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般若?

  什麼是般若?

  一個鐵的事實是,沒有努力,你就永遠不會有所收獲;沒有錯誤,你就永遠不會正確。即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疑是深究的意思)。爲了能夠清楚論述般若,我們看兩個科學名詞。

   “還原論與整體論”像兩條腿一樣,讓科學不斷前進,讓人類不斷發明出新的東西。那麼什麼是還原論與整體論呢?

  一、什麼是還原論

  還原論即是分析論。比如人們經過分析,清楚了自然界中所有物質都是由92種原子組成的;科學通過分析知道了基因是由四種不同的分子(核苷酸)組成的;這一分析過程就是還原論。還原論有什麼用嗎?

  人類只有在知道了92種原子的特性後,才進一步發明了各種新材料,讓我們擁有了今天科學的高速發展(想想最近100年的科學進展,你就會明白這種知識是多麼的重要了)。對基因確定的了解,更是人類對生命進行控製質的飛躍。所以還原論決定了“一半的”一切。

  二、什麼是整體論

  即是整體大于其部分的總合。最簡單例子是,一根筷子你永遠也夾不到菜。而將兩根筷子進行簡單組合,“質”的變化隨即發生。

  再比如,一個二氧化矽分子永遠沒有“易碎”、“透明”“硬度”等特性,而許多個二氧化矽分子組合起來就變成了窗戶上玻璃。

  無論從你或一只貓身上任何一個部位取出一小撮原子,它們都像一粒沙一樣毫無生命。然而許多原子——比如由1的後面跟著26個0數目的原子組合在一起就出現了一只可愛的小貓咪。在多一些原子就“突現”出了一個人。

  時間也有整體論。比如,把“二泉映月”以一分鍾一個音符的速率用二胡拉出,那麼一個人永遠聽不出“那”是什麼。就是說,一個事物必須在一個“時間框限”內出現才有意義。所以“整體論”決定了另外的“一半的”一切。

  佛祖引領我們認識“本心”時也用了還原論,即是“七處征心”和“八還辨見”。

  

  第一節、實相之門

  般若是用來表示認識一個東西的代名詞。當你認識了這個東西後,就無所謂般若不般若的了。問題是,認識個什麼東西?

  佛法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的意思就是只有一門。關鍵是這一門是個什麼門?

  很簡單,即是認識“實相”之門。而次一級的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最終都歸于實相之門。

  今早收到一條咨詢短信,原文如下:

  “老師,學佛也爲了心地純一地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無爲而無不爲嗎?”這一提問也涉及到了上篇我提到的佛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

  “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是心的一種功用。而“無爲而無所不爲”是老子的哲學思想。這一思想與治理國家相關。比如,武則天將“無爲”二字刻在石碑上,立于皇門殿前;武則天死後未在墓碑上寫一個字(即“無字碑”),都是受“無爲”思想的沁潤。

  而這裏的“無爲”與《金剛經》中“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中的無爲在“行用”上都差不多,但在實質上卻不同。老子的“無爲”說的是“順應自然變化之意”,而佛祖的無爲映射的是“實相”。

  學佛爲了什麼,即是佛的本質是什麼?

  很簡單,佛的本質是“實相”。

  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本心,即是佛祖通過“七處征心,八還辨見”要我們認識的那個東西;是佛祖要我們“覺悟”到的東西;同時也是佛祖一生所說的唯一“東西”。

  因爲這個東西是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東西,所以佛祖在許多的佛經中只告訴我們“它”不是什麼,即用的是“遮”法。至于最終是什麼,就要靠你最終的“意會”。問題是,你最終能不能“意會”到?

  回答:確定的事實是,每個人都可以。只不過需要你發大勇猛心做出努力而已。

  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就算是你“意會”到了,就是說你“悟道”了,如果對你毫無用處的話,那麼悟道就變成了“誤導”了。

  雖然“本心”不是還原論或整體論,但是要想悟到“本心”卻需要“還原論”和“整體論”。所以我們用還原論分析“般若”。

  古代聖賢在翻譯“般若”時,因爲無以名之,所以勉強意譯爲“智慧”。爲了進一步趨近領悟那是個什麼“智慧”,那麼我要問:

  (一)、我們平常所談論的智慧是個什麼?

  (二)、那個終極的“智慧”應該是個什麼東西?或者從一方面來說,需要是一個什麼樣“特性”的東西才會有這麼重大的本質意義?

  (注:特性是指一個東西的形狀、大小、硬度,而“那個”的特性應該是個什麼呢?)

  

  第二節、什麼是世俗智慧

  簡單地說,般若在無以名之的情況下,被譯爲智慧。因爲被翻譯爲了智慧,所以絕大多人在理解般若時,總是從世俗智慧的概念下去理解,這種理解就猶如緣木而求魚——最終肯定是白費力氣。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如果你簡單地將“世俗智慧”理解爲聰明,那可真是你的不幸。當然,我們會逐步看到這是爲什麼?

  在自然科學中,無論你想深入理解某一門類中的某一事物,就必須對與之相關的內容都要清楚。否則你只能對這一事物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上,而不會進入理解的層面。

  所以爲了對般若有深入的理解,首先我們必須理解什麼是平常人們談論的智慧?深入理解“世俗智慧”是爲了深入理解般若而作的比對和映照。

  對一些名詞的理解,最清楚明了的就是“解字”。比如,“卡”字就用上不上,下不下的字像來表示的。智慧的“智”字是由“日”字上面一個“知”字來表示的。簡單地說,“日”代表太陽,“知”代表清楚明白。合起來就是在陽光下十分清楚明白的意思。

  問題是“清楚明白”個什麼?

  很簡單,明白個“慧”。 慧字上面的兩個“豐”字分別代表國事和天下事,中間的“彐”字代表家事。就是將家事、國事、天下事都放在心上,稱之爲“慧”了。

  現在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要理解什麼是“事”。簡單地說,事者“理”也。所以我們要理解什麼是“理”。 “理”,是治玉的意思。如《韓非子。和氏》中有“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簡單地說,“璞”是含玉的石頭,也是指未被雕刻的玉石。“理”的意思就是按照“未被雕刻玉石”的紋路進行雕刻玉石的意思。

  進一步我們要問“紋路”是什麼?紋路指的是玉石質地從這裏到那裏的一種變化,這種變化就是一種聯系。是什麼聯系呢?

  很簡單,人們之所以能夠將不同的事物作出區別,是兩個事物之間有不相同的地方。而當兩個事物之間存在著變化上的規律性的聯系時,我們就稱這種聯系爲“理”。比如,玻璃杯掉在地上會碎;下雨之前一定會陰天(想想有誰是生下來就知道“玻璃杯掉在地上會碎”的規律呢?所以,地球上的所有的人都經曆了對自然界中“理”的從無知到有知的認識過程)。

  歸根結底,“理”的意思就是事物之間規律性的聯系。而當我們清楚明白“家裏、國家、天下”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變化的規律性的聯系時,我們就有了智慧。所以更進一步解釋說,“智慧”就是清楚明白事物之間的規律性的聯系。

  而最終的關鍵的問題是,明白這些聯系有什麼用?

  從進化上來說,只有在人類擁有了一種智慧(即,清楚明白一種規律性的聯系)時,才由野獸的獵物逐步變成了尋逐野獸的獵人。那麼,這是種什麼智慧呢?

  首先,這種智慧在心理學上被稱爲“馬基雅夫利智慧”。它是人類主祖先在面對比自己強大許多倍的野獸時,由于不能與之硬拼而迫使人類大腦逐步培養出的“超獸”智慧。簡單地說,這種智慧就是“察言觀色”的本領——即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從它們的角度考慮它們的感情和動機,從而猜透它們心理的能力。

  更進一步說,這種能力就是預測的能力。預測就是人類最高的智慧,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發明出的兵法的精髓所在。比如兵法的總原則是“機、理、數、術”。

  機,即任何事情的發生都需要一個時機,即天時。

  理,既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性的聯系。這種聯系是不依人的意志爲轉移的。人們能夠認識它,運用它,卻不能創造它,消滅它。

  數,即是預測。就是根據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性聯系進行計算,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必然發生的事情作出預測。

  術,即方法。運用那一種方法是完全根據預測而作的選擇,即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

  從這裏我們很容易地看到,天時是不被人類所控製的。理,既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性聯系也是人類不能改變和創造的。而任何“術”的運用都需要以“數”爲基礎(如“若徒知術之爲術,而不知術中有數,則術多不應”)。所以,兵法的軸心是“數”,就是預測。

  我們經常會形容一個有智慧的人是很有遠見的。那麼什麼是遠見?遠見就是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問題是“他”依靠什麼而看到的?說起來很簡單,他是掌握了大量的事物變化發生發展的規律性,然後進行計算的結果。在世界第一的兵法《孫子兵法》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對事物規律性的描述。比如“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我們都玩過象棋,也都知道象棋只有幾種規律,即“象走田,馬走日,炮打隔山子”。大家都知道這種簡單的規律性,也都知道對這種規律性一旦計算起來就變得非常複雜。因爲對弈的雙方都要通過計算預測著對方會怎麼走,而自己將如何應對等。

  針對于兵法來說,即簡單又複雜。說簡單,就是兵法無非是一些對事物發生發展規律性的計算。說複雜,就是每增加一個因素,也就增加了一份的權重,就需要你對主體事物的發展作出更複雜的計算。這樣兵法就變得十分複雜了。

  比如,1991年海灣戰爭之前,美國用其最好的計算機計算了一年零六個月,對各個方面都作了權衡和比對,最終得出來的一個結果就是,只有“飛機加導彈”進行侵略才能解決問題。

  所以,兵法之所以不簡單,取決于那個人能夠作出超人的“計算”。我們從“自古可以倒背《孫子兵法》的人多如牛毛,而成爲了“流芳千古將領”的人卻少的可憐”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計算”,也可以說是“遠見”是多的重要了。

  那麼電腦的計算能夠完全取代人的計算嗎?答案是“永遠不能”。因爲人腦對于事物的規律性進行計算到一定的複雜程度時,就是說對一個事物進行判斷時,會出現“靈感”這個東西。而美國那臺計算機,雖然進行了大量的計算,然而就算是計算一百年,也不會出現“靈感”這個東西。從人會做夢而電腦永遠不會做夢這一點,你就可以了解“人”與電腦有本質的區別。所以歸根結底,人永遠是人,而機器永遠是機器,人與機器永遠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所以今天的,是人類計算能力幾十萬倍的超級象棋計算機卻對弈不過一個象棋大師,關鍵點就是人有“靈感”。不知你能明白我說的意思嗎?

  預測和靈感都不是般若。當然它們都是智慧。預測讓人類由獵物成爲了狩獵者(而語言和製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區別)。預測就是“超獸”的智慧。隨著人類的進化,“超人”的智慧出現了。

  好了,現在的問題出現了,你認爲“超人”的智慧應該是個什麼東西?

  

《什麼是般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