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法印,因爲它經驗了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無常,及每一刹那的生與滅,但是它仍未經驗到心理狀態與肉體的快速遞變的清晰界限,這種程度的知識仍不夠強烈與靈敏,不足以拔除深藏在我們意識之中最基本的誤解或錯誤觀點。
如果我們持續正念的練習,內觀智慧將愈來愈靈敏,我們的正念將愈來愈細膩與靈巧;我們愈能保持正念,我們愈能持續地活在當下;現在已經開啓了當下的正念,心與肉體的每一狀態的生起與消逝已有鮮明的區別,當我們經驗心理狀態的生滅的區別,我們將獲得所謂「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n^a&na)的內觀知識,此階段內觀也包含前叁階段的實現,一個人能經驗到第一階段的內觀,能理解所有的存在都只是心理狀態與肉體;能經驗到第二階段的智識或內觀,即經驗到心理狀態與肉體之生起原因;及第叁階段的內觀,讓一個人首度經驗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生滅特性,但尚未能清楚地區隔它們。
由於體證了「生滅隨觀智」,毗婆舍那的道路才真正開始,此階段的知識非常重要,這種知識令人首度經驗心理狀態與肉體的快速流變的區分;隨著正念的增強,「生滅智」變得非常靈敏,這階段的知識揭開刹那生死,它清楚地看到心理狀態與肉體於生滅中快速遞變的分隔空間,要擁有這個階段的內觀,必須具備非常敏捷的智慧,這種智慧會根除並摧毀心與肉體是永恒的假象,它將顯露它們不是持久快樂的根源,它們是「無我」,這個智慧會除去許多建立在我們意識中的誤解,然而,這種內觀知識仍是暫時的,無法完全根除所有的錯誤見解,它會開始減少煩惱,特別是誤以爲經驗是真「我」的誤解。這階段的內觀知識非常強,指導老師不必向行者保證他已實證真理,他自己具足的內觀知識已能夠正確而肯定地判斷,此刻,心中將生起很大的喜樂與光明,覺知的清晰度是以前從未經驗到的,也是第一次在心中體會到真正的自由。
透過直接的經驗去體會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生滅的清楚區分,與透過聽聞或研讀而認識是不同的,無論你聽聞得多好或因研究而了解得多深,你仍未經驗到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無法透過思考或研讀而獲得,如果我們思考或研讀,我們只有觀念上的知識,所知道的只與過去或未來有關,而當下的真正東西將被忽視;只經由思考去認識事物,是透過比較去連結過去與未來,所引用的思考並沒有直接經驗到當下的真實狀況,因此這些思考無法消除任何潛伏的煩惱,只能透過經由正確的因與正確的練習的內觀智慧,以及清除所有「我」的肉體邪見,然後疑惑、不確定或任何懷疑才能消失。例如,有關於心與色如何生起的所有疑問都消除了。我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因緣,並一步一步地經驗到真相,直到所有的不安消失。
達到「生滅隨觀智」的內觀的獲得,已是一個非常高的修習境界,禅修者對每一刻的經驗將擁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如果修行者黏著於「生滅隨觀智」,或是在此之前已練過禅定,而且定力非常強,那麼這個階段可能出現內觀的染著,所謂「內觀染著」指的是修行者已獲得這個階段的內觀知識,並經曆了微細的染著,這些內觀染著是一種非常微細的染著形式,共有十種,他們可能是因爲黏著於禅定的力量而造成,他們會障礙通往更高階段內觀的進展,例如,心可能充滿快樂與狂喜,微細的黏著産生了,而對深化內觀的感覺與喜好將因而減少、消失,如此我們看到內觀染著是如何成爲內觀發展的障礙,當修行者的智慧不夠靈敏,無法了解並放棄此種通常是極誘人的染著,他就無法再往前進步,因此對於會阻礙引導我們何者是正確,何者是錯誤路徑的這一點,我們必須有精確的了解,否則,會發生錯誤的結果,而我們仍不知道我們的修行錯在哪裏。這是很困難的,因爲感受是巧妙、悅人而且快樂的,這些會誤導我們,讓我們認爲已經開悟,已經達到涅槃了,缺乏正見的話,我們完全不知道在內觀練習中所獲得的成就是否正確。
當我們了解到通往更深層內觀是需要放下各種心理狀態的黏著時,正見才會生起。高度的喜樂、喜悅、定境,甚至正念都可能成爲我們黏著的對象,當我們了解內觀只有在清晰而不執著的正念中才可能持續發展時,內觀的染著才能消逝,現在,當「生滅隨觀智」自內觀染著中釐清時,我們可以在明明白白而沒有任何欲望的幹擾下,看透心念與肉體的生滅。
然後,所謂的「行道智見清淨」(種姓智 gotrabhu-^n^a&na)的內觀階段才會生起,此種內觀了解到通往涅槃的道路,必須放下對心或肉體最微細的黏著。
現在,更高階段的內觀知識從此開始快速地發展,對正在進行的當下過程的正念更敏銳。「生滅隨觀智」的正念顯露愈多實相,智慧發展得愈多;當出現此種現象時,下個階段的內觀,也就是「現象分解」內觀的出現。修行者的注意力愈是集中在當前的對象,他愈能經驗到心與肉體的消逝,此種眼前所見全都分解的現象令人震懾,但是當他仍停在當前對象時,那也只不過是集中注意的心與肉體的消逝,此種知識經驗稱爲「壞隨觀智」(bha&nga nupssana-^n^a&na),意思是說任何事物都是危險、恐怖、沒有實體且不悅人的,因此他會感覺厭倦,漸漸地能自心色的黏著中出離,此種出離的感覺稱爲「厭離隨觀智」(nibbida-^n^a&na),正如修行內觀的結果,這時對心與肉體的任何狀態的黏著會愈來愈弱。
最後,修行者會到達最清晰與離系的階段,即「行舍智」(sa&nkha rupekha-^n^a&na),也就是於任何狀態皆保持甯靜的知識。這個階段的心不再有任何黏著,能清楚而沒有任何染著地看待任何經驗,修行者可以體會涅槃,並且永遠根除邪見與其他染著。
這是對內觀之道較高階段的一個非常概略性的描述,我願藉著再度強調「生滅隨觀智」的重要性來總結這段描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如果你修習並獲得這個知識,那麼由此階段之上的更高知識將因此而持續進展,直到最後終於了解心與肉體的最完整的特性,並經驗到這個過程的止息──涅槃。
現在,我要再深入討論一件事情;你可能聽過許多次下面的說法,說是爲了獲得涅槃,並不需要特別練習或遵循特定的步驟,沒有任何法則或方法;既然有許多方法最後都是通向涅槃,因此我們做的任何方法都是對的。根據證據與理由,這種信仰是絕對不正確的。根據所有證據,所有佛教徒也都知道,佛陀本身證實只有一條道路可以通往涅槃,那個方法就是四念處,只有佛陀告訴我們這個方法。如果人們想要依他們自己的方法練習禅修,那麼每個人都會發明他自己的規則,每個人都說他的方法最後到達涅槃,這種誤解是合理的嗎?有可能嗎?果真如此,那麼佛陀就不是一個誠實的人了。如果每一個人可以沒有正念而到達涅槃,那麼就不需要佛陀教這種修行法門了。我們知道佛陀時代有許多宗教派別與禅修方法,那時候甚至有超能力的修行,例如:空中飛行、水上行走、穿越山丘,所有這些超能力的修行都相當常見,然而,並沒有人教導真正通往涅槃的路。因此,如果任何人仍有此種錯誤觀念,以爲有許多通往涅槃的路,那麼請他仔細想想這件事吧!不要忘記了,我們是因爲佛陀爲我們顯示獲得涅槃的心靈發展方法才尊敬他,這個方法主要就是四念處,那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的老師所不曾教導的,那就是爲什麼佛教徒尊崇佛陀爲世界最偉大的人,並對其智慧、清淨與慈悲表示尊敬,如果我們沒有依據四念處培養內觀能力,我們就不能真正了解佛教;即使在目前,還是很少人對四念處有正確的了解,事實上,雖然這個系統完全合理,然欲立刻或快速地建立正確的認識仍非易事,我們應該深入研究,並試著以合理的方式了解,然後透過練習驗證其正確性,我們必須隨時透過練習測試佛教,並且自證實相。
總結
讓我爲毗婆舍那的修行總結一些方向:
一、開始學習毗婆舍那的時候,應該要發展出一個徹底的認識,就是任何存在都只是由心理狀態與肉體構成。
二、與你有關的肉體與心理狀態只發生在你自己身上,因此你必須在每一刹那的當下,都能對它們保持正念,以便清楚地看到它們的本質。
叁、禅修的對象必須是不間斷的心理狀態或肉體,而且始終是當下的狀況;如果感受出現,檢查它,如果追蹤中斷,不要憂慮,只要重新再來,繼續檢查肉體與心理狀態。
四、在練習過程中,禅修者必須注意,不要生起欲念,想去看到某些事或想去發展某些內觀,你只要注視肉體與心理狀態即可。
五、不要同時檢查肉體與心理狀態,而應分別檢查他們,而且永遠是當下。
六、守住站、坐、行與臥這四種主要姿勢,避免次要的動作。
七、如果有必要改變姿勢,在改變之前要確定知道移動的理由或原因。
八、使用平常姿態與姿勢,並檢查每一個平常的姿勢與心理狀態。
九、試著自然一些,不要故意很慢地走路與移動來加速內觀,這種欲望會障礙內觀。
十、當練習時,不要做任何不必要的事情。
──不要說沒有必要的話。
──除非必要,不要改變姿勢。
──除非必要,不要吃東西。
十一、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須了解動作的必要理由,並看到如何被痛苦強迫去做。
十二、舍棄「禅修是一件特別的事情」的這種感覺,它並不是去追求某種事情的時刻,而只是檢查我們動作的原因與心及肉體的特性。
十叁、不要想透過禅修,求得諸如喜樂或甯靜等的心理狀態。
十四、毗婆舍那禅修者必須像一出戲劇中的觀衆,不要想去指揮劇情,只是留意地看著肉體與心理狀態進入意識的流動,此種平衡的刹那將導向智慧。
(譯按:讀者若想多了解阿姜念的教法,請參考阿姜念著,凡拉達摩譯:《身念處禅觀修法》)
《內觀的開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