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
生命無他,只是一場夢。
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是夢的神秘性。從原始到現在,人類不斷的嘗試透過各種不同的途徑,來闡釋夢的起因,仍然無法找到答案──什麼是夢?
英國詩人W.吳得兒次認爲:「我們生活在夢中,當我們清醒時,生命結束了,夢也結束了。」「我們的『生』,只不過在睡眠中,忘記了一切。靈魂是我們的星宿,依我們而生。它來自遠方,會在其他地方殒落。」
在一個傳統佛教故事裏,這麼記載:有一位天人,在與同伴遊戲的當兒,感到疲倦便找個地方打盹,他就這樣去世了。他轉世到人間,成爲一個女性。結婚生子,活到很老才去世。去世後,他又轉生天界,一切就好像在做夢,他醒覺時,同伴的遊戲剛剛結束。這故事也向我們顯示了人間與天界不同的時間概念。
佛教如何看待「夢」呢?佛教和其他的傳統概念一樣,不認爲自己擁有解夢的能力。很多解夢者,爲那些愚昧、無知的人解夢,從而賺取大筆的金錢。
根據佛教的看法,夢是一種心理現象,也是一種思維的程序,一種在睡眠中思維不受意識操縱的活動。我們的睡眠經過五個程序:
一、産生睡意。
二、淺睡眠。
叁、深睡眠。
四、淺睡眠。
五、覺醒。
在《彌林達問經》(Milinda Pànha,古譯:彌蘭王問經)裏,那噶瑟納(又稱龍軍)尊者(Nagasena)爲夢做了六種解釋。其中叁種是因爲器官受到呼吸、膽汁分泌失調(暴躁)和痰堵塞了氣管的影響。第四種是受到超自然力的影響。第五種是過去經驗的影響。第六種是爲了將來而造成的煩惱所影響。那噶瑟納尊者有次序的解釋了夢的産生,在心猿意馬的情況下入睡,怎麼不會做夢呢?其他都是次要的。
夢是一種心識在無意識活動中而産生的現象。每個人都會做夢,可是往往無法記起自己的夢境。佛教認爲夢是一種心理現象。讓我們詳細的分析前面所提到的六種解釋。
一、夢境所産生的一切景物,早已儲存在我們的潛意識裏,他們之所以會影響我們的意識,只要是因爲憂慮。當我們睡眠時,感官活動雖然暫停,可是意識還在活動,爲我們呈現了「夢境」。夢境與精神有關,但是,絕對不能把它當作是一種預言。夢是人類在休息時,心識的反射作用。
二、第二種夢境也是非意識狀態的。是因爲內外的刺激,在人們休息時,被心識呈現出來。內部因素是由于身體的幹擾,如:入睡吃得太飽。外在的刺激是由于自然現象,如:氣候、風、寒冷、雨、樹葉的聲音等等。潛意識對外在刺激的反應而呈現種種景象──夢境。意識理智的處理這些現象,以致不幹擾人的睡眠。這一類的夢境無關緊要,也不需要任何解釋。
叁、帶預測性的夢是重要的。它向做夢的人預先提示了將要發生的事,這種夢很少發生。佛教認爲,除了我們能夠看見和感觸到的以外,還有其他的天人和精靈是我們無法察覺得。他們可能是我們至親的人死後輪回轉世的,他們維持了以往與我們的關系。他們也會庇護我們,因此,當我們面對問題時,他們就會以夢來提示我們。
當某些重大的事故將要發生時,他們就會透過夢境向我們警告。這類的夢可以讓我們預知危厄和喜事的發生。這些信息要好好的掌握,並以智慧加以分析。不幸的是很多人將這一點和第一和第二項夢境相混淆,浪費了大量金錢在解夢和向靈媒谘詢。佛陀告誡出家人,不可以佛教的名譽從事算命、解夢、占蔔等活動。
四、我們的心識,是過去一切業力的積累。有時候,業力現前時,我們在休息中的意識,會顯現某些景象來提醒我們。這些即將發生的事,必定是一件重大的事,因此才會有如此清晰的夢境。這類夢境很少發生,只發生在某些特殊的人身。當我們臨終時,某些業力也會同樣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五、夢也可以將兩個生活在不同空間的人,以他們強烈的意識相互溝通。當一個人想要與另外個人溝通時,他只要集中精神,以強烈的意識發出信息就可以了,當一個人處于心識非常平靜的狀態,在夢境中就能接受他人的信息。通常這種情況只發生在一瞬間,這是因爲人們一般意識的動力並非那麼強大。
六、所有人類都是做夢者,他們把夢視爲「常」,其實夢是「無常」的。他們還未發現年老將取代年青、醜陋將取代美貌、疾病將取代健康、死亡將取代生命。在這夢幻的世界裏,把無常的一切當作真實。在睡眠中做夢只不過是夢境中的夢境。唯一清醒者就是佛陀與阿拉漢。
佛陀與阿拉漢不會做夢。前叁項夢境不會産生,是因爲他們的心識,只獲得永恒的平靜。第四項的夢境也不會發生在他們身,是因爲他們已完全斷除貪欲,沒有觸發夢境的因素。佛陀是一位大覺者,他放松自己身體的方式與我們的睡眠不同,因此,他不會做夢。偉大的藝術家和思想家,如:德國的歌德說,他最大的創作靈感是來自夢境。這可能是因爲他們在睡眠中,意識與其他五識完全斷絕關系,因此能産生清楚的意識,來啓發他們最高程度的創造力。詩人吳德兀次認爲,好的詩作是來自最平靜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