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假設本身是錯誤的,那麼這些問題的提問本身就都是錯誤的,因此當然無論試圖找出什麼樣的問題答案也一定都是錯誤的。下面我們就看一下這位居士認爲爲正確的假設是什麼。
這位居士認爲爲正確的假設是:在修習禅定中的去除妄念是一種如同是“斷除六根感知或者說斷除六根識別能力”性的“去除妄念”,這種去除就與把一個人給全麻或者通過心理學實驗讓一個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處在不再識別某種刺激物的去除是一樣的。
以上這位居士對于運用禅定去除妄念與運用麻藥性的和心理學性的去除妄念是一樣的假設完全是錯誤的,這兩種去除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大家明晰了這兩種“去除”之間的本質區別,也就對這位居士提出的所有問題獲得一次性的理解和解答。那麼這兩種去除之間的本質區別在哪裏呢?下面,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兩種去除之間的本質區別:
比喻如下:想象一下,我們的本心像是一臺電影放映機,這個世界中的一切景象——宇宙山河虛空大地、小鳥花草,人馬喧嚷等世界景象都如同是投射在電影幕布上的風景。也就是說,此時此刻,你通過“眼耳鼻舌身意”覺知道的一切境像——山河虛空大地,都是本心投射出的風景,也即都是所謂的“妄念”。
以這個比喻爲基礎,我們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去除妄念如同是去除電影影幕上的風景,那麼如何去除影幕上的風景呢?
我們毀掉影幕行不行?答:不行。這樣放映機會將景色投射到影幕後面的牆上,或依此類推會投到任何地方。例如:投射到虛空中,也是一種投射。
在影幕之前隔上一塊擋板行不行?答:不行。放映機會直接投射到擋板上。
最終,去除影幕上風景的唯一方式只能是:放映機不再投射播放。
比喻中的電影放映機與幕布是分開的,而關鍵的是本心中的“放映機”與“幕布”是一體的。
行文至此,問題已經變得非常清楚和明晰了,明晰了什麼呢?禅定的去除妄念與通過藥物性的去除妄念是完全不同的。不同在哪裏呢?
因爲一切都是由本心創造出來的——一切包括宇宙山河虛空大地、眼耳鼻舌身意等等,所以禅定的去除妄念即如同是放映機不再投射播放的“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性的去除。而通過麻醉藥或心理學性的去除妄念不是放映機不再放映了,而是這種“去除行爲本身”就是本心投射在幕布上的一道風景、一段故事。
進一步說就是,將一個人麻醉,以及這個人所處的麻醉狀態和所謂的靈魂、神經細胞、記憶、輪回緣起、福報、男人女人、富貴貧窮、衆生菩薩、對從那裏來又去了那裏的提問本身…….如此等等皆是覺中之幻、心中之物,因此是無法通過麻醉或心理學方法體證到如來本心的。所以說,認爲可以通過藥物或心理學方法來除妄念而悟道的認識是錯誤的。
總結兩種去除的根本區別是:禅定的去除是“因心而生滅性”的去除,而迷藥性的或心理學實驗性的去除只是妄中說妄的另一個妄念狀態而已。
第二、如何證明以上的這個比喻是正確的呢?下面用兩點來證明。
1、佛法實相來證明:
悟道就是悟到了生命宇宙的實相,什麼是實相呢?佛經中說“實相無相”,即一切皆是心生幻相。進一步說,一切皆如佛祖所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的“心外無物”。因此,如果外在世界是實有的,那麼按照邏輯就可以讓一個人通過斷除六根感知和識別能力來去除妄念而讓人體證在清清楚楚的空境中。因爲外在世界是非實有體的——是心所顯現出的幻相,而在幻相當中試圖去找一個“除幻”的方法就是在“幻中說幻”,由此,所謂通過藥物或其他方法去除妄念的行爲只能是“幻中說幻”的行爲,也可以說是執虛妄爲實有的行爲。
2、以波粒二象性來證明:
這個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波粒二象性的,而一切——注意:是一切——包括麻藥、心理學家這個人、被試者自己、你自己、你自己的眼睛、耳朵、腦皮層、記憶與神經細胞、靈魂與轉世、衆生與菩薩,等等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也即都是波粒二象性的——即都是因心而有因心而滅的東西,所以試圖通過麻藥或心理學技術來去除妄念本身就是“妄念”。所以說,去定位本心的在那裏,以及無論由此引發出的任何推論都是“妄中說妄”。那麼到底本心在那裏?答:問本心的位置所在和死後本心去了哪裏就如同問“星期五”有多重一樣(時間和空間皆是心中的分別),所以這個問題是不能被提問的。而只能是轉換一個層面來說,本心就是非波粒二象性者。那麼如果要問,如何證明真的存在一個非波粒二象性者的東西呢?很簡單,如果你確定你此時此刻看到了電腦和這段文字,那麼這本身就是證明。
以以上內容理解爲基礎,下面回複一下開篇所提到的問題。
問題1、爲什麼禅宗六祖會將本心自性表述爲“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的?
回答:自性即是如來本心,而表述如來本心是何物就如同是在電影的故事中去表述“放映機”的特性一樣,因此自性才會是“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和能生萬法”的。
問題2、入定中的無念與被麻醉中的無念區別在哪裏?
回答:入定中的無念是“心滅滅矣”性的無念,而所謂麻醉或其它所處的無念狀態只不過是另一妄念狀態而已。
問題3、入定到底是在“入”什麼?
回答:入定不是入到一個無知無覺的狀態中,凡所有覺皆是虛妄,入定是一直體驗在空境中。對空境的體驗即是對清清楚楚的體驗。真空境即是真清楚即是真“生滅滅矣,寂滅最樂”。
問題4、唯心所現到底是在“現”什麼?
回答:“現”的是:山河虛空大地、眼耳鼻舌身意、生老病死、因緣果報、花草樹木、落花流水、知見虛無;“現”的是:沒有一個人可以把你推下地獄,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你拉上天堂,一個人生的成敗榮辱,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智,一個人必須通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修心養性才能獲得人生的極樂和愉悅。
問題5、“心”在哪裏?(即如何理解七處征心八還辨見)
回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相”包括,你眼前的樹木、山河山川、手腳與皮膚,清風與浮雲,和你用來觀察這一切的眼睛,用來表征這一切的腦皮層、神經細胞,在你所感知到的世界中你是無法找到一個“非相”,即無法找出一個“本心”存在的,也就是說,你是無法找到一個“我”的存在的(即是無我的)。因此真心自性不在那裏,真心自性就是你此時此刻對活生生的意識的感知,是這活生生的意識決定了“波粒二象性”的現象,也就是這活生生的意識創造出了此時此刻你眼前看到的花花世界,因此而說“實相無相”。
問題6、禅定境界是一個無念的狀態,真正的無念狀態是什麼樣的呢?
回答:佛祖在《圓覺經》中如此描述:“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真正的無妄念狀態被佛經描述爲“如如不動”。
如何達到這種“如如不動”的狀態中呢?佛祖如是說:“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爲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最後,我們對本文做一個總結:禅宗五祖弘忍曾稱贊他的上首弟子神秀說:“盡得己之禅法,東山法門,盡在秀矣!”,然而,學佛已經學到近六十歲的神秀,在應五祖傳承衣缽之試而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時,五祖卻對此偈的評價說:“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相對于本文來說,如果去求一個通過麻藥或其他斷除六根的方法而去修定,以及追問本心依賴于什麼而存在,人死後本心又去了哪裏,如此等等問題,皆是“執虛爲實”的追問。
那麼六祖慧能到底悟了什麼呢?六祖慧能當時得到五祖印證而傳衣缽的偈子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佛學的不二法門是實相門。因此六祖悟到的是實相。實相是什麼?佛祖說 “實相無相”。無相不是徹底的沒有,而是是假象、幻相的意思,而實相是真相的意思,因此實相無相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真相是一切皆是假象、幻相”。
其次,見一切皆是假象、幻相又能怎麼樣了呢?佛祖在《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如來即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此見一切皆是“心生幻相”就是見“實相”了!當然這裏的“一切”包括神秀認爲的“身如菩提樹”和可以去“拂拭”的“心”,因此六祖慧能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的意思是:一切皆是心生幻相!一切本空!一切妙有!
《如何悟道(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