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P5

  ..續本文上一頁思是收攝這五根,只留下心以被觀照。<4>P.114

  擁有「正念」在控製和監督心,一旦心和「正念」統一時,一種新的覺知將會現起。已經增長了平靜的心,被那個平靜所約束,就如同一只關在籠子裏的鶏……,鶏無法在外面到處亂跑,可是它仍然可以在籠子裏走動。它的來回走動不會造成麻煩,是因爲它被籠子所約製。同樣的道理,當心擁有「念」且平靜而不會造成麻煩時,所産生的覺醒也是一樣,感覺在平靜的狀態下升起,心于是同時經驗感覺和平靜,而不被幹擾。問題都是發生在當「鶏」跑出「籠子」的時候。例如,你可能在觀呼吸的進出,然後就忘了自我,讓心離開了呼吸到處亂跑──心離開了它平靜的基礎。<6>P.140,<4>P.32

  正念就是覺知當下、覺察和覺醒。清明的領悟覺知當下正在發生的情況。當正念和正知一齊運作時,它們的夥伴──智慧,永遠會幫它們完成任何的工作。<7>P.106

  正念是憶持力,正知是自我覺醒。正當有正念、正知之時,理解將隨之而來;我們知道什麼正在發生。<8>P.8

  「正念」和「正知」必定是同時存在的。「正念」是憶持力,「正知」則是自我的覺醒。當下,你清楚地覺知呼吸,這種觀呼吸的練習協助了「正念」和「正知」一起增長,它們分工合作。有「正念」和「正知」的時候,「般若( 智慧 )」將會在同一個地方生起來協助。如此一來,它們叁者便彼此互相支持。<6>P.142

  你或許會開始想一位朋友,抑或明天你將去哪裏的念頭,在禅坐中,你應該這樣來解決這些東西,視它們爲「不穩定、不穩定」,幷且持續這種覺知。你必須舍棄所有的念頭──心裏的對話和疑惑,在禅坐中別讓這些東西束縛住。最後,只剩下「正念」、「正知」和「般若」最純粹的形態在心中。試著去增長「正念」,直到能夠在一切時中維持不斷。如此一來,你就會全然地了解「正念」、「正知」和「般若」了。<6>P.143

  盤腿而坐:右腿放在左腿上面,右手放在左手上面,保持背部直挺,然後對自己說:「現在我要放下一切的負擔和煩擾!」在這個時候,把一切憂慮都拋開吧!<2>P.13

  將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在做觀察呼吸的當下,不要刻意的使呼吸拉長或縮短,不要使它變強或變弱,只要依正常速度,自自然然的進出就可以了。<2>P.14

  放輕松,什麼都不要去想,不須想東想西,唯一要做的事是將注意力放在吸氣和呼氣上,注意每一個呼吸的開始、中間和結尾。吸氣時,氣的開始是在鼻端,中間在心髒,結尾在腹部。呼氣時,正好相反。開展對呼吸的覺知:一在鼻端,二在心髒,叁在腹部。投聚「注意力」在這叁點上將可解決你一切的煩憂。此時或許會有別的念頭進入心中,它會想到其它主題而分散了你的心,但可別理它,只要再次的持好呼吸當作你專注的對象就行了。心,也可能會陷入研判和探討情緒當中,但是繼續去修行吧!繼續不斷地在每一個呼吸的始、中、末上保持分明。<2>P.14

  最後,心將會無時無刻在這叁點上了知呼吸。當你如此修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心和身就會習慣于這種工作。疲勞將消失,身體會感到更輕安,而呼吸也會變得越來越細密,「正念」和「自覺」將能保護住心,而且好好地看守它。我們如此這般的修行,直到心變得平和、甯靜,直到它成爲「一」爲止。所謂「一」是指心全神貫注于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開來。當心變得平靜時,我們就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上,而不必再隨著呼吸上下,到腹部又回來。這就叫做「靜心」,讓心放輕松而且平靜。這是一個開始,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不管身在何處,都要試著每天去練習。

  這稱作「心理訓練」的,必得在四威儀中練習,重點是,我們必須知道,每一刻的心境究竟是樂或痛苦?是混亂?是祥和?以這種方法去認識心,使心變得甯靜。<2>P.16

  如果我們繼續擔憂並進而認爲:「我在受苦、我要停止想。」這種錯誤的見解,只會把事情複雜化。<7>P.46

  即令我們努力修行,試著去達到平靜,許多的念頭和感覺仍然會那樣的移動不定,因爲,心的特性就是如此,不會有其他方式了。<2>P.60

  如果我們能看清楚這一點,( 接受了事物的真實自然 )那麼我們就能從思考和感覺當中離開來了。當這顆心真正地了解,它會放下一切。念頭和感覺將仍會存在那兒,但是每一個念頭和感覺都將發生不了什麼作用了。<2>P.61

  心只是心,想和感覺只是想和感覺;讓事物就只是它們自己吧!我們何需費事的去執著它們呢?如果我們能以這種方式去思考和感覺,那麼,這就是出離和不粘著了。<2>P.62,<3>P.114

  當你靜坐時,期望不要有感官的接觸,不要有思想,而這種期望就是欲望啊!你愈是和思想掙紮,他就會變得愈強。只要把他忘了,繼續修行下去,當你再與外塵接觸時,便觀想:無常、苦、無我。把一切丟入這叁法印之中,把一切都歸入這叁個的範疇之中,然後繼續觀。<7>P.51

  平靜早已存在,你卻一無所知,而不論你去問誰,你都不會清楚。只要去明白你自己呼吸的進與出,這樣就夠了!當你的心變平靜時,心自然會明白。你將能整夜長坐,直到黎明來臨,卻不自覺你是在禅坐中。你會法喜充滿,那種喜悅是無法形容的!<2>P.98

  五個基本的禅坐主題: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什麼是它們真實的樣子?它們漂亮嗎?它們幹淨嗎?它們有沒有真正的實體呢?它們是穩固的嗎?不……,它們什麼也沒有。<5>P.6

  一顆平靜的心,有五個因素:尋、伺、喜、樂、一境性。<6>P.125

  正當修習叁摩地時,我們專注我們的注意力在鼻端或上唇的入、出息上。這樣「舉起」心去專注,稱作尋或「舉」。當我們這樣「舉」了心,專注在一個對象上時,就稱作「伺」──對鼻端呼吸的專思。我們用「伺」去思惟生起的各種感覺。當「伺」變得越來越散亂時,我們又再次地以「尋」「舉起」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的修行在這一點上必須以不執著去完成。見到「伺」的進行與心裏感覺相互作用,我們可能會認爲這心被困惑了,于是對這進行變得嫌惡起來。我們不快樂全是因爲我們希望這心去靜止。現在,如果我們不執著,如果我們以「放下」來修行……在活動中不執著且在不執著中活動……那麼,「伺」將自然而然地變得比較不會分心。

  起先,「伺」到處都去;當我們了解這單純地就是心的自然活動時,它便不會打擾我們──除非我們執著它。我們會放下,就好似任由水流過去一般;「伺」變得越來越精細。當思惟的主題就在那兒時,將會生起一種愉悅的感覺。他可能顯現成雞皮疙瘩、清涼或輕快,心是狂喜的;這就稱作「喜」。也有愉悅──樂,各種感覺的前來和消逝,以及一境性所緣的境界,或是一境性。當心變得越來越精細時,尋和伺變得較爲粗糙,于是他們被放棄了,只剩下喜、樂和一境性。當這心變得精純時,喜終于離開了,只剩下樂和一境性。心漸次地拋卻了對它來說會是太粗的什麼,直到只留下一境性和舍( 平靜 )。再也沒有別的什麼了,這是極限!<8>P.95

  假使我們的心停止了被攪動,「伺」就會傾向于思惟佛法,因爲如果我們沒有思惟佛法,心就會轉回散亂。<8>P.94

  有關行禅,是在兩棵樹之間,取大約七或八個臂長的直線路徑。收攝自己,下定決心──現在,首先從右腳開始,以正常的步伐來走。不斷地將注意力集中在雙腳上。如果覺得紛擾不安,便停下來,等到平靜後再繼續走。須清楚路徑的起點、中點、終點,也知道什麼時候該往回走,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哪裏!來回行走,如果累了,就停下來,將注意力轉向內心,平靜地覺察你的呼吸,使心得到休息。<2>PP.94-5

  你修習過「行禅」嗎?感覺如何?「妄想紛飛」!那麼就停下腳步,直到心回來爲止。如果你的心真的散亂得很,那麼便停止呼吸,直到你承受不了時,你的心就回來了。<2>P.102

   ( 四 ) 觀

  有了甯靜的心,便可以去觀察這禅定的對象──身體,我們將會看到整個身體是由四種「元素」所組成的,那是地、水、火、風。無論是分解成地、水、火、風,或是組成「人類」,一切都是無常、苦、空、無我。我們的身體是不穩定的,不斷地在改變和變化中,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經常地在改變之中,它不是「我」或是實體,它不是真的「我們」,心,是不穩定的。如果我們沒有智慧,相信了我們的這顆心,它將會不斷地欺騙我們,而我們便會在苦樂之間不時的打轉了。

  一旦「心」看清楚了這點,它會去除對自我的執著,「我」是漂亮的、「我」是善的、「我」是惡的、「我」在痛苦、「我」擁有、「我」這個或「我」那個,當你沈思默想,而了解到無常、苦、無我時,你將不再去執著有一個「自我」。認識到這點的「心」,將會生起厭離和倦怠,它將會把一切事物看成無常、苦和無我。而後,心會「停止」,心成了「法」!貪、瞋、癡將一點一點的逐漸減少和降低,最後剩下「心」──純淨的心。這就叫做「修習禅定」。<2>P.18

  當心甯靜而專注時,從這專注的目標──呼吸上放松,開始去檢視這由五蘊組成的身和心,你會很清楚地看到,它們( 五蘊 )都是無常的。無常的性質使它們不能滿足我們,不合我們的心意,而且它們自己來、去──那裏,無「我」在行事;在那兒被發現僅僅是根據「因果」自然的運轉。世間的所有事物都有這些特性──無常變遷( 無常 )、不能滿足( 苦 )、沒有一個不變的自我或靈魂( 無我 )。以這種觀點來觀察整個存在的生命,對諸蘊的執著和粘附將會逐漸的減少,這是因爲我們看到了這世界的實相。我們稱這爲「智慧」的升起。<2>P.87

  

  我們必須反觀快樂,以至看見它的不確定和極限。一旦事物有了遷變,苦便升起。這個苦也是不確定的,別認爲它是固定的或確實的。這種反觀叫做「患難觀」──反觀因緣和合世間的不完滿和有限度。反觀快樂,而不是去接受它的表面價值,視它如不穩定的,不應該去緊緊地握持它們,而應該握了它就放下,了解快樂的利益和傷害。要善巧地禅坐,你必須看見在快樂中的不圓滿之天性。<6>P.149

  你必須把持住心,反複地思惟( 觀 )這個苦和不愉快只是一個不穩定的東西;終究它是無常、苦、無我的。<6>P.189

  不論心在哪方面有多汙穢都沒關系,不論什麼升起,你都應當思惟( 觀 )它的無常性與不穩定性。因爲你這樣地看待它們,所以,它們會逐漸失去其重要性,然後,你對心中那個汙穢的執著就會持續地減少。<6>P.188

  觀照心,觀照經驗的生、滅過程。剛開始的動態是遷流不息的──一個剛滅,另一個就馬上生起。我們似乎看到生比滅還多。隨著時間流逝,我們會更清楚地看見,並明了它們是如何迅速地生起,一直到有一天,我們達到它們生、滅後更不再生起的境地爲止。<7>P.106

  叁摩地是用來作爲毗婆奢那、思惟的基礎,而且也不需要非常深的叁摩地。只須審視生起的和繼續觀照因、果。如此一來,我們利用專注的心來思惟( 觀 )色、聲、香、味、觸和法。<7>P.192

   ( 五 ) 境 界 與 體 驗

  如果心退出這個層次(近行定),我們便會透過覺知法塵和心理狀態而獲得一種領悟,因爲在那深一層的階段( 心專注于一個對象的階段 )是沒有認知和了解的。<6>P.195

  心會在這個狀態一段時間,然後,它們再次回轉進入平靜的更深層次,如果達到了這樣的定境,我們應該只去覺知實況,幷且持續保持觀照,直到心再次退出來。一旦心退出來之後,種種不同的問題就會在心中升起。這就是我們能夠擁有對種種不同事物的覺醒和了解的地方,這裏就是我們應該觀照和審視種種影響心的偏見與問題的地方,以致能夠了解和徹見它們。一旦這些問題結束之後,心就會逐漸向內轉,朝向更深層的定。心會安住在那而成熟,直到必須再出來的時候。<6>P.196

  這一切都只是「行( 行蘊 )」,不會成爲般若。智慧增長的方式是,當我們傾聽和了知心的時候,反觀它的無常性和不穩定性。其無常性的覺悟將會促成我們在那點上放下事物的「因」。如此一來,智慧就在那裏升起。在那兒,我們將獲得智慧和領悟。<6>P.197

  我並不是沒有聽到從村落傳來的歌聲,可是,我能夠使我不去聽。心專于一境時,當我將它轉向聲音,我聽得到;當我沒轉向聲音時,便安靜無聲。我可以看到我的心和它的對像是分開的,就如同這裏的這個缽和水壺一樣,心和聲音完全沒有牽連。我看到是什麼將主題和對象牽系在一起的,而,一旦牽連破滅時,真實的平靜便會顯露了。<6>P.202

  當我躺下來時,當我的頭碰到枕頭時,心中産生一種向內的回轉,我不知道它在哪裏轉,它往內在轉,就好象一道被打開的電流,而我的身體便很大聲地爆開來了。那個覺知細微至極,通過那一點,心便進入更深一層,裏面什麼也沒有,空無一物;沒有什麼進去,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到達。覺醒在裏面停留了一會兒,稍後才出來。不是我使它出來的,我只是個旁觀者,一個覺知的人。<6>P.203

  當我從這種狀態裏出來時,我回複到我平常的心理狀態,然後問題便生起了:「那是什麼?」答案說:「這些都只是如此,不需去懷疑它們。」只說了這些,我的心便能接受了。

  停了一會兒之後,心再次往內轉。我沒去轉它,是它自己轉的。當它進到裏面時,就如以往般地達到期限度。這第二次,我的身體破碎成細片,然後心更進一層進去──甯靜、毫不可及。當它進入時,任它一直停留,它出來,我又回複平常。在這段時間裏,心自己在行動,我幷沒有用任何特殊的方法讓它來去,而只是覺知和觀照。我並沒有懷疑,只是持續坐禅和思惟( 觀 )。第叁次心進去時,整個世界分裂開來──土地、小草、樹木、山嶽、人類,都只是空的,什麼也沒剩。當心進到裏面時,隨它停留,任它所能地一直停留,然後退出來,回複到原狀。

  我不知道它是如何停留的,這類的事是很難看到和談論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擬。當我從這種經驗出來時,整個世界都改變了,所有的知識和領悟都轉變了。<6>PP.203-4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