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示現入涅槃—— 深切哀悼恩師惟賢長老
正根
恩師惟賢長老圓寂已經整整一個月了,但我仍然處于恍惚之中,不相信這是事實。這一個月來,我不願去翻看以前恩師的相關照片,也不願去整理編輯相關的文字,更不願上網去看有關師父圓寂的新聞報道……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對于我的生命來說,恩師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是他,引導我走上了學佛的道路;是他,開啓了我的法身慧命;是他,令我找到了此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是他,令我的人生不再迷惑和痛苦。
然而,這樣的一位慈悲智慧的老人,居然離我而去了……雖然明白佛教中無常的道理,雖然知曉恩師世緣已盡,去了一個更好的地方,他灑脫而去,含笑而去,沒有任何遺憾,沒有任何牽挂,但我的內心,卻悲不自抑,哀歎我等衆生德淺福薄,不能感召恩師長久住世。《普賢行願品》有偈雲:“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而我曾于2012年兩次夢見恩師示寂,卻仍然沒有引起重視,沒有至誠勸請,師父啊,這叫我的心如何得安?
我是2001年夏認識恩師並依止學佛的,從此以後,像一個嬰兒一樣,生命獲得了重生,學佛做人的道理就從此時開啓,學佛做人的道路就從此刻延展。2003年,我跟來師兄一起在北京發起成立“叁學讀書會”(叁學意謂“儒、釋、道”或“戒、定、慧”),以讀書和講座的形式開始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傳統文化推廣人才。其中,整理、編輯、流通師父的著述便成了一個重要的工作。2007年,因緣成熟,我們發起成立了北京華藏圖書館,以團隊的力量,影響和感召了一批優秀志願者加入進來,學習、推廣、弘揚傳統文化,多次執行過國家的文化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社會的好評。2012年秋,在北京華藏圖書館成立五周年之際,我們來到了重慶,開始籌辦重慶華藏圖書館,同時,也爲編纂師父年譜開始做相應准備工作。然而,人生無常,工作還尚未開展,師父卻已離我而去。悲哉!痛哉!師父的音容笑貌仿佛還在面前,慈悲法語依稀還在耳邊,我怎麼能夠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呢?
我至今已快步入不惑之年,至此,我才深深地體悟到,當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離世的時候,那種頓失依怙、欲哭無淚的悲情是如何地傷痛。而師父在幾歲的時候即父母雙亡,成了孤兒,這種心靈的傷痛、人間的苦辛,非當事人不足以體會其中的酸楚,我也是時至今日才明白這個道理的。師父走上一條出家學法弘法之路似乎是必然的,正是因爲對生活磨難的深刻體會,師父對衆生那種廣大慈悲的愛啊,也是常人無法比擬的。
自從認識師父後,我便與重慶這個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年都會回來幾次,有時是把編輯好的師父的開示給他審閱,有時是把華藏新出的書送給他看,有時是應其他師兄的要求帶他們前來拜見。師父每次都會關心地詢問,華藏圖書館舉辦了哪些活動,規模擴大沒有,人手夠不夠,資金來源如何?我回到重慶籌備重慶華藏圖書館後,見師父的次數就更多了,每次見面他都要問,重慶工作開展得怎麼樣,講座搞起來了沒有?
2012年12月31日,我陪北京來的正蓮師兄一起去醫院探望師父,當時師父重病剛入院幾天,鼻子還插著吸氧管,我本想遠遠瞧一眼就行了,他仍然把我喊過去問:正根,你的工作開展起來了沒有?當師父聽到重慶工作開展順利,講座已經開始,便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我卻忍不住潸然淚下。聽在醫院照顧師父的居士講,師父身體恢複得很好,師父自己也說:很快就好起來了!在過去幾十年裏,師父曾經多次示現重病入院、瀕危,但每次都能夠痊愈出院,他每次度過難關,都說是佛菩薩加持,但我心裏清楚,還有師父的願力,是這種不舍衆生、弘法濟世的慈悲願力支撐著他一次又一次度過危機。這次師父也會順利度過的,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呢,我在心裏默默地祈求。然而,哪曾想,一個月後,師父卻居然真的離我們而去了!我不願相信這個事實,不願面對這個事實,師父啊,回到重慶離您老人家近一點一直是我多年的心願,如今剛回來不久,您怎麼能夠說走就走呢?您不是說要活到120歲嗎?然而,我內心也非常明白,師父化緣已畢,往生兜率,得大自在。雖然四大假合之身已壞,但他那顆慈悲智慧之心永遠印在我們的心中,他的精神永在。菩薩應化,本就是潮音示現,隨緣度生,有緣則現,無緣則隱,只不過我等衆生執相而求。
猶記得,師父铿锵有力、中氣十足的法語:要發廣大慈悲心,要發堅固菩提心!隨著社會閱曆的增加,世事紛呈,我才逐步體會到師父這兩句話的深義。是呀,一個菩薩行者,慈悲不廣大不足以度衆生,菩提不堅固就容易生退轉。菩薩之行,就是要在矛盾中前進,在艱難中奮起!修行之路,就是在這個曲折磨砺的過程中不斷前行的。師父幼失雙親,童貞入道,少年、青年時期親炙于佛學大家王恩洋先生、太虛大師、法尊法師等,打下良好的儒學、佛學,特別是法相唯識學的基礎,又在十余年的講經弘法過程中,深研經論,學修結合,教學相長,終于開啓智慧,融會了佛教大小、空有、顯密要義。壯年蒙冤入獄近27年,卻正好閉關修定力,讀書、思考、寫作,體證如幻叁昧。平反出獄已是花甲老人,但他即刻建寺安僧、講經弘法、培養人才、廣做慈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禅宗講開悟有叁關:第一關截斷衆流,第二關涵蓋乾坤,第叁關隨波逐流。師父這一生啊,正是這叁關的真實展現。由俗向真,又回真向俗,真俗圓融。60歲以後至今30多年的弘法,正是師父回真向俗的菩薩利生情懷的自在展現。
翻閱師父的著述,太虛大師圓寂時,師父揮淚寫出了《告同學書》,把大師比作慈母,把自己和同學們比作還未斷奶、頓失依怙的一群孤兒,他號召同學們:第一,要效大師的崇高品行,思想和行爲要盡力實現大師的“今菩薩行”;第二,要繼承大師的融貫思想,必須像大師一樣不苟且地實際修學,方能有精深廣博的學問。而如今的我們,又何嘗不是一群孤兒?法乳深恩,何以爲報?痛定思痛,忽然想起正住師兄發來的短信:師父往生,必登淨土,無勞我們挂念。如慈父遠遊,只是爲了讓我們警醒,自性自度。是啊,慈父遠遊,永遠都在憶念著我們,我們唯有擦幹淚水,化悲痛爲力量,繼承恩師遺志,組建“菩薩學處”,讓人生佛教之光燈燈相續,人人學菩薩,人人做菩薩,圓滿自身,福利社會,這正是師父所期冀的!
(作者爲北京華藏圖書館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