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藥師佛文化與健康禅學術研討會”在武漢舉行
史全超
2012年12月18日至19日,首屆“藥師佛文化與健康禅學術研討會”在武漢隆重召開。會議由湖北省佛教協會主辦、武漢靈泉寺承辦,來自柬埔寨、泰國、蒙古、斯裏蘭卡等十幾個國家的高僧大德以及臺灣、北京、上海、陝西、浙江、江蘇、湖北、山東、福建、四川等全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佛學機構的專家學者500 余人參加了這一學術盛會。本次研討會的舉辦旨在使更多的人關注東方智慧中健康養生文化,讓大衆對藥師法門和“健康禅”有一個更加直觀、全面、深切的了解和認識,向大衆倡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促進大衆身心健康。會議诠釋了全新的“健康禅”理念:身體健康無疾病、心靈健康無煩惱、靈性健康得解脫,以此引導公衆運用禅學智慧去追求自我、整體、全面的健康,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服務。
本次研討會共收到各界專家學者高質量論文180余篇,論文的主題圍繞著藥師佛文化、佛學與健康、中醫與健康、道學與健康以及其他健康五個主題展開學術研討。會議論文及與會代表發言討論的內容主要有:
1、藥師佛文化研究:藥師佛文化研究是本次研討會重點關注、深層次探討的主要議題,在本次論文集中也占據著較大的比重。徐文明《藥師佛與健康佛教》,指出通過弘揚藥師法門,將佛教與健康緊密結合起來,使大衆更加領悟佛教的健康理念,改變生活當中的不健康習慣,有效地提高生活質量。降邊嘉措《藥師佛與藏傳佛教的靜修法》,則從藏醫學視角诠釋藥師法門,提出藥師法門誓願宏深,以大慈悲之心消除各種苦難。陳永革《論藥師法門的生命精神及其文化內涵》,突出從藥師法門的特質、社會文化內涵及其普世價值等叁方面來深刻探討中國佛教文化建設中“藥師淨土”的敬、淨、境、靜四要義的精神價值及其現實內涵。李向平、趙翠翠《藥師佛信仰及其當代社會認同》,從宗教社會學角度來挖掘和梳理藥師佛信仰及其修持實踐對社會良性發展和建設的社會意義與文化價值。嘉木揚·凱朝《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修持儀軌研究》,選取北京雍和宮所珍藏的《藥師經儀軌》爲例,深入分析和研究藏傳佛教當中的藥師佛信仰的宗教實踐體系。海波《藥師信仰提升生死品質的價值初探》,側重從佛教生死學的角度來研究藥師信仰所包容的提升生命質量、撫慰臨終關懷的宗教情懷。崔峰《藥師佛信仰的中土傳播與中土化適應》,則是從民衆佛教信仰需求的視角來研究藥師佛信仰的中國化曆程,並側重對藥師佛信仰的民間化作了深刻的思考與探究。謝志斌《十二藥叉信仰概述及若幹相關問題探索》,首次對藥師佛法眷——十二藥叉神將信仰進行了深刻研究,並就信仰內容、曆史傳承、思想內涵、神性意義、當代價值作了諸多的探索。此外,在本次研討會上對于藥師佛經典的考證和藥師佛信仰體系的研究也標新立異,新知疊出。如姚衛群《〈藥師經〉的主要內容及其社會作用》,從藥師經典契入,進一步解釋藥師法門的基本觀念和深刻內涵,分析和探討該佛教信仰對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構建所具有的積極作用。韓廷傑《〈藥師經〉是真經》、張靜川《〈藥師經〉在經錄中地位的轉變及其原因》、劉田田《從〈藥師經講記〉看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宗捷《〈藥師經〉中“車輪”一詞淺談》、孫緒會、崔峰《初唐以前敦煌石窟中的〈藥師經變〉及藥師信仰》則分別從藥師經典的曆史流變與真僞辨析等方面來進一步探究藥師法門的信仰演變與獨部別行狀況。
2、佛學與健康研究:佛教蘊含著豐富而厚重的文化內涵與精神財富,特別是中國禅宗思想對于淨化和撫慰心靈、提升和升華生命品質起到了極爲重要的作用。誠如方立天先生在《心性論——禅宗的理論要旨》和《真性與自覺——達摩、慧可、僧璨心性論略述》中指出:“(佛教)強調要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實現自我超越,解脫煩惱、痛苦和生死,成就爲佛,即在有限、短暫、相對的現實中實現無限、永恒、絕對。”樓宇烈先生在《禅宗“自性清淨”說之意趣》一文,從“心性本淨”說的視角來闡釋心靈淨化與身體健康的密切關聯,同時又以 “心性論”沈澱了佛教對生命健康的诠釋厚度。魏道儒《略論漢月法藏的禅學特點》,通過對漢月法藏禅學思想的剖析和總結,反映出漢月法藏對禅宗五家的興盛及其對後世禅學發展方向的指示與引領。陳兵《佛教與醫學》《佛法的心髓——自治其心》,強調佛學的全部教理行果,便是爲針治和徹底改善病態人生而設,從廣義與深義而言,可以說是一門完備的、多層次的醫學。李利安《試論佛教生命觀的精神性》,指出佛教生命智慧揭示了人所具有的生命性、和合性、非實性、汙染性、流轉性、清淨性等特質,強調指出佛教生命智慧飽含著豐富而厚重的內涵,佛教對生命的透徹參悟和正確指引,必將推動人身心靈的健康圓滿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周齊《關于生死大事的佛教诠釋淺識》,強調宗教對人生的關懷就在于關注人的生死問題,生死大事的落實實現了佛教的現實關懷和臨終關懷的普世精神。嚴耀中《婆羅門教醫學養生之術在古代中國的流傳》,則從古印度婆羅門教醫學入手,通過與追求涅槃爲歸宿的佛教的對照,也考證古代印度醫術藥方中的主幹支脈。聶清《論禅宗修持對于養生的影響》,從禅宗的內觀、無分別觀和觀照叁個角度,並結合傳統醫學理論,對健康養生文化作了解析。李良松《佛醫學概論》,主張以四大、叁學等佛學理論爲指導,以悟證論證、調理心神、注重飲食爲特征,以啓迪無上智慧、改善思想境界、追求永恒真理爲目標,最終達到人體內外環境全面協調。陳堅《止觀修行與身心健康》,從天臺宗的修行方法“止觀雙修”來增進人身心靈的健康和諧。俞中元《以佛的慈悲爲懷,以道的陰陽爲術》,從藥師經典和道家思想契入,弘揚藥師佛法門所包含的慈悲精神,講究醫術,堅守醫德,以其微薄之力造福于社會,服務于四衆。
3、中醫與健康研究:中國的中醫文化內涵精深,體系博大,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生理基因。本次研討會鮮明的特點就是發揮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優勢,真正實現了一次對“藥師佛文化與健康禅”全面、系統、多層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中醫思想就是其中顯著的代表。正如樓宇烈先生在《中醫與中國文化》中談到,中醫理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這一整體的辯證思維下展開的,中醫的理論,平衡陰陽、生克五行,構建起整體性、自然性、徹底性的中國傳統中醫文化體系。陸廣莘《中醫學之道》,從中醫學實踐出發,探討了醫學現代化的發展取向。劉長林《元氣論與中醫學定位》,指出“氣”是中國中醫理論框架的根基,氣是中華文化無限豐富內容的真正底蘊,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博大情懷、深刻智慧和剛柔相濟的性格。此外,研究中醫古籍,探究生命智慧的專家學者也是高見疊出。如李衛東《中醫陰陽解密》、林海《導引第一書——張家山漢簡〈引書〉研究》、林中鵬《孫思邈〈千金方〉與養生》分別從中國古代著名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引書》《千金方》入手,究陰陽五行,演四正五神,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中醫寶藏。
4、道學與健康研究:道教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醫療藥學、養生延壽的獨特優勢和豐富資源。本次研討會雖然是以“藥師佛文化與健康禅”爲主題的佛學研討會,但鼓勵和支持其他學術流派的參與和探討。在“叁教融合”的傳統文化背景下,佛道之間的養生、醫學也呈現彼此包容、互相融攝的基本走勢。蓋建民《道教醫學模式及其養生思想的現代意義》,指出道教醫學模式與中國傳統醫學模式的密切關系中,蘊含著先民對生命深邃的思考理念。戈國龍《對性命雙修思想的現代思考》,突出從本體論、工夫論和境界論叁個視角,對性命雙修思想的相關議題進行現代闡釋。宮哲兵、周冶陶《老子自然哲學與醫學養生》,探討老子的自然概念與自然哲學在中國醫學中的廣泛應用。遊玄德《道家養生與武當功夫》,指出道教特有的“道功”“道術”來和諧身心、延年益壽的現代價值。趙博超《試論道教生死觀之神仙信仰》初步探究了道教生死觀下的宗教體驗。在該專題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詳盡闡述了道家的內丹理論,及其所支撐的“性命雙修,內外一道”的修持境地,出現了數篇文章。如李遠國《論道教內丹的理論與法訣》、曾慶余《性命雙修金丹大道基本法——清修法門簡介》、賈來生《劉一明丹道養生思想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初探》、徐平《丹道修煉原理闡釋》都從不同視角來論述道家內丹法對養生延壽的追求。
5、其他健康方面研究:本次研討會不僅僅局限于佛道教思想對健康的研究和探討,還廣納了武術、生命科學等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參與。這些內容豐富而極具實踐意義的研究思想和探討領域,激起與會者更加深刻而直觀的學術共鳴。太極文化與健康養生,是本組學者們特別關注的一個方面。如胡希龍《太極文化與養生》、賀偉《淺談太極拳與禅》、李光昭《太極拳與養生》、王樂鵬《傳統太極拳與現代養生初探》,都結合自身渾厚的太極修爲,暢談太極一念之靜與動靜相依對頤養生命、延壽養生的意義價值。另外,從生命科學視角來關注人的生命與健康也提出不少新知新見,如嚴蔚冰《引導醫學在特殊人群身心調攝中的實踐與探究》、郭德才《試解辟谷的原理與作用》、魏玉龍《試論調心與治神》、董巍《中國傳統生命科學簡論》、常幸《健康是人類最基本和最高需求》,都以生命科學的研究視角對健康作了形式多樣、內容詳實的探討。
首屆“藥師佛文化與健康禅學術研討會”是在全國人民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會議精神之際召開的一次佛學盛會,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必將對藥師法門和健康禅的研究未來産生積極而深遠的推動作用。
《首屆“藥師佛文化與健康禅學術研討會”在武漢舉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