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政治

  佛教與政治

  佛教關心世間的一切福利,他是最好的政治顧問。

  佛陀出身于帝王家庭,他自然與王公大臣有密切的關系,可是,佛陀從來不用政治力量來弘揚佛教。可是,今天的許多政治家,卻把佛陀牽扯到政治裏面,以佛教的名義,宣揚自己的政綱,他們把佛陀渲染成共産主義者、資本主義者、帝國主義者,爲了他們自己的利益,損壞了佛陀的形象。要清楚的是,佛陀是一位超越世間一切的覺者,佛陀從來沒有不讓其他宗教並存的觀念,佛陀也從來沒有抱怨過那些不奉行他的教義的人。

  使人非常關心一個敏感的問題,就是佛教與政治的關系。佛教是一個德行兼備、純淨和值得信任的宗教,而政治講求的是權力。在曆史,宗教經常被政治利用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如:發動戰爭、征服、殘殺、暴行、造反、摧毀文明和藝術。

  當宗教一被政治家利用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時,就失去了宗教的神聖性。

  根據佛法,佛教是不介入或參與任何政治活動的。當發現社會問題時,也只能透過向政治家建議,如何改善和處理問題。佛教關心社會的發展,關心人性的發展,以及如何提升人民的福利、安全和保障。

  佛教希望能夠透過建議,讓政治家製定能保護人民,讓人民幸福、繁榮的政策。當人民陷入貪、嗔、癡等種種惡行時,沒有任何一種政治理想能成功的實現。如果政策本身就出了問題,那就更不能渴求人民能爲它做些什麼了。善業和惡業的果報,是導致幸福與否的真正因素,真的幸福是建立在對「苦」、「無常」和「無我」的真正理解。對佛教徒而言,生死輪回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就算是重生于大梵天也一樣。

  一個好的政治體系,確保了人民基本權益,平衡、慎重的行使職權,爲人民創造幸福的生活,有了這樣的政治體系,人民就不會背棄它,另謀理想的政治體系了。人們無法在任何政治體系下獲得真正的自由,要獲得自由,必須發展內觀,致力于釋放自己內心的欲望和無明的枷鎖。要獲得自由,除了要製約身與語的欲望外,還要鍛煉自己的心識,開發自己心靈的力量,以期達到最高的目標──證悟涅槃。

  我們意識到宗教和政治劃分界限的益處,政治所帶來的和平和幸福是有所限製的。佛陀的教誨和現代的政治意識有密切的關系,首先,佛陀在阿伯拉罕之前,就已經聲明一切人類都平等,種姓和階級製度是社會蓄意建立的障礙。對佛陀而言,唯一將人類分類的是他們的道德素質。其次,佛陀鼓勵人類以互助的精神參與社會活動,這種精神被現代政治家推廣和發揚。再次,佛陀不指定繼承人,所有的僧衆都必須以佛法和戒律爲師,直到今天,所有的出家人,都必須遵守這一點,以佛法和戒律爲師。

  佛陀鼓勵互相研究、討論的民主精神。在僧團裏,每個成員都有權力自我執行一般的事物。當重大事件發生時,就會提出來大家討論,這和現代的民主議程是一致的。令人驚奇的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佛教徒這種自律的管理方式,和今天民主社會的管理方式竟然是一樣的。僧團公選一位代表和一位助理,就好像今天議會裏的「議長」和「副議長」,一切議案的提出,都公開的討論,重大的問題都經過再叁的討論,這和現代民主議會叁讀通過的形式完全一致。當問題無法一致通過時,就以表決的形式來做最後的決定。

  佛教對政治的看法是,政治家必須具備道德性和負起行使職權的責任。佛陀不鼓勵戰爭,他向全世界傳達和平的信息。在這世間根本沒有所謂的爲和平而戰爭或殺生。勝利者嗔恚心增長,失敗者生活在痛苦中。當一個人舍棄成功和失敗後,他獲得真正歡愉和平靜。佛陀不僅反對戰爭,還是第一個親自戰場去阻止戰爭的人。他成功的阻止了釋迦族和廓裏雅族在羅希泥河(Rohn)的戰役。他也成功的說服了阿迦答沙都(Ajàtasattu)國王放棄進攻瓦吉國。

  佛陀分析一個優良政治體系的條件,當一個政府的領導人腐敗、墮落時,則整個國家將會變得腐敗、墮落和不幸。佛陀最反對貪汙,他認爲政治家都必須以仁義治國。佛陀說:「當統治者是公正和善良的,首相也一定會公正和善良,當首相公正善良時,所有的大臣也必定公正善良,當大臣們公正善良時,所有的士兵也必定公正善良,當士兵都公正善良時,則全國的百姓都會公正善良。」《增支部》

  佛陀說:「不道德的罪行,如:「偷盜、欺騙、暴戾、嗔恚、殘忍等,會因貧窮而産生。統治者和政府如果以懲罰或強力的鎮壓是無法收效的。」《Caaatt Shananda Sutta》

  佛陀建議:「統治者和政府,與其用壓力來取締罪行,不如發展經濟。政府應該以國庫的資金來改善國家的經濟,用來發展農業、發展耕地、支持人民自己創業、發展商業,讓人民有足夠的物質維持正常的生活,當人民的道德水平獲得提升時,國家就會繁榮與安定」《Kutadanta Sutta》

  在《達薩王本生經》裏,佛陀認爲統治者有十種責任,這十種責任可以提供給今天的政治家,讓他們有效去治理國家。

  一、自由和不自私。

  二、道德的提升和維持。

  叁、爲善良的人民犧牲一切。

  四、誠實和廉潔。

  五、仁愛和寬大。

  六、簡單和淡泊的生活。

  七、沒有嗔恚心。

  八、無暴力。

  九、容忍。

  十、接受民意,和人民打成一片。   

  佛陀針對統治者的行爲,再度給予開示:

  一、一個好的統治者,必須公正廉明,不可厚此薄彼。

  二、一個好的統治者,不可對人民記恨或嗔恚。

  叁、一個好的統治者,在執行正確的法製時,不應該害怕人民反對。

  四、一個好的統治者,必須清楚的了解一切律法。不可以濫用權力,必須應用智慧和合理的途徑。  

  佛陀說:「假如一個人不適合、不能勝任、沒有足夠的德性、沒有能力、沒有資格做統治者時,他將受到全國人民的指責……將受到人民的責備。因爲他不能勝任,他不配占據那統治者的地位。統治者有如一般人,如果觸犯或違背道德和人類社會的法律規範時,一樣要受到懲罰。統治者掠奪或私吞公産,也一樣要受到懲罰。」《Milinda Panha Sutta》

  一個統治者應該時時關注自己的身、語、意的行爲,接受民衆的意見,反省和檢討自己。如果他有不正確的行爲時,如:不正確的懲罰、貪汙、壓迫和高稅收等等,民衆將指責他、反對他。如果他很公正的管理國家,人民將祝福他,祝他萬壽無疆。

  佛陀指出,當一個統治者正確的運用他的職權時,人民將會因此而獲得幸福。公元叁世紀的阿首咖(Asoka)就是一個鐵證。他遵循佛陀的教義而生活和統治國家,爲國家帶來了空前的安定和幸福。他聲明不再侵犯鄰國,派使臣出使外國宣揚他和平的政策。他致力于推行社會道德,如:誠實、慈悲、仁愛、無暴戾、關懷、不奢侈、不貪婪、不傷害動物等等。他鼓勵信仰自由和互相尊重。他親自到偏遠的地方去弘揚佛法,他極力從事基層建設,如:爲人類和動物興建醫院、施贈藥物、廣植樹木,掘井和發展水力工程和歇腳亭。不允許人們虐待動物。

  有人把佛陀當做社會改革者,佛陀排斥種姓和階級製度,提倡平等,提倡改善社會經濟,財富必須平均分配,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鼓勵執政者排除貪念,以仁慈的心治理國家,處處爲人民的利益著想。佛陀對人類的貢獻,遠遠的超越以前所有的社會改革者。佛陀深入人類的內心,找出存在于人類內心的煩惱,一切社會的改革,都需要靠人類的內心來執行。強製、暴力性的改革所帶來的效益是短暫的,因爲沒有根,只有通過內心的改革,才能根深蒂固。當心靈獲得發展時,就能從生命中獲得取之不盡的能源。社會的改革來自人類的心識,對自己的同胞有公正、摯愛的心,才能持久的延續下去。

  佛陀所弘揚的佛法不是建立在政治領域,也不鼓勵人類去享受世間的欲樂。他指引了涅槃之道。佛陀最終的目標是斷除人類于世間的貪欲。在《法句經》中,這麼說道:「通往世間欲樂是一條路,通往涅槃是另一條路。」

  但是,這並不表示,佛教徒不可以參與政治。社會所有人類的行爲,都受到律法條例的製約、經濟的支配,教育製度同樣受到政治的影響。一個佛教徒,如果想參與政治,就不應該利用宗教來達到政治目的。那些已放棄世間生活的出家人,如果想過著純淨的宗教生活,就不應該參與政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