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哲學
佛陀的覺悟,不僅僅是智力的産物。
在佛陀的時代,印度有很多學者,他們各自發展自己的思想和學說,有些甚至到各地去弘揚他們自己的思想和學說,或與其他思想家辯論。但是,佛陀認爲這些人並不理解宗教的真谛,雖然他們都很聰明,可是,卻沒有真正的對治貪、嗔、癡的智慧。他們那自我主義的概念,混淆了清晰的宗教思維。
根據佛陀所教,一個人必須先了解自己的心智,要了解心法的真相和專注的發展內觀智慧。觀照的智慧並不是一般世俗的哲學。
佛教是世間衆生和平、幸福與正確的生活之道,是一種消除煩惱而最終達到解脫的方法。佛陀的教義並不限囿于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佛陀的教義不是教條也不是信仰,而是對全宇宙的開示,而這開示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佛陀的教義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爲人類尋求友善、和平及滅苦的獲得解脫自在的道路。
解脫,對佛教徒而言,是個人份內的事,你必須自救,就好像你必須吃、喝和睡眠一樣。佛陀教義的宗旨,就是在指示什麼是解脫之道。我們不要把佛陀的教義當作是一種理論或哲學。當有人問及佛陀提倡何種學說時,佛陀回答道,他所提倡的不是哲學,而是他個人覺悟的經驗。佛陀的教義不是哲學,哲學不能帶給人們精神的突破。哲學本身有很多的局限性,甚至阻礙了我們精神的進展。
佛陀說:「智者不依據學說,他們不羁縛自己,他們只是仔細的觀察和聆聽。」
理論是學識的産品,佛陀了解人類學識的局限性,因此,佛陀的教義不是學識的産品。一個人不會因學識而獲得覺悟,這說法好像不合邏輯,但卻是真實的。知識份子花太多的時間去研究、分析和辯論,可是,在修持所花的時間卻太少了。
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玄學家),也可能是一位聰明的笨蛋。他可能擁有聰明才智,有很強的理解力,能夠清晰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如果他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也不注意自己言行的結果,甚至一心一意執著于自我或自我的理想,像這樣的人,就是一位聰明的笨蛋。一位智慧未開發的聰明人,會深深的影響他自己今後的進步。
佛陀的教義包括智慧的訓練,並不局限于一般的哲學或理論。哲學只是一種學識,無法應用到實際的日常生活中。
佛陀強調的是實踐和體驗。哲學家雖然看到人生的悲恸和不如意,但是,卻無法提供實際的方法,來克服我們生命裏所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哲學家把他們的思想推向牛角尖,哲學本身是有益的,可惜不能解決人類精神的飢渴,哲學能豐富我們的知識和想像,減少我們思想的閉塞和不執著于教條主義。就這些而言,佛教對哲學是肯定的。
佛教主要的目的是達到覺悟和精神的自由和解脫。覺悟克服了「無明」這一生死根源。然而,要克服「無明」,唯有靠個人的努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任何單純知識性的努力都是徒然無功的。佛陀曾經這麼說過:「那些形而上學的純理論思想是不會獲得任何利益,它們與真理毫不相幹,它們不能領導行爲,滌淨煩惱、執著而獲得甯靜、安穩、內觀智慧或究竟涅磐。」《中部》
佛陀排除形而上學的不實際思想和臆測,他要我們專注于他所發現的「四聖谛」及其實用性。「四聖谛」告訴我們苦、集、滅、道的真理,及如何棄除苦而達到最後的解脫。任何人要成就于解脫,就必須先了解什麼是「四聖谛」。
「覺悟」是驅逐「無明」,這是佛陀對生命的理想。當我們了解學識不能令我們獲得覺悟時,就應該更重視佛陀的教義。因此,佛陀強調這是他個人親身的經曆。禅定是實際並具有科學性的,它能驗證個人親身經曆的真理。一切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只能令我們更加困擾,生活在糾纏與混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