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覺手冊 叁 培養自覺

  自覺手冊 叁 培養自覺

    自覺

  讓我們清楚的覺知身體的每一個動作,例如,在眨眼時要覺知,在呼吸時要覺知,念頭生起時要覺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覺。

  自覺無價。我們買不到,也沒有人能代替他人修得。例如,當我握緊拳頭時,有誰知道我的感覺嗎?沒有別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緊拳頭,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覺。同樣地,當別人握緊拳頭時,我可以看見,卻無法知道他的感覺。

    規律的動作

  做事情都有方法以達成目的。同樣地,訓練自覺以達成「覺-定-慧」也需要技巧。不要靜止不動;要一直規律地動作。不要閉上眼睛。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現在,我將建議你一個方法:(見圖文解說)

  1. 雙手掌心向下,平放大腿上。

  2. 翻右掌,停。(掌心朝左,垂直置于大腿上)要覺知,不可自語「翻右掌」,只要覺知就夠了。

  3. 舉右掌,停。(均需覺知)

  4. 貼右掌于小腹,停。(均需覺知)

  5.翻左掌,停。(掌心朝右,垂直置于大腿上,均需覺知)

  6.舉左掌,停。(均需覺知)

  7.貼左掌于右掌背上,停。(均需覺知)

  8.提右掌貼胸,停。(均需覺知)

  9.外移右掌,停。(均需覺知)

  10.下移右掌垂直置于右大腿上,停。(均需覺知)

  11.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停。(均需覺知)

  12.提左掌貼胸,停。(均需覺知)

  13.外移左掌,停。(均需覺知)

  14.下移左掌垂直置于左大腿上,停。(均需覺知)

  15.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停。(均需覺知)

  這是訓練自覺的實際方法。我們不一定要熟讀經典,因爲那只是語言文字。熟讀經典並不能讓我們開悟。這個練習才是開悟之道。

  我們也應清楚的覺知其它姿勢,例如左側臥、右側臥、仰臥、從左側臥起身、從右側臥起身以及仰臥起身。你應該常常訓練自覺。

    往返經行

  久坐以後,可能引起酸痛,我們可以改變姿勢,來回地走。

  走久了,可以換成坐姿。這就叫做「更換姿勢」;行、住、坐、臥應該適當地調配。

  走時,不要擺動雙手。應將兩手攬抱于前胸或交手于背後。

  當往返經行時,你應覺知腳的動作。

  沒有必要自語「右腳動」、「左腳動」。

  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

  當你走時要覺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沒有帶著自覺來行走,就沒有效果。

    日常生活中培養自覺

  我們必須盡己所能來培養自覺,甚至可以在轎車裏或公交車上練習。

  當我們坐在公交車上或轎車上時,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拇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複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覺知。

  不論何時何地,練習必須像遊戲般的輕松,每次只動一只手,而非雙手一起動。動右手就別動左手;動左手就別動右手。

  有人可能會說:「我很忙,沒有時間練習。」或「我不能練習,我不夠清淨。」這些都是借口。

  如果我們想要做件事情,便能找到時間做。不論做什麼都要覺知。假如你是一位老師,當你拿筆時,帶著覺知拿筆。寫字時也要帶著覺知。

  這就是培養自覺,自然地去學習「法的自然」。

  當吃飯時,要覺知地拿湯匙。要覺知地將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時,要覺知。吞咽時,要覺知。

    持續練習如環鏈

  我保證佛陀所說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方法。如果你夠認真並持續不斷像環鏈或時針繞行般地練習,我向你保證我當下所說。

  「持續地練習如環鏈或時針繞行」,並不表示必須時時刻刻地做規律的手部動作或往返經行。

  所謂「時時刻刻練習」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你都要覺知每一個動作:洗衣、掃地、清理房舍、洗碗、寫字或做生意。覺性將點點滴滴的累積,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裏而裝滿它。

  當我們來回走動,手的進出動作都要覺知,上床時我們可以反複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爲止。醒來時,應繼續練習。這就叫做「培養自覺」。

    總結重點

  如同佛陀所教導的,練習規律動作,持續如環。行住坐臥或曲或伸,時時刻刻覺知每一個動作。

  練習規律動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覺知;低頭、擡頭要覺知;左傾、右傾、眨眼、張口、氣息入出,要覺知。

  當念頭升起時,要覺知。時時刻刻覺知所有動作。不要靜坐不動。

  這就是培養自覺的方法。

  這方法練習的精要,是如同「掌中葉」的法,只是覺知身體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念頭的起伏。若你能如我所說的持續認真地練習,我擔保不出叁年煩惱將斷,痛苦止息。也許只需一年,對某些人而言,也許只要一至九十天。練習的結果是,煩惱將會減少或不再對你産生幹擾。

  (「掌中葉」注:佛陀和一群比丘走進樹林,他取了幾片葉子放在手裏,問他的弟子們:「這林間的葉子和我手中的葉子那樣較多?」弟子們回答:「世尊!林中的葉子較多。」佛陀接著說:「我所知道的就如同這樹林中的葉子一樣多,但我教導你們的則如我掌中的葉子一樣少,雖然少,卻是可以導向滅苦之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