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願解如來真實意——《心經》略釋▪P2

  ..續本文上一頁處就是輪回的。所以要做浪子回頭啊,我們漂泊在這個世界的浪子,要回頭。

  回過頭就是有皈依處,有皈依處就有智慧了,有智慧的話,我本無心與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多自在。這個時候你也可以叫觀自在菩薩,對不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智慧了,也可以叫“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苦厄度了,極樂世界也不離其中。這個裏面並沒有講到極樂世界,但是極樂世界就在這裏面,所以八十八佛裏面叫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兒?阿彌陀佛就在法界,當你被法界所迷惑的時候,你就見不到極樂世界,你就在娑婆世界。如果你透過了娑婆世界,你有了智慧,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極樂現前。

  《心經》裏並沒有講極樂世界,但是極樂世界就在《心經》裏,所以這是很偉大的,所以一切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心經》裏面有一個很奇特的地方,說無眼耳鼻舌身意, 從小,小朋友玩遊戲,就是眼睛、眼睛,鼻子;鼻子、鼻子,嘴巴;嘴巴、嘴巴,耳朵,我們小時候玩過這個遊戲,兩個小孩子猜,你手指對了就贏了,我說鼻子、鼻子,眼睛,你摸到耳朵了就錯了,要摸對了才對,我們從小就是鼻子、眼、耳朵。

  菩薩告訴我們無眼耳鼻舌身意,你怎麼理解啊?我們在座的怎麼理解?爲什麼菩薩要告訴我們無眼耳鼻舌身意,不單單無眼耳鼻舌身意,還要無色聲香味觸法,沒有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外面的色塵,也沒有你耳朵所聽到的聲塵,也沒有你鼻子所對的香塵,也沒有你舌頭所對的味塵,也沒有身體所對的觸塵,也沒有你心所對的思維的法塵,無色聲香味觸法。

  你說明明有嘛!法師你在講課,我們聽到揚聲器傳聲音過來啊,這個是聲塵;我們看到這個花,這是色塵;我們空調吹過來覺得涼飕飕的,這是觸塵;師父在講,我們在思維啊,這是法塵。如果你有,那你就落在這個境界裏。不是菩薩告訴我們說沒有,而是一種方法論。

  哎,菩薩怎麼這樣子,明明有眼睛,爲什麼說沒有眼睛呢?有眼睛,但眼睛很狹隘,你不能把你的智慧局限在你的眼睛所見,眼睛的根和眼睛所見上,這樣你的生命就有狹隘性了,那你有障礙,有障礙你不能超越。所以六根對六塵它是境界啊,對境界的話,那你就陷在這個境界裏,那我們每一個人就坐在境界的牢獄之中,所以每一個人都不是自在者,都是生死輪回當中的一個囚犯而已,不名自在者。那六道輪回啊,我們每個人都是輪回者!

  那菩薩要把我們從六道牢獄當中救出來怎麼辦?我們要超越眼根的狹隘,鼻根的狹隘,耳根的狹隘,想根的狹隘,這個思想的狹隘,要超越這些狹隘性。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方法論,這是一種方法,不能相信你的眼睛、鼻子、耳朵。

  那要相信誰?相信真理,要相信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不能光看現象,所以這個《心經》多偉大。《心經》是給我們打開手铐腳鐐的,心經啊是來解放我們的!

  我們束縛在六道當中,我們在叁界之中啊,但是叁界很不安全啊,國土危脆,生命無常啊,叁界無安,如火宅一般,六道是牢獄啊,我們是每個牢獄當中的囚犯啊。怎麼樣釋放出來,怎麼求解脫,那佛菩薩來告訴我們方法。

  如果這個道理了解了,那你背這個咒,“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第一個“揭谛”和第二個“揭谛”字完全一樣,讀音也完全一樣,但是意思不一樣。比一個例子,我說“空”,說了第一個空。然後再說一個“空”,說了第二個空。但我說的時候,我的心裏面,第一個空跟第二個空是不一樣的。

  第一個空,是這個大殿要空,大殿非大殿,是名大殿,是不是這個道理。我現在住的寺院是九九年才修複哦,但是有寺院的曆史是一千多年,在中國曾經經曆過文革。文革的時候,我們寺院的大殿就不是大殿了,變成養豬場了,大殿裏養豬。那個時候還是不是大殿?不是大殿,叫畜牧場,豬圈,豬的房子。

  大殿大雄寶殿是佛的房子啊!叫大雄寶殿,那養了豬還叫大雄寶殿嗎?不是啊!如果我們現在這個大雄寶殿佛搬走,趕了一群小兔子進來,這還叫不叫大雄寶殿?不叫了。所以大殿非大殿,是名大殿。

  我說空,首先大殿這個執著先空掉。我第二個又講空,再空,空什麼?我們說對于大殿所空的空,也要超越它,這空前面的那個空。但是講這兩個空,空字是一模一樣,我發的聲音也一樣,內涵卻不一樣,這個比喻可以明白吧。所以這個咒語裏邊“揭谛”,第二個又是“揭谛”,這兩個雖然文字一樣,發音一樣,但內容不一樣,“揭谛揭谛”。我們再加一個揭谛還跟那個不一樣,“般若揭谛,般若僧揭谛,菩提薩婆诃”。超越,再超越,再超越,最後,菩提薩婆诃,真正地超越出去了,超出叁界啊!

  這個很重要啊,我們做人最關鍵,最偉大的就是人能思考這些啊!人如果不思考這些的話,那我們這個人就叫委屈己靈啊!委屈了自己的佛性啊!你能思考最偉大的真理卻不思考,放棄了內在的這種佛性,那我們人就很可憐啊!

  所以佛也是這樣子,看到每個人都有佛性,每一個人都可以解脫,但是衆生卻沒有解脫,在束縛之中,所以佛陀就悲憫我們哪!慈悲是這樣子啊,拔我們衆生的苦,給我們衆生法的樂,這就叫慈悲。所以我們在坐,在佛的住處,大雄寶殿佛的住處,也思維佛所講的語言,誦著佛的咒,佛咒是佛的心啊!

  所以我們皈依佛、皈依法,佛所講的法、皈依僧,傳播佛的意義的人,僧就是傳播佛的心的人。像菩提達摩到我們中國,說西來祖師意,西來祖師意是誰的意啊?西來祖師的意就是佛的真實意,所以我們打開經典要念這四句“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誰告訴你真實意,這就是僧寶。所以僧寶兩千多年來,不間斷地在人間,形成我們生命的叁皈依——叁寶。

  

《願解如來真實意——《心經》略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