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罪人
佛教否定「原罪」,佛教認爲相信「原罪」的存在是一種愚笨和不健全的行爲。
佛教不認爲人類擁有「原罪」,或曾經背叛過「神」。佛教認爲每一個人都積累了善與惡不同的業習。人類的「善因」要等待時機開花、結果而後成熟。有句諺語這麼說:「在我們裏面有最好的,也有最壞的,在我們裏面有最壞的,也有最好的。」
佛教指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爲自己的善與惡的業行負責,每一個人都能創造自己的命運。
佛陀說:「自己的惡行使自己變得汙穢不堪,如果不作惡行,便能使自己清淨。清淨與否,在于自己,他人無法爲你淨化。」《法句經》V.165
人類的煩惱是自己締造的,不是遺傳或施予,更不是神話式的「祖先的原罪」。佛教不接受這世界要我們來受難或考驗我們對「神」的信仰。這世界能使我們獲得高度圓滿的成就,這高度圓滿的成就就是幸福、快樂的同義詞。假如「原罪」可以獲得赦免,那麼人類就可以利用更多的機會來犯罪。佛教決不相信「罪」可以透過外在寬恕的力量,去避免它的果報。如果,一個人將他的手伸進點燃的火爐裏,他肯定會被燒傷,全世界的禱告者都無法消除他手上的疤痕。任何人走進邪惡的火坑,肯定無法得救。佛陀認爲對治一切「苦」,不是單憑想像或猜測,而是建立在觀察和經驗。
佛教否定了其它宗教所謂「原罪」的存在,佛教對「罪」的觀點不同于其它宗教。佛教認爲相信「原罪」的存在是一種愚笨和不健全的行爲。不善的行爲使人墮落,邪惡的人是愚癡的,因此,他們需要的是教導,而不是處罰和責難。人類的一切行爲並沒有違背「神」的旨意,也不需要祈求「神」的仁慈和寬恕,他們所需要的是:有人引導他們走向覺悟。
對人類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別人幫助他理解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並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負責,接受錯誤的果報。佛教不相信單靠忏悔就能免罪。
佛陀出現在人間,並不是爲了減免或懲罰人類的罪行,或消滅那些邪惡的人。而是讓人們了解善惡的因果關系,指出惡行將獲得惡業的果報。佛教也不認爲可以透過「他人」或「他力」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佛陀不僅指示我們解脫于「苦」的八聖道,也鼓勵我們開發和運用我們的智慧。我們遵守的是戒律而不是教條,應該自動的去遵守。
佛陀說:「請注意!對我所說的一切,請認真的思考。如果認爲我的教誨有助于修行,那麼就去實現它,透過修行的經驗,你將會看到它的結果。」
宗教的價值不在于教條主義,不是盲目的遵守。我們也不要以爲佛陀鼓勵我們自由放任、我行我素、胡作非爲,我們的舉止要文明、有文化、有智慧、有了解並導向神聖宗教生活的責任。如果我們了解這一點,教條主義對我們就不重要了,我們也不必被他人支配,也不怕受到「懲罰」,在佛陀的指引下,過著純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