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
菩薩是走向覺悟的人類
一個擁有慈悲心的衆生,通過自己努力耕耘,修學佛道,准備將來成爲佛陀,他就是菩薩。
爲了達到證悟正自覺,他實踐超越的德行──巴拉密 (parami),這些德行是: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堅定、慈悲和平等。這些德行通過斷除私欲,以慈悲心和智慧獲得。佛陀透過無數次的輪回轉世,體驗衆生的痛苦,爲一切衆生尋求快樂和幸福。在他求道的過程,他不斷的實踐巴拉密,有時候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巴利文經典裏,菩薩是悉達多太子證悟正自覺以前的稱號,也是他過去無數世的稱號。佛陀以自己的菩薩行作爲例子,講解證悟正自覺的道路。在巴利語經典裏不同意只有擁有佛智的人才能到達涅槃。在佛陀時代,有志于證悟佛道的人非常稀少。但是,在一些記載中,有些信徒渴望成爲菩薩來實現佛道。在大乘的教法裏,向菩薩禮拜、禱告是很重要的。在大乘思想裏,菩薩是抵達涅槃邊緣的人,他們自願發心不進入涅槃,是爲了乘願再來,度化衆生。上座部同樣敬重菩薩,但是他們不要求衆生在覺悟前度化衆生。菩薩並不是人類的救星,人類要拯救自己,獲得解脫,必須實踐佛陀的教誨,追隨佛陀的教法,同時要舍棄個人的欲望和物質的需求,發展自己的德性。
上座部不認爲人人都必須成佛,才能達到涅槃。菩提(Bodhi)這個字眼相等于正自覺佛、獨覺佛或阿拉漢,被解釋爲正自覺智、獨覺智、聲聞覺智。大乘佛教提到的諸佛,並不是人類曆史的佛陀,因此,上座部並不重視。他們的概念是有些佛和菩薩在淨土中等候那些禮拜他們的人。這種思想和佛陀的教誨背道而馳。有些菩薩聲稱他們自願留在淨土,不願成佛,是爲了等候所有的衆生都圓成佛道。可是,不止我們這個星球有生命啊!而衆生都被愚癡、自私和欲望所困擾,這是一項無邊無際、無法完成的工作。菩薩一定是佛教徒嗎?我們會發現一些自發慈悲心的菩薩就存在于佛教界中,他們無私的爲佛教作出貢獻,可是他們並不意味到他們自己就是菩薩。菩薩不一定就是佛教徒,在其它的宗教一樣可以找到。在《本生經》中敘述了佛陀無數的往世,有時佛陀轉世爲畜生,很難想像他曾在一世或多世中曾經降生于佛教家庭中。但是,無論他降生于什麼生類或什麼家庭中都沒有關系,在他的每一次生命中,都勤奮的發展和培養他的德行,一直到他的最後一生──成爲佛陀。這點很清楚的顯示菩薩和其他衆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