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宗教與人類的進展
第十叁章 自然.價值觀和宗教信仰
人類與宗教
人類是自然界中,唯一有宗教信仰的生物。
人類建立宗教信仰,爲了滿足自己對生命內在和外在的了解和欲望。由于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恐懼,崇敬自然現象,賦予自然現象擬人化的表征,從而産生了最原始的宗教。這些原始宗教,受到時間、地理、曆史、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不斷的在演變。
很多原始宗教,因爲組織健全和信徒們大力的支持,至今不但存在,還在繼續的發展。很多人被宗教儀式和典禮所吸引,但是,某些人選擇了自己的信仰,在生活中實踐道德性的修持。因爲強調道德性的重要,每一個宗教都宣稱他們的教義不止是信仰,還是生活的道路。各種宗教所了解的範圍和所闡述的道理都不一樣,它們的宗旨和如何實現目標的方法也不一樣,它們對人類行爲的賞、罰概念也不一致。這是因爲各種宗教的緣起、背景和經曆都不一樣的緣故。某些人可能是因爲信心、恐懼、理智或仁慈的理由而信仰宗教。很多宗教以滿足信徒的欲望和恐懼,來爭取信徒。有些以奇迹或神秘的力量來迷惑那些貪婪和無知的信徒,並許諾信徒將獲得物質的報酬。有些以迷信的概念,通過法事和儀軌來誤導那些畏懼于超自然力量的信徒。有些信仰是樹立人們的信心去面對生命的無常和對命運的恐懼。有些宗教的發展,是基于人類的學識、經驗和智慧。理智的宗教信仰,融入自然法和人類的價值觀,建立在仁慈、善良的品質上。一個以「因果」爲基礎的宗教,強調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善與惡業負責,接受自己所造成的幸福或苦難。一個智慧型的宗教,建立在以智慧分析和了解生命的本質以及宇宙的真理上。
仁慈和善心是兩大宗教品質。宗教能帶來和平是因爲不傷害和善待一切衆生,同時,也爲信徒締造一個和諧、自由和甯靜的生活。宗教的善心或慈悲心是建立在犧牲、服務、以及爲衆生謀求福利。
宗教的差別就在于信徒的了解和宗教導師如何解釋教義和修行。在某些宗教裏,宗教導師擁有很大的權力製定一切律法,而某些宗教只爲信徒指引一條道德和正確的道路。所有的宗教都爲人類的不平等和種種問題給予不同的答案和彌補的方法。某些宗教認爲人類面對種種的問題,是因爲他有罪。當這種論調提出時,有人不禁要問:「人類的物質、思想、社會背景、經濟、環境及經曆都有所不同,又怎能在人類短短的一生中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罪呢?」
每一個宗教都有一套對自己心靈目標的不同觀念。有些宗教認爲在天堂過永恒的生活是他們的最終目的。有些人認爲生命是意識的一部份,必須回歸到原始的意識。有些宗教相信,斷滅苦和生死輪回是終極目標。有些卻認爲天堂的快樂,和「神」的境界是次要的,因爲,他們認爲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生命都是無常。有些人卻相信目前的生活已足夠讓他們體驗人生的目標了。
每個宗教都有他們一套達到目標的方法。有些宗教要信徒歸順于「神」並依賴它。有些通過苦行來清除自己的罪孽。有些以犧牲動物的生命來祭祀,及持咒來淨化自己。有些宗教采取比較廣泛的修行方法,透過禅定來覺悟真理。每一個宗教都有自己一套不同的賞善、罰惡的觀念。有些宗教認爲人類一生下來就在犯罪,必須接受懲罰。有些相信因果是一種自然法,果報會在某些時候現前。有些宗教認爲這一生是無數生之一,一個人有很多機會在不同階段改善自己,最後得到最高的快樂。
每個不同的宗教都有不同宗旨和教義,我們不要執著于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對其他宗教要有容忍的精神。
佛陀說:「不要因爲崇敬而相信我的教誨,必須像熔煉黃金一樣,通過試驗後才相信我。」
對各種宗教教義要有開放的思想,宗教的修持是爲了自由、幸福和利樂一切衆生。宗教的宗旨就爲了要提升一切衆生的本質。今天人類因爲貪婪而遠離宗教的基本宗旨。不道德和邪惡的行爲,充斥了整個現代社會,有些宗教信仰者,對維持正常的宗教行爲感到越來越困難了。同時,某些宗教也降低了自己的基本原則,來迎合那些汙穢和自私的人群。人類不應該侵犯道德標准來符合自己的貪婪和放縱,而是持守道德規範來改進自己。宗教的道德規範是由宗教導師所製定的,因爲他們覺悟到神聖的宗教生活是達到清淨和快樂的唯一途徑。那些不道德行爲的人,觸犯了宇宙的法則(因果法),這會給他們帶來惡的果報。
宗教的曲解:
雖然宗教有它一定的道德價值。但是宗教也是一塊肥沃的土地,滋長了迷信和虛妄的崇拜,這些迷信與虛妄都潛藏在宗教的外衣下。很多人以宗教來逃避現實生活,很多人雖然熱心的在從事宗教活動,可是他們並非出自虔誠的心或真正了解宗教的意義。在貪婪、無知、權力和自私心的作用下,很多宗教被摧毀,這時,人們開始指責這宗教是不正信、非理性的宗教。一個宗教在受他人指責之前,就必須提升自己,學習和發揚創始者的教義,並找出其中錯誤的成份。
宗教奉勸人們向上、向善,但是人們對這點似乎不感興趣,反而去從事一些沒有宗教價值的活動,如果他們肯嘗試去修心養性,糾正了不良的心識,如:嫉妒、驕傲、殘忍和自私等,至少他們會找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不幸的是,他們不僅不重視這些不良心識,反而被這些不良心識所纏繞。很多人披宗教的外衣,以宗教的名譽做盡了傷天害理的事,他們爲了自己的目的而起紛爭、擾亂宗教,失去了宗教的崇高目標。從某些表面現象看來,這些宗教好像在進步,實際剛好相反,因爲,他們很少去淨化自己和真正的去了解宗教的意義。
其實,宗教的修持就是心靈的發展、仁慈和對教義清楚的了解。我們必須依靠自己心靈的力量來面對問題,以宗教修行來逃避問題,是一種懦夫的行爲。在今天混亂的局勢裏,人類在自我毀滅。很諷刺的是,他們還以爲他們朝向輝煌的文明沖刺、前進。
這種混亂、想像和虛妄的宗教概念,混淆和迷惑了我們的思維,宗教被個人的私欲和利益濫用了。某些宗教向信徒們,尤其是年青人,推薦那些不道德的行爲,如:性自由等,來吸引他們的支持。這種低賤的道德意識充斥宗教範圍,導致宗教腐化,漠視于道德以及道德的意義。有些傳教士認爲對「神」的崇拜能獲得拯救,道德與戒條不是重要的因素。在歐洲很多信徒被宗教所誤導,卡爾.邁克指出:「宗教是被壓迫衆生的歎息。是無情世界的感受,有如失去靈魂的軀體。它是人類的鴉片。」
人類需要宗教,並不是爲了要圓成未來的美夢,或爲自己提供某些依怙,這種做法等于自我投降,將成爲他人譏笑的對象。一個宗教必須以合理和確實的方法,讓人類在現實中活得更有意義,同時也給他人做一個好榜樣。很多宗教鼓勵人類追求外在的力量,佛教卻鼓勵人們向自己的內心尋求潛藏的甯靜──「法」。「法」的真相是:人既是法,法既是人。因此,「法」必須透過內心的修持和覺悟于智慧、慈悲和純淨來獲得,除了修持外,沒有其他途徑能夠獲得這神聖和偉大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