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西大學問答

  廣西大學問答

  『 2012年2月27日晚上 』

  (一) 問:我是教育學院的學生。請問,科學家的求知欲算不算貪心?

  答:無論什麼人,如果爲自己而求,就叫貪欲;如果爲他衆而求,不要說求知識,即便求財物,也不叫貪欲。

  我剛才講了,按照小乘教義,出家人摸金錢屬于犯戒,大乘教義則相反,倘若有人給你錢來幫助衆生,如果你不接受,這才是犯戒。也就是說,按大乘的觀點,只要對衆生有利,積累錢財也是可以的。同樣的道理,如果科學家爲自己探求知識,這就是一種欲望;如果爲衆生探求知識,表面上看是欲望,實際上是智慧。

  (二) 問:我是林學院的學生。我看過一部叫《海洋》的紀錄片,這部片子的前半段,介紹了一個美得令人驚歎的海底世界,後半段則反映,爲了滿足人類的貪欲,漁夫割下鲨魚的魚翅,然後把它們抛到海中,任其死亡、腐爛。看到這個場面,我蠻心酸的。請問,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否矛盾?

  答:在不破壞大自然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這種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不矛盾的。

  但如果人類只顧眼前,對資源進行破壞性開發,暫時會帶來一點利益,最終一定是弊大于利。

  看到過度開發的危害後,有些地方的人並不希求這種發展。不丹就是如此,它是世界上少數不搞對外開放的國家之一。據說前幾年,在不丹連電視都看不到。有些人可能覺得:全世界都在發展,爲什麼他們這麼保守?實際上,這種保守也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發展。在這個問題上,只有擦亮眼睛,進行全面分析,才能明辨個中利弊。

  (叁) 問:我是林學院的學生,研究的是經濟林。從經濟角度來說,種植桉樹的收入非常可觀,但對環境破壞非常大,有這樣一種說法——“桉樹上不飛鳥,下不長草”。請問,您對種植經濟作物有何看法?

  答:在種植經濟作物時,應該請專業人士做全面分析,搞清楚利大還是弊大。

  當然,現在幹什麼都跟經濟挂鈎,雖然我們也知道某些事情的後果,在現實中卻往往無能爲力。當人們對經濟過于執著時,就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如今在藏地有些地方,一個人修了間木頭房子,另一個人出于攀比心,就要修更好的房子,柱子也要更粗、更高。漢地也是如此,年輕人讀大學時,跟同學比衣服、發型,到了社會上,又跟同事比車子、房子……這種競爭,一定會導致對大自然的破壞,最終也可能招致大自然的報複。

  (四) 問:我是林學院的學生。身爲當代大學生,雖然知道要節約用水、不亂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可又很難做到這些。請問,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做到呢?

  答:有一份資料說,現在一個人平均每年産生一噸垃圾,這是相當可怕的。所以,只有厲行節約,減少浪費,不使用一次性物品,才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當然,能不能做到這些,關鍵看你有沒有低碳的理念。否則,不管做了多少次錯事,也不會醒悟。因此,大家首先要懂得它的重要性,然後再向他人宣傳,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最終社會大衆都會覺悟。

  以後,我們也應建立各種環保組織,大力宣傳環保理念。在世間上,有些觀點最初並不爲大衆認可,只是少部分人提倡,但在榜樣的示範下,最後人人都會認識到。就像以前中國人特別浪費,最近幾年以來,在有識之士的大力呼籲下,這種現象已有所改變,不少人在外用餐後,都把剩下的飯菜打包帶走。這,就是宣傳的力量。

  (五) 問:我是林學院的學生。發展與保護始終充滿矛盾,即使我們再提倡低碳生活、可持續發展,還是避免不了相對的破壞。請問,怎樣才能避免破壞環境?

  答:如果我們對此先有深刻的認識,然後到不同的場合宣傳,這就比較好辦了。

  我經常想,作爲一個出家人,自己只要好好念經、打坐就可以了,沒必要去接觸各種人。但有時候又想:如果自己哪裏都不去,什麼人都不接觸,這就是一種自私自利。雖然我這個人微不足道,給別人講保護環境、保護動物,也不一定起大作用,但哪怕能起一點點作用,還是應該盡心盡力去做。

  相信在你們當中,將來不少人會有一定的權力、財富、實力,那個時候,你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爲環保事業發一分光、獻一分熱。

  學生時代,每個人都有美好的夢想,可是到了社會上,因爲各種壓力所迫,許多人的夢想都破滅了。但不管怎麼樣,希望各位還是要有環保的理念,並努力付諸于實踐。

  人生在世,應該做點有意義的事。如果每天渾渾噩噩,除了吃飯、打扮,什麼追求都沒有,高興時學一點知識,不高興時就打電話、發信息、看連續片,以此來消磨時光,人生就太沒有意義了。現在不少人就是這樣混日子,一點正事都不做。當然,也有人挺不錯的,盡管事情做得不大,卻非常有意義。

  (六) 問:我是中加學院的學生。對于歸真堂活熊取膽汁,您有什麼看法?

  答:以前我寫過一本書叫《悲慘世界》,在書中,我講述了許多殘害動物的事例,比如生吃猴腦等。站在尊重生命的角度,我覺得人類應停止對動物的殺戮。

  動物跟人類一樣,也有苦樂感受。如果肆意踐踏動物的生命,到了一定時候,必會招致可怕的報應。但由于受現代教育的影響,有些人不一定認可我的觀點。不過,我在這方面可以舉出一百個依據,他們都駁斥不了。

  所以,希望同學們一方面要保護環境,同時也要保護動物,這些動物是我們的好朋友。今後,大家千萬不要殺生,即使你不能吃素,也不要爲了吃肉而點殺活物。否則,這不僅對健康不利,你的前途也不會光明。

  (七) 問:我是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我在一本書中看到,藏傳佛教有種殘忍的修法,即通過斷食斷水,達到克製欲望的目的。您有過這種修行嗎?

  答:藏傳佛教沒有不吃不喝的修法,到目前爲止,我也沒修過這樣的法。可能你說的是“八關齋戒”,如果是,那不僅藏傳佛教有,漢傳佛教也有。

  按八關齋戒的要求,下午是不能吃飯的。爲什麼佛陀要求過午不食呢?原因有叁:1、對健康有利;2、能克製欲望;3、將來不會墮入餓鬼,也不會轉爲貧窮者。

  此外,在藏傳佛教中,還有一種服用特殊藥丸後,長時間不用吃飯的修法。我曾去過一個叫丹巴的神山,那裏有一個出家人,他修了這種法以後,在15天當中,連一滴水都沒喝,身心狀況還是非常好。

  (八) 問:我是林學院的學生。最近幾年以來,由于全球氣候異變,引發了各種次生災害。據氣象學家分析,這種氣候異變是幾百年來工業發展造成的。請問:通過抑製人類的欲望,能阻止環境惡化嗎?

  答:要完全阻止環境惡化,不一定能馬上見效,但只要我們盡量努力,還是會有一定的效果。

  以全球氣候變暖來講。有科學家指出,爲滿足人類的肉食需要,目前全世界飼養了大量牲畜,它們排出甲烷等有害氣體,直接加重了溫室效應。因此,如果我們能吃素,對延緩全球變暖會做出貢獻。從這個角度而言,吃素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行爲了。

  有人覺得,吃素會營養不夠。其實並非如此。如果你喜歡吃牛肉,請你想一想:牛的肉是從哪裏來的?還不是從植物來的。既然牛吃草能長得那麼強壯,如果我們吃素,營養也應該沒問題。

  (九) 問:我是計算機與電子信息學院的學生。大學生的環保意識還算可以,而企業家的就不太強,現在的環境汙染大多是他們造成的。請問,怎樣才能提高企業家的環保意識?

  答:“環保”,是後來才出現的話題。記得我小時候,根本不需要環保,空氣和水沒受到任何染汙,我連垃圾桶都沒見過。最近幾十年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各種環境問題,人們才越來越重視環保。

  若想提高企業家的環保意識,首先要從大學的老師和學生開始。現在的社會上,雖然有官、商、學叁個主體,但很多問題都是學術界首先發現的。商界和政界雖然有錢財和勢力,可他們忙著賺錢、做事,無暇考慮這些,因此,學術界要把關鍵問題揭示給商界和政界。

  以後,大家可以開一些環保論壇,邀請企業家和官員參與,讓他們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如果他們找到了感覺,操作起來就容易了。總之,大家要不斷地向大衆宣傳環保,這樣才會有成效。

  (十) 問:我是農學院大二的學生。現在我在學《普通昆蟲學》,到了大叁,就開始研究農藥了。我個人覺得,研究農藥與不殺生、低碳等理念是相違的,可是人類又需要農藥來提高産量。您怎麼看待這個矛盾?

  答:農藥是個重要問題,作爲農學院的學生,不得不研究這一點。在此過程中,務必要確保對人體無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農藥反而會變成毒藥。當今社會,道德時常面臨利益的沖擊,爲了牟取利潤,有些廠商說是在製藥,實際上是在生産毒藥。

  其實人類應該反省:有沒有必要過于依賴農藥?在藏地的農區,農民從來不使用農藥,也沒有發生大規模蟲害,農作物照樣生長得非常好。按照佛教的觀點,依靠殺生的方式來提高農作物産量,這不僅有來世的果報,對農業生産也不一定有利。這裏面有甚深的道理。

  不過,種莊稼要看老天爺的臉色,不一定有豐收的把握,因而現在農民不願意種地,都喜歡到城裏打工,導致大量農田荒著。所以,以後你們研究出再好的農藥,也不一定有人用吧——開玩笑!

  (十一) 問:我是材料學院的學生。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增強了環保意識。不過,因爲自己的心比較浮躁,所以幾天以後,我可能又會像從前一樣破壞環境了。我該怎麼辦?

  答:通過今天的演講,如果你真正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也許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我個人就有這種經曆,有時候聽上師講一節課,自己的觀念有了極大轉變,從此再也不會忘了。

  當然,對于環境保護,光有一個認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反複思維,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你現在理解的道理,過兩叁天就會煙消雲散,什麼印象都沒有了。就像在大學裏,老師給你們講四年課,也只是提醒而已,關鍵還是靠自己下工夫。

  因此,如果你覺得今天的道理重要,下了課以後還要不斷地思維。

  問:再過兩年,我就要畢業了,社會的壓力如此強大,人人都在爲錢而追逐,如果我還保持環保的想法,可能賺不到足夠的錢養家。面對這個矛盾,我該怎麼辦?

  答:一個有良心的人,不一定賺不到錢。現在也有一些有良心的企業家和領導,他們對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賺的錢也不比別人少。因此,並不是非要破壞環境,非要通過不合理途徑,才能賺到錢。

  在謀生過程中,如果采用不如法的手段,即便賺到了錢,也不會長久。只有以具良知的態度做事,收入才會比較穩定。退一步講,哪怕暫時賺不到錢,還是要對社會負責任,從究竟上講,這對自他是最有利益的。

  (十二) 問:我是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的學生。我覺得,有時候欲望也是一種動力,如果人人都知足少欲,可能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請問:在發展和知足少欲之間,怎樣保持平衡?

  答:知足少欲跟發展並不矛盾。佛教不是要求大家整天什麼都不追求,剛才我也講了,只要對社會有利、對自身有利,即便是出家人,也可以接觸社會各階層人士。

  追求並不等于貪欲。作爲一個大學生,如果有過多的貪欲,這當然不合理;但你若爲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或者爲了正常生活而賺錢,這種追求是可以的。不過要注意的是,追求不能過了頭,否則可能變成貪欲,這樣一來,就會對自他帶來危害。

  總之,只要對自他有害,這種追求就不可取;若是對自他無害,這種追求是可以的,這與佛教的觀點不相違。

  主持人結語:

  感謝索達吉堪布的演講!堪布以佛教的“低貪”理念,诠釋了如何實現“低碳”生活。其實在這方面,堪布本人就是身體力行的典範。我看過一個資料,他的一件僧衣從1993年穿到現在,一條腰帶從1990年用到現在,這不得不讓我們驚歎。

  聽了堪布流暢清晰、見解獨到的演講,大家應該非常受益。這兩個月以來,南甯的天一直陰沈沈的,今天則下了一場陣雨,願堪布的法語就像這場春雨一樣,滋潤各位的心田! 

  

《廣西大學問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