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七第叁天

  禅七第叁天

  昨天講大家要發道心。發道心幹什麼呢?就是要把功夫用好。不發道心,功夫是用不好的。現在我們坐在禅堂裏參禅打坐,一定要放得下。放得下,功夫才能提得起來。若放不下,功夫也就提不起來。爲什麼這樣講呢?要知道,我們一個人,不說從無量劫到今天,就拿我們今天這幾十年時間來說,各種人我是非、貢高我慢、無明煩惱、家庭糾紛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鑽到我們的腦子裏,擠得滿滿的。既然裝得滿滿的,要再裝什麼,就裝不進去了。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擠得滿滿的,鬧哄哄的,靜不下來,又怎麼能夠用功辦道呢?所以,在禅堂裏,要想把功夫提起來,首先就要放下一切。

  關于參禅的功夫,各位在這個地方打了多年的七,大和尚給你們講了很多。今天,我再來重覆他講一講。講什麼呢?大家知道,禅宗強調一個“疑”字,就是起“疑情”。“疑”字從哪兒提起呢?從一個“不明白”上提起:不明白自己的本性,不明白講話的是誰,不明白念佛的是誰,不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不明白我是誰……關于起疑情,祖師們留下了很多的公案,公案雖然很多,但究竟只有一個,就是一個“不明白”。這個“不明白”不是簡單地“不明白一句話”。當你在這個不明白上認真地疑起來,來回地參究,它就是止,就是觀,它是直指心性的。所以,疑情起來之後,它是很有力量的,很有滋味的。它可以不疑而自疑,不參而自參。你越是參越想參,越參越高興。“不明白”一句話還不算功夫,要真正持久地在這個“不明白”上起疑情,那才是功夫,各位參禅參了這麼長的時間,是不是真正地在“念佛的是誰”這一個“不明白”上起了疑情呢?修禅的,就要在“念佛的是誰”這句話上起疑情,來回參究,直到疑成一團,突然來一個桶底脫落。

  禅堂的“禅”字,又名“靜慮”,又名“思維修”,總的一句話,就是要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大家在參禅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要起疑情。要起疑情,首先就得發道心。參禅要如喪考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疑情才會發得起來。如果你思想上沒有一點慚愧心,沒有一點警覺心,松松散散,搖搖晃晃,這個疑情是很難得發起來的。所以,你們要想真正地把功夫用好,一定要發道心,一定要起疑情。

  有了疑情之後,並非就萬事大吉了,還要保任,要使疑情打成一片。疑情真正地用得好,這支香提起來有,那支香提起來還有,靜的時候有,動的時候也有,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有。能夠這樣地把握疑情,開悟就有希望了。古人講:“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臥體安然。”如果你們行也不會,坐也不會,那就什麼也安不上了。所以,我們用功夫,要把疑情打成一片,在一切時、一切處,都用功夫。走一步路,要走在功夫上,沒有功夫,這一步路也不要走;吃飯要吃在功夫上,沒有功夫,這一口飯就不要吃;睡覺也要睡在功夫上,沒有功夫,這個覺也不要睡。所以,大家能夠靜如是,還要動如是才好;能夠動靜如是,還要睡夢中如是才好。如果光是靜中有功夫,一旦動了就沒有功夫,那還不能算真有功夫。古人講,我們靜中有十分的功夫,在動中只有一份的功夫;在動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睡覺中只有一分的功夫;在睡覺中有十分的功夫,在八苦交煎的命終時,只有一分的功夫。想一想,用功夫有多難。實際上,問題的症結還在于我們自己有沒有真心地去用功。如果真真切切地一切都放得下,什麼功夫都能用得好。如果你放不下,不但說功夫用不好,恐怕到頭來還逃不脫閻王老子。

  所以,用功最關鍵在于能不能放下。這裏我講一個公案。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弟子拿著鮮花來供養他。佛叫他把花放下,他就把花放下了,佛又叫他把身放下,他卻不知道怎麼放,佛再叫他把心放下,他一下子就開悟了。想一想,佛若不叫他放心,他怎麼會開悟呢?因此,我們要想把功夫用好,一定要放下,不但要放下我們這個色身,還要放下心。我們的身心都一齊放下,功夫才能用得好,那時我們才能逃脫閻王老子。如果放不下,不但說功夫用不成,開悟不了,連閻王老子也逃不掉。這個地方我還要講個公案:過去有個叫金碧峰的祖師,他功夫用得很好。閻王老子派小鬼來捉拿他,那小鬼到處找,找來找去找不到,就找到他的弟子,問他師父跑到哪兒去了,那弟子就說,你要找到他,只要把他最喜愛的那只金缽敲幾下就找到他了。小鬼聽了以後,就把金碧峰禅師的金缽敲了幾下,金碧峰祖師果然出現了,于是小鬼就把他捉住了。金碧峰祖師就問爲什麼要抓我,小鬼回答說閻王老子要你去。金碧峰祖師就說:請個假好不好?過七天以後,我再去,我說話算數。小鬼不同意,他就再叁請求,最後小鬼就說:好了,就讓你七天。小鬼走後,金碧峰祖師就想:原來閻王爺來抓我,就是因爲我放不下這個金缽,現在我就把它砸掉。之後,他就打一坐,入定了,小鬼再來找,哪兒都找不到,又去找金缽,金缽也沒有了。這時,聽到金碧峰祖師在虛空中說:“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鐵鏈鎖得虛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大家想一想,虛空無相,怎能鎖得住?小鬼跑回去跟閻王老子講。閻王老子聽了很高興,就說:“恭喜他,恭喜他。”大家想一想,過去的祖師,一個金缽放不下,就被小鬼抓去了;我們今天的凡夫,執著不知要比祖師們多多少倍,我們是不是放得下呢?我們要不要向祖師們學習呢?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祖師那種“無形無相”的境界。爲什麼?放不下啊!放不下,哪能把功夫用得好呢?所以,我希望各位,要想找到自己,一定要放下,無論是財色名利,還是色身心念,統統都要放下。好!大家都用功去!

✿ 继续阅读 ▪ 禅七第四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