,但累得要命,爭鬥的力氣也沒有了。

  只休息了一會兒,他們又繼續往上爬。

  終于到了80層,兄弟倆已是精疲力竭。他們緩了一口氣,正准備開門,一摸口袋才發現---鑰匙還留在20層樓的包裏。無奈之下,兩人只好在門口睡下------

  這故事看似是個笑話,但用佛法來解釋的話,正說明了我們人生的幾個階段:

  20歲時,不管是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基本上比較輕松,沒有太大壓力。

  40歲時,工作中、家庭中的恩怨層出不窮,滿肚子都是各種牢騷。

  60歲時,盡管內心有諸多不滿,但已經沒有力氣抱怨了。

  到了80歲接近死亡時,回顧整個人生經曆,好像自己一無所得。尤其最關鍵的“來世”鑰匙,在20歲時就忘記帶上了。

  當然,假如從20歲就開始修行,到了80歲時,可能會直接進入來世的快樂生活。但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過了,臨死卻希望時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時已經沒有力氣了,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所以,大家應當以此來勉勵自己。能從小行持善法是最好的,但若沒有這種緣分,什麼時候遇到佛法,就從那個時候開始,精進修行也不遲。這樣,臨死時才不會悔之晚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