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精神分析-3(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訣)▪P2

  ..續本文上一頁來的痛苦。

  因此,只有當一個刺激(例如銷售、股票、期貨、生意)讓這個人長期處于焦灼的“積極思慮”的狀態而引發了一個人精神上的痛苦時,才被稱爲“病”——即焦慮症。否則短暫的焦慮是正常而有益于生存的。

  抑郁:

  假設一個人失去了疼痛感覺,他就可能會由無法意識到腳上紮了刺所引發的感染而死去,所以疼痛是保護生命的感覺體驗。同樣,抑郁就是保護生命“心靈之痛”的情緒狀態。這麼這種心靈之痛有什麼用呢?

  在精神分析概念中,抑郁狀態是超我對原我的懲罰。當社會規範表現的過于強大時,抑郁就會産生。

  “原我”會不顧現實情況和道德原則要他能夠想到的任何東西。因此,一個人爲了避免將有限的生命精力浪費在根本無法實現的目標上,需要一種“心靈疼痛”的狀態——抑郁狀態,來抑製原我的無理要求。如果沒有抑郁,每個人都會“好高骛遠”,都會去“伸手抓月亮”。

  抑郁是超我對原我過度壓抑導致的。當一個人經曆抑郁時他會感到:灰心喪氣、快樂不起來、自責、懊悔、內疚、自卑、感到活著沒有意思和自己一文不值。

  例如:假設你被偷了一塊你非常喜歡的手表,那麼如果有一個機會讓你手拿一鐵鏟狠狠地抽上小偷10個耳光,那麼你的痛苦也就減輕了許多,也許還會用些金錢去補償被你傷害到的小偷。而假設這塊手表是你自己搞丟的,那麼這個“鐵鏟”就會扇向你自己,即懲罰自己,這時一個人就會經曆抑郁。從這一方面來講,抑郁就是一個人將憤怒指向自己的心理行爲——就是超我對原我的懲罰。這種心理行爲總是提醒我們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

  如果這種憤怒的懲罰過分的話,就會讓原我“破罐子破摔”——即讓一個人産生生無樂趣的體驗。更爲嚴重則會引發一個自殺(例如在股票上損失慘重而跳樓的人)。

  因此,抑郁是一個人生存下去需要的“情緒狀態”。只有當其遇到特別強大的精神刺激而過分表達時,才會引發一種心理疾病——抑郁症。

  恐懼

  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怕,那麼一位古人就很容易會由于自己的“太勇敢”而被比自己強大的野獸吃掉。如果你“太勇敢”,那麼馬路上的汽車都會成爲刺殺你的“殺手”。所以,恐懼是人類所必須要有的情緒體驗。自然界中有許多的危險在于躲避而不在于征服。例如,你想去征服奔馳著的火車嗎?你想去征服比你強大的野獸嗎?恐懼會讓人們快速跑掉,獲得安全。

  只有當一個人對某些不具有危險性質的東西,而表現得過于敏感的話——例如對兔子都怕的要命和對感冒等疾病都感到“自己要死了”等,那麼這種心理反應就是有害的。

  在精神分析中,恐懼是自我的不斷示警。因此,只有當一個人對預期的小危險都徹夜難眠和憂心忡忡的話,那麼這種反應就是不必要和有害的。

  強迫

  強迫也是自我機能的放大。“強迫行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確認“危險是否已被解除”的反應。例如:當一個人走到樓下的時候,會懷疑自己家中的煤氣是否關了?門是否鎖好了?電爐子是否忘記拔插銷了?然後,他會上樓再去確認一遍“危險是否已被消除”。

  再比如,如果一個人不注意衛生,就會很容易生病。所以潔淨是健康而有益的心理行爲。可是當一個人遇到某一精神刺激(例如,被壓抑的本能欲望)而讓自己對“潔淨”表現得過于敏感的時候,他就很容易“強迫”自己不斷通過洗手來獲得潔淨的感覺——獲得一種本能欲望的滿足。如果一個人不斷重複這種行爲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會患上“洗手強迫症”。

  因此,確認危險已經被消除是生命生活中必須要有的心理行爲,只有當這種反應表現得過于頻繁時,那麼一個人就會患上“強迫症”。

  我們如同走在鋼絲繩上,在心理防衛機製上,一旦失去平衡就會導致一個人經曆內心痛苦、抑郁、焦慮、強迫症、內疚和自卑。

  2)錯誤表現的心理防衛行爲有那些?

  錯誤表現的心理防衛行爲都可以歸類在“癔病”現象之下。

  癔病:指不是由生理器官病理改變引發的,而是由“心理暗示”導致出現器官功能異常的現象。由于這種疾病完全是由“心理”通過模仿過去曾經經曆過的,或者從書本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而“創造”出的疾病——也就是完全由大腦創造出的疾病,所以其發病的種類可以涵蓋整個醫學內容所描述的疾病,因此癔病也被稱爲“疾病的模仿家”。例如,抽搐、癱瘓、失去視覺或聽覺、肚子痛、腹瀉嘔吐、假孕、肢體麻木、感覺喪失……。比如說,麗莎手臂的麻痹就是本能欲望的錯誤表達。有許多人與“麗莎”擁有同樣或類似的經曆,但是麗莎的表現卻讓自己“殘疾”了,而對于其他人也許只是表現出一段時間的抑郁而已。

  再如:一個孩子爲了實現某一個願望(獲得喜歡的東西或愛),通過大聲的嚎叫,甚至通過在地上打滾的行爲來得到父母的注意和愛,那麼這種行爲就是錯誤的心理防衛行爲。

  就如同再大的樹也是從一粒種子的萌芽開始生長的一樣,當一個人從很小的時候就建立起了一種錯誤的心理防衛模式,那麼這種防衛模式就會以潛在的“自我暗示”形式陪伴其一生。例如,如果兒子與父親爭吵的過于激烈,那麼兒子就會無意識地以其小時候倒地打滾的模式懲罰其父親(或者獲得父親的照顧),當然原來的“打滾”已經升級爲“倒地裝死”——也就是假裝自己癱瘓了,無法行動的心理行爲了。假設在這個過程中,父親沒有理他,兒子很可能會“一氣之下”臥床叁天叁夜,一開始的這種“癱瘓”是兒子有意識去做的,但是在叁天後,兒子可能真的癱瘓了。這種癱瘓就是“癔病性癱瘓”——即是由心理而不是生理引起的癱瘓。

  在此癱瘓中,由于兒子通過叁天的時間並沒有得到父親的照顧,所以在潛意識中就“惱羞成怒”地建立起了“我要真的癱瘓”的自我暗示,所以兒子的這種癱瘓是他的潛意識自動執行的結果。在意識上兒子已經無力改變這種強大的自我暗示。最終只有依靠外力才能解除這個暗示。

  非常清楚地說:任何一個人之所以會患上某種心理疾病,都是在其幼年時就已經建立起的,對某種特定刺激會作出某種特定反應的心理防衛行爲模式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說,一個人會在其幼小時,就爲自己埋上了一個顆“地雷”,至于這顆地雷是否會被最終引爆,取決于他這一生中是否會遇到有足夠的力量“踩爆”這顆地雷的“環境刺激(或者說精神刺激)”。

  例如,由于嬌慣的孩子在幼年時容易形成通過“撒嬌”來獲得父母關注的行爲模式。這種模式就是一種“地雷”,如果其未來遇到非常不如意的婚姻,那麼就會“踩爆”地雷罹患癔病。所以過分嬌慣的獨生子女才會成爲容易患癔病的群體。

  因此,凡是由心理轉換爲生理方面出現的功能性疾病現象,都是錯誤表現的心理防衛行爲。

  最終,心理疾病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呢?答案是:由于自然環境不斷刺激人類的本能反應,這樣各種各樣的本能欲望就不斷地被創造出來了。絕大多數的本能欲望會被直接釋放——例如食欲、正常的性行爲等都是符合道德規範的,而當一個被刺激出來的不被社會規範允許實現的本能欲望與社會規範發生沖突時,一個人就會經曆焦慮和痛苦。由于意識不允許焦慮(痛苦)在心靈表面長期存在,所以最終會將不被允許實現的本能欲望壓抑進心靈深處——潛意識中(或者說“無意識中”)。由于本能欲望的能量十分強大,最終他會在不斷沖撞中找到一種“轉換方式”來實現自己。如果被轉換出來的心理防衛行爲沒有對一個人造成痛苦和焦慮,那麼就是健康的。如果被轉換出來的心理防衛行爲由于其過度表現和錯誤轉換,從而對一個人造成了更大的痛苦,那麼這種心理防衛行爲就是病理的。

  那麼如何完全避免和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又如何治愈已經發生的心理疾病——也就是說,精神分析是通過什麼方法治愈心理疾病的?

《精神分析-3(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