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呢?
愛因斯坦在後半生中,一直在尋找統一場論,即一個能在單獨的包羅萬象的數學框架下描寫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論。他渴望以前人從未成功達到過的清晰來揭示宇宙活動的奧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動人美麗和優雅。愛因斯坦未能實現他的夢,因爲當時人們還不知道自然界的許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後的半個世紀中,人們已構築起越來越完整的有關自然界的理論。
如今,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相信他們終于發現了一個框架,有可能把這些知識縫合成一個無縫的整體——一個單一的理論,一個能描述一切現象的理論,這就是弦論。它正在實現當年愛因斯坦滿懷熱情追求的統一理論的理想。
弦論可以用來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等等,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論中的宇宙弦
(我們把弦論中的弦稱作宇宙弦,以免與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動。每種振動模式都對應有特殊的共振頻率和波長。小提琴弦的一個共振頻率對應于一個音階,而宇宙弦的不同頻率的振動對應于不同的質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振動激發態。每條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約爲長度的基本單位,即普朗克長度(10-33厘米)。
簡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們不斷在産生,也不斷在湮滅。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有人會說,把物質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響樂,不正是與物質的對立面-意識有些相同了嗎?是的。按照當前流行的觀點,意識是完全基于物質基礎(我們的腦)而存在,但意識不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實在,因爲沒有人在進行腦科手術時在顱骨內發現過任何有形的“意識”的存在。
我們都知道貝多芬的交響樂,可以用一套樂器把它們演奏出來。但這套樂器本身並不是交響樂。意識是大腦演奏的交響樂。這個圖像爲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識和物質的統一,開辟了新途徑。
有人還可能說,無論宇宙弦多小,無論人們能否觀察到它們,宇宙弦總歸是客觀實在,它們是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因此物質世界也應該是客觀實在。此話不准確。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是宇宙弦的各種可能的振動態,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組成交響樂的單本單元是樂器上發出的每一個音符,而不是樂器自身一樣。
在弦論之前,物質的實在性體現在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是上百種原子,這些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粒子組成。這些基本粒子都被當作是物質實體,都是組成物質世界的“超級磚塊”,因而可以把物質世界看作是物質實體。
在弦論之中,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認爲是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的基本粒子,現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種“音符”。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物理學到此已進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會想,天啊!物質都不是客觀實在了,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實在的嗎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就是實在的。
我們根據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進展,可以用關系實在來取代絕對的物質實體,即主張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質構成的實體,而是多種潛在因素緣起、顯現的結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爲根據,是一系列潛在因素結合生成的。“現象、實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組本質上不可分離的關系結構中”。
哲學家們在論述“關系實在”時,使用的哲學詞彙,對你可能生澀難懂,我們還是用例子來解說。
我們看見一束紅光,這是一個事件,是一個“果”。這個果,是由多種因緣聚合而産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長值,借用哲學家們熟悉的語言,這是“第一類性質”,這類性質還有如物體的廣延性等,是物體自身內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賴于觀察者,也不依賴它物,也就是說,它是無對而自行確立的。我們把這些第一性質,又稱爲“因”。
其次,我們還需要具備一些其它條作,如眼睛正好睜開,沒有色盲,往正確方向看,以及眼與光源之間無障礙物,等等。我們把這些條件稱爲"關系參量",又稱爲"緣"。
這些因緣聚合,産生了紅光這個果。“紅色”這類顔色性質是“第二類性質”,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賴于觀察者。
“關系實在論”就是說,關系參量是不可消除的,沒有它們,就不會有“看見紅光”這個果,因而是實在的。
再舉一個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蘋果樹,首先要有一粒蘋果的種子,這是“因”。但是,單靠這粒種子,也不會長成一棵蘋果樹,比如:把種子放在倉庫裏,無論放多久也不會長出樹來。所以,單有因,是結不出果的。一定要將種子放在土壤中,並且要有適當的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種子才會發芽、長大,最後長成一棵蘋果樹,結出蘋果來。這裏的土壤、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就是“緣”。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適當的“緣”,在因緣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來。
緣,是許多的配合條件。緣有好緣,也有不好的“惡”緣。因此即使是同樣的種子,結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種子放進貧瘠的泥土裏,或者施肥不夠,蘋果樹必然長得不大,結出的蘋果,也不會好吃。假如把種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細心照料,結出的果實就會香甜、好吃。
由此可見,同樣的因,遇到不同的緣,結出的果,便會很不相同。
同時,由于緣是由很多條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緣會不停地變化著。既然緣會影響果,而緣,又在那麼多條件配合下産生作用,假如某個條件改變了,甚至消失了,那麼,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蘋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蘋果樹便會因之枯萎。所以,當因緣散盡之時,果就會滅。換句話說:“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
有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以上這些關于蘋果的文字,是轉述潘宗光《佛教與人生》一書有關緣起法內容。所謂“關系”者,“緣”也,“關系實在論”其實與佛學緣起說的基本思想一致。
總之,在二十一世紀開始的時候,以“弦論”爲代表的物理學,真正步入“緣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頭再看一下本文起頭的那則消息,不難明白爲何人們難以聽懂霍金的那麼生動的報告,原因就是:“物質是實體”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太執著了!
佛學認爲,物質世界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藏識海(又名“如來藏”)是宇宙的本體。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風緣引起的海上波濤。
換言之,物質世界,就是風“緣”吹奏宇宙“本體”産生的交響樂。
《入楞伽經》雲:“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流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句偈語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當陣陣烈風吹來時,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浪波。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的時候了。宇宙的本體——藏識海(如來藏)本是澄然湛寂,隨緣常住而不變的。因內外境風的吹蕩,便使寂然清淨的本體,隨變爲浪潮起伏,跟著生起前面七識的種種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擊,奔騰澎湃,便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了。
如經文所說:“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衆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這句偈語說:須知世間種種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礦物,林中的植物,與天上的日月光華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來藏識一體的變相。這些物體和藏識,在本質上並非相異,可是當它們形成爲萬物之後,卻不能說與心識的作用是無異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轉變成爲波浪,波浪的形式與作用,和整個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還是由海水所轉變而來的。
由物的方面來說,萬類的分齊差別(分化和歸類)也都是從此一體所化生。由心的方面來說,七種識的分別作用,也都是由如來藏識所轉生。又因心與物的和合,發生世間種種事情,于是,本來澄清的識海,便永無甯日了。
(按:青赤等種種物色,是指眼根色塵的對象。珂佩是指耳根聲塵的對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塵的對象。淡味衆華果,是指舌根味塵的對象。日月與光明,是指身根觸塵的對象。)
這裏,海水與波浪的關系,正是弦與音樂的關系。它們也正是物質世界與宇宙本體的關系。當我弄懂了這個道理的時候,心裏充滿了敬畏和震撼。
讀到這裏,你可能感到:“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中科院院士 朱清時 佛法解釋物理學 語驚四座——《物理學步入禅境:緣起性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