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邁克耳孫—莫雷實驗
按照一百多年前人們的認識,如果光是波,那麼傳播光波的介質就一定是“以太”。爲了觀測以太是否存在,1887年邁克耳孫與莫雷合作,在美國進行了所謂邁克耳孫—莫雷實驗(見圖1-8)。實驗原理如下:
圖1-8 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原理示意圖
就像你在無風日子騎自行車會感受到迎面吹來的“迎面風”一樣,如果宇宙空間中存在以太,那麼假設以太是以靜止的方式平均分布的話,那麼地球以每秒30公裏的速度圍繞太陽運動,地球就一定會遇到以每秒30公裏速度迎面吹來的“以太風”。
就像你在奔馳著的敞篷汽車中去測量汽車上的風扇吹出來的風速時,“汽車的迎面風”一定會對風扇吹出來的“風扇風”的速度産生影響一樣,在地球穿越宇宙空間時遇到的“迎面吹來的以太風”,就一定會對在地球上以不同方向發出的“地球上的以太風”的速度産生影響,因此如果你在地球上相對于地球迎面吹來的以太風的側向、迎向、背離方向去測量地球上發出的以太風時(即測量地球上的光波的速度),那麼你所測量到的光速應該是不同的。
下面,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說明“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原理。
想象一下,有A、B兩條速度一模一樣的船在一條寬爲1千米的河流上在同一地點同時出發航行。A船的任務是順流而下1千米,然後再逆流返回原地。B船的任務是橫渡1千米的河流,然後再橫渡回來。因爲順流、逆流與兩次側向水流對船體的綜合阻力影響會有微小差別,所以得到的實驗結果是:假設A船用了30分鍾完成了任務,那麼B船就用了29分鍾。因爲地球相對于靜止的以太運動産生的“以太風”,就如同是穿行在流動著的“以太河流中”一樣,因此如果存在以太,那麼在地球上的不同方向上去測量地球上的光波速度就如同測量A、B兩條船向不同方向的航行一樣,光速應該存在些許差異。
然而,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卻證明:無論你是側向或順逆方向去測量光速,所測得的光的速度都一模一樣。在邁克耳孫—莫雷實驗之後,科學界又經過多次不同方式的檢測,最終得出了確定的驚人結論:宇宙中並不存在一個承載光波介質的“以太”。
光波不是以太的波動又是什麼的波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