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覺手冊 七 附錄

    附錄一內觀目標

  (內觀目標是精神的目標,不斷培養自己的覺性,修行者將證悟這些目標。)

    基礎階段:「身心目標」

  ◆身、心、身動、心動、身病、心病

  ◆苦-無常-無我

  ◆名相

  ◆宗教、佛教

  ◆過失、功德

    看念頭(心)階段:「勝義目標」

  ◆所依(事物)、勝義(實際存在)、變易

  ◆貪-嗔-癡

  ◆受-想-行-識

  ◆煩惱-渴愛-執取-業

  ◆戒蘊-定蘊-慧蘊

  ◆欲漏-有漏-無明漏

  ◆身惡業(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獄將往何地獄?將在那裏多久?)

  ◆語惡業(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獄將往何地獄?將在那裏多久?)

  ◆意惡業(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獄將往何地獄?將在那裏多久?)

  ◆綜合身、語、意惡業(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獄將往何地獄?將在那裏多久?)

  ◆身善業(它如何是樂?若有天堂或涅槃,將在那個層次?在那兒多久?)

  ◆語善業(它如何是樂?若有天堂或涅槃,將在那個層次?在那兒多久?)

  ◆意善業(它如何是樂?若有天堂或涅槃,將在那個層次?在那兒多久?)

  ◆綜合身、語、意善業(它如何是樂?若有天堂或涅槃,將在那個層次?在那兒多久?)

  此生已盡階段:苦滅

    附錄二 佛在《葛拉瑪經》中的開示

  不可只因它是口傳已久,就信以爲真。

  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爲真。

  不可只因它是道聽途說,就信以爲真。

  不可只因它是載諸典籍,就信以爲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見,就信以爲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爲真。

  不可只因它是順乎我思,就信以爲真。

  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論,就信以爲真。

  不可只因說者看來可信,就信以爲真。

  不可只因它是導師所說,就信以爲真。

  葛拉瑪人!

  每當你親身體驗到:

  這些是不善、有害的、爲智者所斥、遵行後得到無益或痛苦的,就要棄舍這些。

  葛拉瑪人!

  每當你親身體驗到:

  這些是善的、無害的、爲智者所贊、遵行後得到有益或快樂的,就要實行這些。

    附錄叁 曼谷郵報之節錄(1993年1月4日)

  當你開始研究自己時,你已在研究法;而後每個人皆能熄滅自己的痛苦。那個時候,我還是在家居士。有一天晚上,當我練習行禅和觀照念頭時,突然感到身體毫無重量而且開始漂……浮……我已經完全死……這樣鮮明地重生……像是站在盛開的蓮花上。

  當晚,一位不識字的農夫成爲泰國非常重要的禅師之一。隆波田禅師後來將他的經驗以簡單、易懂的語言教導大衆,傳達這共通的訊息。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也就是觀察自己的感受和念頭。

  這跟信仰、儀式沒有關系。你的國籍,你講什麼語言,穿什麼衣服都不重要。你有沒有出家,你是年輕或年紀老,或者你信仰什麼宗教也都無關。

  如果你開始研究自己,開始觀察念頭,你已經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而後每個人將可以熄滅痛苦。

  雖然不同的宗派有各種禅修和觀照的方式,但這些就像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標卻是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導強調自覺(Sati)。有別于傳統的靜坐和經行,他提出了在動中培養覺性的方法。動時,知道在動。停止時,知道停止。

  他建議初學者以漸進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對每個身體動作保持覺知。

  當你舉起手時,知道你在舉手。當你翻掌時,知道你在翻掌。當向前走和向後走,左轉和右轉,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動眼皮時,口張開時,呼氣和吸氣時,都要覺知。清楚地覺知每一個身體的動作,這就是喚醒自覺的技巧。

  然而知道每個身體動作只是觀察心念起伏的第一個步驟。當練習動中禅時,念頭當然會生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因爲大部分人並不了解心是如何運作,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頭。

  當一個念頭生起時,知道它生起並且讓它滅去,借著觀察每個身體的動作,可以讓你看見念頭。當念頭起時,立刻看見,不管想的是什麼,都能如實觀照。

  隆波田教導了「知道」和「看見」念頭的不同,如果只能知道在想什麼,你還是會被這些念頭困住,對它們認同,而被念頭帶著跑,不斷延續。但是「看見」是指在念頭外面做有距離的觀察,這能令你立刻覺知每一念頭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續不斷。如果你想明了念頭的結構,以及貪心和欲望是如何地牽動並帶來痛苦,他建議:

  從自己的所有念頭中解脫,這需要練習不被它們困住,而不是嘗試著去除它們。這種分離式的觀察,每個人隨時隨地皆可練習。根據隆波田的教法,經過持續地練習後,你應有圓滿的覺性,而這覺性將帶領你達到單一的境界,內心超越了對戒、定、慧的執著。練習隆波田教導的動中禅,你不需要經過禅修的不同步驟─像是喜與舍的境界─因爲經由不斷地觀照念頭,你將會親證到如同隆波田所形容的,當他證悟到內心淨化時「像是站在盛開的蓮花上。」

    人與念頭

  念頭是自然的,而且對人的生活和內心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在生活中隨時都有念頭,但卻很少知道它們,不了解它們的把戲或心念結構的運作。因爲念頭速度快過閃電,像溪水不斷地流動,讓我們無法趕上。

  有兩種念頭:第一種是剎那生滅的妄念,帶來了貪、瞋、癡。第二種是我們作主的念頭,它不會引發貪、瞋、癡,因爲是帶著正念正知去想的。

  痛苦與煩惱的産生源自于無法看清念頭。念頭本身並不是苦。當念頭來時,我們無法同時知道、看到和了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貪、瞋、癡隨之而來,並令人感到痛苦。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問題,妄念將不斷生起,不論是在吃飯、坐著、睡覺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將會是心的對象。念頭和覺性是人的兩種本質,當其中之一強時,另外一個將變弱。

  假使我們能不斷地培養自覺,當念頭來時,我們立刻知道,一而再,再而叁,心在此時會改變。「正道」從此開始,這就是涅槃(苦滅)的起點。

    正念動中禅

  禅修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體的每一個動作,知道心念的起伏。動中可以發展覺性,如果靜坐不動,當念頭來時,很容易進入念頭中而不自知。因此我們應經常移動身體的部位,而且要知道每一個動作。當念頭來時,我們將看見並了解。隆波田禅師建議我們練習動中禅,他介紹了開啓自覺的技巧,包括來回經行和一套手部規律的動作。

  人本身即是宗教,而佛教是覺、定、慧。過失是黑暗、無明、苦。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戒 (sila)指平常心,超越了善與惡,是一種中性的心境。每當我們無法處于此境時,當下就是死了、沒有戒、只有苦。

  毗婆奢那(vipassana)指內觀或是如實正觀,(往內觀看身心的實相)。如果有內觀智慧,心將會完全地轉化。聖者的境界是將心的品質從粗重轉爲輕細,從晦暗轉到清澈,從無明轉到開悟。佛性是清、明、靜、淨、亮、敏的心,這心人人都有。

  佛陀只教導如何滅苦,因此,佛陀的教法與儀式或神秘無關。苦的生起源自于未能看清念頭。念頭極快速,快過閃電或其它。

  念頭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動。當念頭來時,要同時知道身體的動作,這是滅苦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我可以向你保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