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禅定、靜功和氣功間有什麼異同?

  瑜伽、禅定、靜功和氣功間有什麼異同?

  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不知道錯在哪裏!成功也沒有什麼秘訣,只不過是始終如一地運用一些正確的基本原則而已(而不是重複犯錯誤,以致犯錯誤成爲一種習慣)。這一切聽起來似乎非常簡單,事實上,大多數真理都非常簡單!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要跳出另一個“廬山”,對自遠古以來,關于瑜伽、禅定、入靜、氣功的淵源做一個最簡單清楚的說明,以理清對禅定的認識。

  瑜伽與禅定

  人類對于“心靈力量”的追求,最早可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在喜馬拉雅山區一位名叫希瓦的人發明的秘密瑜伽。在其著名的《中道》這本書中,希瓦簡約明了用112種方法講述了如何打開無形意識之門。以下是《中道》中幾則最經典的摘錄:

  1.觀想你的精氣像一道道的光線,沿著脊柱逐輪而上,而你裏面的生氣亦如此節節上升。2.在交媾開始之際,首先凝注性火的發端,然後繼續觀照,最後不留余燼。

  3.一物不思,可使有限的自我無限。

  4.掩住耳朵,收緊肛門,即入無聲之聲。

  5.親愛的人啊,就在這個時刻讓心靈、知覺、氣息、形體、溶而爲一吧。

  以上內容在今天看來真是簡單得不得了!然而這卻是瑜伽的初始發端。

  4500年後(公元前508年),即佛祖悟道之前,瑜伽經過無數人的努力,已經形成了許多流派,並得到空前發展。佛祖在出家之初,用了六年的時間,學習並獲得了瑜伽方面的最高成就。然而他卻發現,所學不能解決生死問題,于是棄而又苦行六年,希望通過自折磨的方式,獲得覺悟和解脫。而佛祖爲什麼要去苦行呢?

  答案是當時印度很流行一種認識,認爲肉體與精神是二元對立的。肉體肮髒,精神聖潔,只有對肉體折磨,才能使精神獲得解脫。而這樣的苦行也把許多人送上了死亡之路。比如當時最有影響力的耆那教教主大雄的十一名弟子,有九人因斷食苦行而結束了生命。

  佛祖在經過六年“日食一谷一麥,拔除全部頭發和胡須,不洗頭不洗澡,與墓地腐爛屍體睡在一起”的苦修後,最終一無所獲,反而身體消瘦,奄奄一息,頻臨死亡。

  這時佛祖覺悟到苦行亦非正道,終受天報,仍在輪回,未得解脫,所以佛祖決然放棄苦行,另尋他途。

  于是佛祖到尼連禅河中洗去六年的積垢,隨後接受一位牧女送給他的一碗乳粥。在體力得到恢複後,佛祖一個人走到伽耶城外一棵菩提樹下,鋪上柔軟的吉祥草,面向東方,盤腿而坐,並發下誓言:“今若不證無上大覺,甯可粉碎此身,終生不起坐”。

  這樣佛祖在菩提樹下禅定七七四十九天,終于在金星升起之時(從黑暗到黎明的刹那之間)大徹大悟。這一天是 十二月八日,時年35歲,因果成佛。這個無上的覺悟,經論上稱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文譯爲“無上正等正覺”,又簡稱爲“菩提”。

  一個最關鍵的內容是,佛祖悟道的過程好像很模糊,就是說佛祖到底是通過什麼而悟道的呢?簡潔幹脆地說,任何的分析、推測、考證都毫無意義,佛祖在有生之年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即“以戒爲定基,因定而生慧”。就是說在至今2500年中,“ 戒、定、慧”一直都是佛學唯一核心內容。所以佛祖是因“定”而悟道。

  那麼禅定起源于何處呢?很簡單,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術。佛祖在苦修之前就在瑜伽上達到了最高境界。而當時瑜伽術最高深內容並沒有讓佛祖悟道。在苦修六年後,佛祖將瑜伽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創造出了“佛學禅定”。

  另外要注意一點:禅定在一定的修行階段是“共法”,而共法的原因卻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首先在根源上,禅定可以認爲是古瑜伽流派中的一個“大派別”。即是在佛祖悟道前,古瑜伽中已經發展出了“四禅八定”的內容,而經過佛祖的努力,讓古瑜伽獲得了“質”的飛躍,創造出了佛學禅定。

  而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現在被樹爲瑜伽標志性經典的《瑜伽經》,絕大部分內容卻是借鑒佛經裏關于禅定的概念而最終編撰完成的。證據是《瑜伽經》的編撰是在佛經大量出現後的兩百年。最關鍵的是,瑜伽經中的基礎理論“八支分法”(禁戒、勸戒、坐法、製氣、製感、執持、靜慮、叁昧)幾乎全部是佛經裏的概念,只不過在說法上作了變形。

  所以,禅定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而流傳到今天的瑜伽的卻是以佛經爲基礎編撰的。這樣在今天的瑜伽師中,有許多人雖然在禅定修行上也可以獲得一定成就,但都不究竟,即都不會最終獲得佛學成就。以上就是“共法”的概念。

  什麼是不共法呢?不共法,在佛教各個派別上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如,十八不共法等),但最終核心的“不共法”只有一個,即是佛祖通過禅定獲得的“大徹大悟”。就是說,佛祖將禅定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以發揮到終極的方式,覺悟到了一個其它教派修定所佐證不到的東西。什麼東西呢?即是般若、實相、如來本心。從而實現了人類心智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密宗爲何以瑜伽命名其修行方法呢?

  在距今1400年左右,在印度大乘佛教呈衰落趨勢背景下,早在一千年前就被佛祖釋迦牟尼禁止的真言咒語在佛教內部開始合理化,而且極爲盛行起來。由于這些真言咒語迎合了當時正處于複蘇階段的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中禳災、祈福、崇祀衆神等內容,所以就不斷發展壯大,成爲了印度佛教的主流(在這一時期,正統佛學在我中華大地卻開始廣爲弘通)。這一教派被稱爲密教。其修身成佛的方法是叁密結合,即口誦真言咒語(語密)、手結契印(身密)和心做觀想(意密)。

  在此一百年後,隨著《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的出現,才正式標志密教成爲一個獨立思想體系的佛教派別。由于密教教理以大乘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爲理論前提,所以其修練方法就被統稱爲瑜伽或密宗瑜伽。密宗的修持方法,經過許多人的努力,在今天已達到了千種以上。而依照藏傳佛教諸派的共同認識,可以簡分成四部瑜伽:作瑜伽、行瑜伽、瑜伽、無上瑜伽。

  距今900年前,印度密教僧人阿底俠在西藏宣揚顯密觀行具備的教法,使密教得到進一步發展。之後其弟子仲敦巴奉四尊法(釋迦牟尼、觀音、救度母、不動明王),分別四密次第,由此奠定了西藏無上瑜伽弘通的基礎,創建了西藏密教噶當一派。之後以此爲基形成了甯瑪、伽舉、薩迦、覺曩、希結、覺宇、霞魯等等門派。在距今600年前,宗喀巴以噶當派教義爲基礎,創建了格魯派(又稱爲黃教),又下傳達賴、班禅兩大派系。

  總之,密教以“瑜伽”命名其修行方法,顯教(密教以外的教派)則以“禅定”爲其修行的方法。

  靜功的淵源

  入靜、守靜、靜坐都屬于靜功的範疇,而靜功源自于何處呢?

  首先,關于“靜功”的概念最早見于距今2500年前的《道德經》。其第十六章有:“致虛極,守靜笃。而後以“守靜笃”一語發展出“守靜”的概念。守靜的意思是“收住煩亂的心,尋找一個恬靜的環境來看守它”。而守靜的目的則是“歸根複命”(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即是要想回歸到生命的根源,就要入靜;入靜以後,生命就可以得到回複;生命得到回複以後,就能夠體悟到宇宙的永恒法則。

  在《道德經》出現350年後,即在距今2150年左右,由陝州隱者河上公注的《老子河上公章》對“靜的功用”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在這本道家奉爲寶典的書中說:“人乃天下之神物,而神物喜歡安靜,所以不能用各種事物煩擾它;如果人能守住一個“靜”,就會像龍那樣變化長久;若守不住靜,則像老虎那樣短壽”。

  一百年後,另一部道家經典《太平經》又作了更進一層的神奇說明:人守“靜”若久,則道自然顯現,使人長生不死,與天地共存。

  那麼如何獲得“靜”呢?

  《老君清靜心經》說的很清楚:“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簡單地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達,就會痛苦。道家又將“人性之欲”劃分爲六欲(眼、耳、鼻、舌、身、意)和叁毒(貪、嗔、癡)。只有不斷地遣除“叁毒六欲”才能獲得道家的最高境界“常清靜”。獲得“常清靜”又有什麼超神奇功效呢?就會與真道相合,也就是得道;得道後就會身騰羽化,名曰仙人。

  這種“恬憺無欲、守靜成仙”的修煉方法到了距今1300年前的唐朝,由于與當時盛世帝王享樂風氣不合,便開始漸趨衰落。

  與道教沒落相反的是,佛教在唐朝得到了帝王的大力支持(《西遊記》講的就是唐朝皇帝大力支持和尚去西域取經的故事)得以廣爲弘揚。由于佛教在理論上的圓通和精致,引發了道教理論家的極大興趣。在吸收了佛教“破除妄執、能所雙亡”的理念後,道教理論家在以《老子》第一章中“玄之又玄”(“玄之又玄”的意思就是幽深而又幽深)的術語爲結合點,提出了“重玄”的概念。

  那麼什麼是重玄呢?由重玄派代表人物玄英著的《道德經義疏》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重玄的概念:有欲的人滯于一切實有;無欲的人又滯于一切皆無。當遣除上述兩種滯著時,就被稱爲第一個“玄”。第二個“玄”的目的是破除第一個“玄”,就是不但不滯著于“滯著”,而且又不滯著于“不滯著”。這種遣除欲望又遣出“遣出”的方法,稱之爲“玄之又玄”。因爲二俱不滯,所以又叫“重玄”。

  什麼是氣功?與佛學禅定有什麼聯系呢?

  簡單地說,1955年6月,河北唐山市成立了一個關于運用古代養生方法調解心身健康的療養所。在爲這個療養所命名時,因爲找不到一個更合適的說法,也出于要找到一個沒有明顯封建迷信色彩的詞,所以就“無以名之,姑以名之”地命名爲“唐山市氣功療養所”。這一療養所後來也就成爲了中國第一個針對氣功治療和研究的機構。

  如果爲氣功勉強尋找一個詞源的話,還是可以找得到的。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650年前,一位名叫許遜的道士所著《淨明宗教錄》裏的“氣功闡微”一詞。而關于帶有氣功名字的書籍最早爲1934出版的《肺痨病特殊療法——氣功療法》。就是說,在1934年之前,在佛家、道家、儒家、資治通鑒等等古籍中,找不到關于氣功的專門論述。

  氣功在內容上的溯源則可以找到很多,如密教的“寶瓶氣”、“煉氣”、“氣瑜伽”、“九節佛風”、《大安般守意經》中關于“息”(呼吸)的論述;道教中的“內氣”、“真氣”等等。

  而關于對氣功的定義,在50年前卻是格外地簡單:氣,代表呼吸;功,就是不斷地調整呼吸姿勢的練習。而目的也很簡單,即“祛病強身、延年益壽、陶冶情操、啓發智力”。

  總之,禅定起源于古瑜伽,但又完全超越了古瑜伽;靜功源于《道德經》,其具體修持方法是自古以來由無數人完善出來的。最終,自古以來,可以通過一個方式,獲得一種心靈力量的方法,操作性最強的只有佛學禅定。

  

《瑜伽、禅定、靜功和氣功間有什麼異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