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五章 如何在無常中相愛?

  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五章 如何在無常中相愛?

  ⊙世亂爲何起,起自不相愛。

  —墨子

  有人這樣來告訴我:「我想一個開悟證果的人,他的狀態,就好像是植物人那樣。」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想法!一個認識無常、修行佛法的人,竟然會變成這樣?和那一具「會走動的屍體」—所謂的「行屍走肉」還有什麼差別?

  我真無法想象爲什麼會有人把證果的聖人想象成這樣一個絕情絕義、灰身泯智,連哭笑都不會的模樣!這太恐怖了!

  愛、仁慈、關懷、同情、同甘共苦和建立良好關系,是人類行爲中的重要部分。在認識了無常之後,我們應該是更珍惜、更感恩于此刻幸而還有一具可以被用來關懷、同情別人的身體和一顆健全的心靈;認識了無常,將使我們有更廣大的寬容,因爲我們知道:所有別人加諸于我們身、心上的苦惱,終將成爲過去。百年易過,只要放寬視線,也就不會再爲了眼前的一點芝麻小事而糾纏不清了。怎麼可能會變成一個「活死人」呢?

  有些人說:「反正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不要太關心你身邊的人,不然的話,一旦你失去了他們時,你會很痛苦。修行人,還是『絕情』一點的好。」真的是應該這樣嗎?當親人死去時,我們的傷悲究竟是來自于我們對他(們)的關心,或是對他(們)的「占有」?我們不正是爲了再也沒「有」看見他的權利、跟他說話的機會,等等......而悲傷嗎?我們那「我擁有他」的感覺受到了打擊;我們的執著被動搖了;我們不肯放手卻被迫放手—不正是這些原因而使我們陷入深深的自憐之中的嗎?

  感情,只是工具,或媒介。如食物、如語言、如陽光、水分。我們需要食物,所以餓了吃飯是自然的事情。我們以言語交談、溝通,那也是自然的事情。何獨感情例外?感情,只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交流的媒介,聯系兩個不同個體的工具,只要不貪愛它、執著它,又何來痛苦?貪愛佛法、執著佛法難道就不會令苦生起?當你所堅持的「佛法的立場」和世間人的立場有所沖突和歧異時,又苦不苦?

  詩人奧丹說:「我們必須互愛,不然還不如死亡。」如果認識無常而使你再也沒有勇氣去關心別人,那麼,還不如不要佛法。如果世上的人們都不再彼此關愛,那還不如即刻死去。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其實是一種責任和義務,不能因爲人世無常便以此爲借口來逃避或推卸責任。難道對身邊的親友漠不關心的人便可以免于無常變遷嗎?

  我們應該勇于面對無常,而不是軟弱無能地被無常的洪流所沖擊而束手無策。唯有面對無常、接受無常、承擔無常,才可能使心安定下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在無常中彼此相愛、彼此關懷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如何升起的—

  ◆情到深處人孤獨

  很久以前,有過這麼一首歌,歌中有著這麼一句:「情到深處人孤獨」。爲什麼當感情越來越深厚時,人卻會感覺到「孤獨」呢?

  那是因爲我們往往在付出感情的同時,也加入了過多的「自我對他人的要求」。

  感情,本來只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之下的一種自然「産物」,也是人際之間的一種承擔和負責,是不帶有任何「自我對他人的要求」的。然而,在付出感情的同時,我們往往預先「假設」、「想象」著對方可能有的響應和表現,並且期待,甚至要求這種種「假設」隨著個人意願而成爲事實。一旦意願不能實現的話,憤慨、不滿、失望、猜疑等種種情緒由是而生。在這種情況下,相愛變成了彼此相互要求、須索的手段,終致造成苦惱—所求不得。

  當失望、猜疑的情緒生起後,我們便會開始覺得自己不被關心、重視,一股強烈的、對「自我」的執持不放,使得這種「感覺」一再加強,也就會自怨自艾、自憐自歎起來。到了這個地步,我們將會認爲自己是受害者(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是應該被垂憐的、同情的「弱者」,所謂「孤獨」于焉而生。

  人際間的相互關愛雖然是易變而不安定的,但它卻是生活中具體而生動的經驗;它並非爲了達成某種目的或要求的手段,沒有任何其他的期待或須索—在我們付出感情時,不應該認爲:「我對你這麼好,你也應該對我......」這將使被關愛的人産生壓迫感,並且在忍無可忍時作出反彈或抗拒;于其時,付出感情的一方便會認爲自己深深地受到了傷害。其實這一切是多麼地不必要。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相互依存,同時擁有個別的「基地」的,讓感情成爲一種自自然然的相依,彼此相互激勵、共同成長,爲什麼要讓它成爲一種「痛苦的占有」呢?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互愛關系是不把所愛的人視爲自我的延伸,而將其視爲一獨特且永遠美好的個體—可以彼此表達自我,是兩個自我的融合,但卻不必擔心自我的迷失。

  我們已經說過:「感情,本來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之下的一種自然産物。」雖然,在許多時候,在處理感情問題,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或親子之間的親情時,總會帶有若幹「執著」的成分;然而,在本質上,感情仍是由了解、關懷、尊重所組成的。一旦感情變成了一種要求對方的行爲或言語來符合自我或取悅個人的手段時,那已經不再是一種人際間相互關愛的自然産物了。這時,「感情」已經被變質成爲一種刻意的追求。所有的適意、溫暖都成夢幻泡影,取而代之的只是一連串的迷亂、慌張、懊惱。

  再強調一次,感情並非被「製造」出來的。當我們對人生起關懷,而對方也自然地響應時,這將令我們産生一種愉快的情緒,一切本來都是那麼自然,同時也是無常的,終于會過去的。但是,往往這種愉快的情緒將被強烈的「捕捉」並且期盼它能不斷延續—「常」而保持不變;于是乎我們企圖「製造」感情。事實上,這不是感情,是執著、是渴求、是貪。

  以男女間的愛情爲例—戀愛中的人往往喜歡問對方:「你會永遠像現在這樣地愛我嗎?」當然不會!人本身在因緣生滅的過程中不住變化無常,附屬于精神作用的感情又怎麼可能永遠都像「現在」這樣呢?只有「越來越愛」或者「越來越不愛」。如果能夠認清這一點的話,夫妻白頭偕老的神話也便不難實現。怎麼說呢?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更進一步分析感情的無常性。

  ◆離別是爲了相聚

  名小說家古龍在他的一部武俠小說「離別鈎」中有一句「名言」:「相聚是等待別離,而別離則是爲了相聚。」(大意)沒有別離,何來相聚?既得相聚,又怎能永不分離?這句話十分恰當地形容了人間的聚散離合和情感的轉折。

  人與人之間總是在相聚、分離中反反複覆地打轉;感情也隨之而起伏不定。因此,更精確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僅是「越來越愛」或者是「越來越不愛」,還有時「比較愛」、有時「比較不愛」、有時「忘了去愛」......總而言之,就是說感情將隨著特定的因緣、環境,對象的出現與否而時時無常轉變。

  事實上,即使是朝夕相處的也難免會有聚散之間的遊移;不相信嗎?撇開因工作、出外或辦事等明顯的暫別不說;在你閉上眼睛的那一剎那,在你入夢之際......你能保證自己每一個念頭都想到他(她),都愛他(她)嗎?雖然你以爲是如此,也願意、期望是如此,但這卻是絕不可能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的念頭總是此起彼落,剎那生滅,又豈有例外呢?

  和世間其他的一切事物一樣,感情只有在「因(付出的一方)緣(被關愛的一方)和合」的情況下,才可能産生,這是鐵定的事實。只有在我們和所關愛的對象有所接觸時,才會産生「感情」這種作用。也許是在我們的腦海裏認識對方的影像時—我的「心」和他的「形象」接觸到了!也可能是在和對方見面時—我的「視覺」和他的「相貌」接觸到了;或者是在聽到對方的聲音時—我的「聽覺」和他的「聲音」接觸到了。總之,還是一句老話:就是當我們內具的思想和感官及感覺作用接觸到作爲「外境」的對方時,方才有「感情」這種「産物」。

  因此,無可避免的,作爲一種因緣和合的「産物」,感情亦如其他事物一般,具有無常、變異的特性。這意味著,如果不能明白「感情」是無常、變易的事物,卻強要認爲它是「常」而不變的,並且還以此爲依據,緊緊地抓住這種觀念,想要使它變成事實—使「感情」由「無常」變爲「常」,那無異是自討苦吃的幻想!

  然而這也並非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所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相互依存的關系、責任和義務,跑到深山野林中去藏躲起來,或者裝聾作啞,無視他人的疾苦,作一個自我封閉,對一切不聞不問的「活死人」。雖然,我們可以將這種行爲美其名爲「不去執著無常的感情,以免自己及他人因爲這種執著而生起痛苦」,甚至冠冕堂皇地宣布:「這是因爲對無常有了深切的認識,才具有的大智慧。」說到底,卻只不過是一種懦弱的表現,愚癡暗昧的幼稚行爲!

  無常的現象起因于萬物爲因緣和合的事實。人是群體生活的「社會性」動物,即使是遠離了人煙,躲入山林,也不能免除對其他事物的依靠而獨一生存。換句話說,也還是必須有「地方」可住、有「食物」可吃......對人久了,會産生感情;對一個地方久了,難道就不會産生依戀?這樣子的躲法,要躲到那裏去才可能免于與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産生聯系?

  我們說過:感情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聯系,人際間的一種自然「産物」;感情實在並非製造痛苦的原因。痛苦的生起在于「執著」—一種期望永遠保留這種「聯系」,使它「持續不變」的愚癡。這種執著起因于不認識世間無常的真相;一個真正認識無常、變易的法則的人,將會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的理智,提醒自己不要陷入這種執著之中。

  有句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思就是說:水流可以被利用來作爲一種助人的「工具」,借助水勢來泛舟、行船;水流也可能會把船弄翻,成爲危害人類的…

《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五章 如何在無常中相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