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師父,我們幾個人想跟您請教關于依師的問題,怎麼樣覺知善知識,怎麼樣依止善知識,包括依止善知識以後該怎麼做,想聽下您這方面的開示。
師父:《如何依止善知識》你們看到了嗎?我們印的。
居士:還沒看過.
師父:這次請了好好看,專門是講這個。因爲佛法就這樣一代代傳下來的,所以對善知識的信心越大,我們業障消除越多,我們得到佛、叁寶的加持越大,才有可能成就。否則的話,不要說成就了,你自己學的話,自己過去的業力甚至也會被魔加持到。這麼多年來,我也是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這個情況越來越嚴重。
因爲現在末法時代,能夠明白依止善知識重要的,能夠如理如法依止的越來越少。相對來說出岔的越來越多,縱使很有善根,有的人很有善根,因爲我自己也是這麼走過來的。我以前也認爲自己蠻有善根的,但好在我對善知識有非常大的一種恭敬心,對他們有高的一種恭敬心,但我自我感覺也算蠻好的,這也是一種那個嘛,我看現在社會當中這種通病蠻多的。
但是經過多年,畢竟我有比較好的緣分,遇到這麼多好的善知識,對他們有很大的信心,在他們的加持下,這麼多年來越來越意識到,越來越感受到,真的太幸運了,也好危險。如果不是遇到這些善知識,我內心裏對他們生起非常高的恭敬心的話,如果就按照自己的那種狀態,那也不知道偏到哪裏去了。
我們現在受教育的嘛,讀書,自己也會思維,會覺得大概自己善根蠻高的嘛。如果心裏面再對善知識生不起那種恭敬心的話,我們這個時代還找得到善知識啊,現在越來越少,對不對,這些大善知識現在都圓寂的差不多了,剩下來的比較少,如果我們的信心上再不是很強的話就更找不到善知識了。
居士:因爲對善知識有很多很多的標准,然後你要在現實生活中能夠依著一條一條這樣的標准去找,那個度也把握得不是那麼的好,是選擇有名的師父呢,還是明白的明師呢?兩個名(明)師到底如何去決擇?
師父:像《善才童子五十叁參》裏,他是依止文殊菩薩開智慧的,然後再經過一個一個推薦,對不對。自己如果去找,那如大海中尋針一樣的,還是應該有人推薦的,推薦是比較穩妥一些,這種會比較負責的。像書,書我看也不能太那個,有的人他進入寫作狀態也會寫得很好。有的比如說我們確定的,這位師父確實很好的,那他的書我們要認真地去看。不是說僅僅只憑一本書就能夠去決定,這不行。這個人我接受了,我接受他的書,有時候這也是很重要的。
老和尚哪怕他修行非常的好,傳承非常清淨,但是一本書也沒出,他也不善于言談。但是你從他身上找到一種感覺,你能護念住,你一直恭敬他像佛一樣的,在你身上都會越來越得到他老人家的那種功德加持,也不一定是要表達多少。我們現在年紀輕沒辦法,要多講一點,因爲很多人並不懂得那樣子去恭敬,不懂得無言也是一種說法。很多人不懂,很多人連我這樣講還聽不懂呢,很多最基本的東西還不知道呢。所以我們必須要去講,但是,真正比如說有一些成就者,他不一定要講,不一定喜歡講,像這種現在真的有。
居士:就是有一種一直以來你會把他,以爲你是一個幸福的人,你找到了你的目標,可是當有一天不像你想像中的那個樣子,然後你信心會慢慢的一點一點沒有掉,包括所有的東西,當徹底無遺的表露在你面前的時候,那時候你會不知道該往哪裏去。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是選擇離開呢?還是怎麼辦?
師父:如果說言、行這些跟佛的這個是違背的,跟善知識的相是違背的,又沒有別的善知識給你保證他是一位大成就者,你不能對他起邪念,沒有誰能證明他,只不過是你自己跟他的一個緣,你把他當善知識了,但是最後表現出的言行,都表現出了違背于佛教,違背于善知識的行爲的,還是應該遠離。
在遠離的過程中,你還是應該對他有清淨想,你還是要恭敬心,遠離他你只是覺得我消化不掉,我消受不了這些,我還是有煩惱的人,或許他這是一種示現,所以你對他不能夠有輕慢,有那個心不行。有恭敬心,有清淨心,但是,保持遠離,然後找具相的善知識,這還是非常好的。
所以,在《普賢行願品》當中,這個行願品是《華嚴經》的精髓,在這裏面就講到,怎麼樣能夠具足種種的這些功德,這個經的功德,要像普賢菩薩這樣子去學,要具足他的這種高的智慧和功德的行爲。但是這裏面說了,怎麼樣才能像普賢菩薩這樣呢?那又說了,你要親近善知識啊。阿彌陀佛就是指善知識啊,你如果親近善知識了,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了極樂世界了,普賢菩薩的這些行爲都能夠得到圓滿,才能夠真正的圓滿。阿彌陀佛!
居士:師父,多忏悔業障是吧。
師父:真的要反省我們自己,反省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啊,我生在這個時代不僅自己有業障,我們每一個人所形成的共業形成了這個五濁惡世,這個我都有責任,叫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五濁惡世我有責任,都是我造的,要深刻地忏悔,所以《普賢行願品》裏有忏悔,《十大願王》裏有忏悔,你看《六祖壇經》十品裏面,其中專門有一篇是忏悔的,那你可以知道忏悔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