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開示 法念處 二、五取蘊

  

二、五取蘊(PancaUpadAnakkhanda)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此是色,此是色之生起,此是色之壞滅。此是受,此是受之生起,此是受之壞滅。此是想,此是想之生起,此是想之壞滅。此是行,此是行之生起,此是行之壞滅。此是識,此是識之生起,此是識之壞滅。

  

  「蘊」,就是「聚」的意思。在一個蘊裏面有不同樣的法聚合在一起。五蘊是指構成身心的五種因素,說爲「取」蘊,是因爲此五法組成了「執取」(upadana)的目標,即凡一切與有漏有關及會被執取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皆名爲取蘊5。它們的次第是從最粗的到最微細的,最粗的就是色,最細的就是識。

  

  色( rupa)是被破壞之意。被什麼破壞?被冷、熱、饑餓、口渴、蒼蠅、蚊子、風、烈日及爬蟲所破壞。色法有二十八種,即四大元素與二十四種所造色,所造色是緣自或依靠四大元素而有。四大種色是地界、水界、火界與風界,這些是色法不可分離的主要元素;在它們的組合之下造成了小至微細粒子,大至山嶽的一切物質。四大元素可譬喻爲大地,所造色如依靠大地得以增長的樹木。

  

  色生起的因緣有四種,即業生、心生、時節生與食生。在此「業」指過去善心與不善心裏的思心所(cetana)。從結生的生時小剎那開始,在每一心識剎那的生、住、滅叁個小剎那中,業都産生色法,業繼續在一世中産生色法。

  

  從結生心之後的第一個有分心的生時開始,心生色就持續生起。結生心不能産生心生色,因此投生時只有業生色生起。根據諸論師的看法,名法在生時最強,色法在住時最強,心只能在它最強的生時産生色法。

  

  時節(utu)是指火界,也就是熱能。從結生心的住時開始,在業生色聚裏的火界即能産生時節生色。在此後的一生當中,由一切四種因産生的色聚裏的火界都能在住時産生時節生色。外在無生命的火界,也産生時節生色。稱爲食素(oja)的食,從吞下後開始,達到住時能産生食生色聚;已達到住時的食生色聚裏的食素,能再産生新一代的食生色聚。由其它叁因産生的色聚裏食素也能産生食生色聚。食有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食滋養色法,導致色法生起。四種食的生起,是由于有過去的愛;有過去的愛,所以有無明;有無明所以有行等,如此輪回便開始了。

  

  根據佛陀的教導,色法以極微細的粒子形態存在,這些微粒稱爲色聚,它們可能比原子更小。如果有系統的修習四大分別觀,便能照見這些色聚。當照見色聚時,會發現它們一生起就立即壞滅。所以色法是連續不斷破壞的過程,它們是生滅無常的;因一直受到無常的壓迫,互相侵奪壓擠,所以是苦的;在色法中沒有一個能控製或主宰的自我存在,所以是無我的。

  

  如此了解色,能去除觀不淨爲淨的顛倒,離開對段食的執著;若以此了解受,能離開對觸食的執著;若以此了解想,能離開觀苦在樂的顛倒;若以此了解行,能離開我的顛倒,離開對思食的執著,超越見漏。若以此了解識,能去除觀無常爲常的顛倒,能離開對識食的執著,超越無明。如此便不執于世間,解脫自在。

  

  《雜阿含經》中佛陀說:

  

  在我未開悟之前,我不知此是色,此是色之生,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此是引導朝向色滅之道。我開悟後,了知此是色,此是色之生,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此是引導朝向色滅之道。

  

  依據佛陀的教導修行者對于色法、色法的生起、色法的壞滅、領導朝向色滅之道都如實了知。

  

  受(vedana)是一切覺受相,指領受和體驗所緣。受念處已說明,不再贅述。

  

  想(sanna)其特相是在心裏作標志或印記,知道所緣之間的差別,譬如「褐色」、「綠色」等。作用是通過以前所作的標志認得相同的所緣,或知道記號,令心以後能再次認得「即是這個」,如木匠在木板上所作的記號。現起是心所注意的記號,依據該記號或相去注意所緣;不深入的取所緣,也不取所緣太久。近因是所緣的顯現,如眼見一根長長會動的東西,通過以前的印記,知道牠是蛇,趕緊跑開。

  

  行(sagkhara)是行作相,一切心所法6 除了受、想二者之外都是行蘊。行是一種力量,如同輪子轉動,造作種種業。行蘊中的每一心所有自己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識(vinnana)爲一切識知相,能識知所緣。由認識知道所緣、目標,識知色爲色,識知樂爲樂,識知苦爲苦。識蘊存在身心的中心位置,所有其他的蘊好像都繞在識蘊的周圍。就如旋轉盤,轉盤的外圍容易看見,軸心的部分旋轉很快,不容易看得清,以爲它是不動的。同樣的,識蘊速度快,一般人會誤以爲是不變的。 

  

  《無我相經》說,五蘊有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勝、劣、遠、近十一種7 ,修行者可從十一方面了解五蘊。例如粗色是五根的色,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色聚的色,是較粗顯的色。細色,微細的色,如地、水、火、風等。人類的色是比惡道衆生的色勝,而天人的色是比人類的色勝得多,人類的色,天人聞起來是臭臭的,所以他們不喜歡在我們的附近。

  

  依照《阿毘達摩論》的觀點,只有地、火、風叁大能直接通過觸覺覺知,水大只能間接地從觀察其他色法黏在一起而得知8。

  

  《無我相經》說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的,是「不自在」(avasavattanaka),意即不是我們能控製、選擇的,五蘊不會依個人或自我的意願而生起;它們由于因緣和合而生起,由于因緣壞滅而壞滅。如果它們是「我」,我們可以選擇讓色成爲這樣,不要讓色成爲那樣。我們要生起這個受,不要那個受。但是它們是緣起法,是無常、無我的,我們對于它們沒有自在9。五比丘10聽聞《無我相經》時,思維觀照十一種五蘊爲無常、苦、無我,因而證得阿羅漢果。

  

  《雜阿含經》以譬喻說明如何觀五蘊11:

  

  色蘊,好像聚沫,空虛、無實體,隨時可能破碎。

  

  受蘊,好像水上泡,空虛、無實體,一生即滅。

  

  想蘊,好像陽焰,連續不斷地欺騙我們。就如渴鹿看到陽光水氣的折射以爲是水,趕快跑過去喝,結果是幹燥的泥土;兔子要去菜園吃白菜,看到稻草人以爲是人,它就不敢去吃。

  

  行蘊,就如芭蕉樹幹是空心、無實體,而芭蕉樹幹由許多層鞘組合,每一層有自己的特相、形狀;行蘊也是許多心所的組合,每一心所有自己的特相與作用。

  

  識蘊,如幻,好像變魔術一樣,連續不斷地在欺騙我們,讓我們看不清真實世界的情況。

  

  佛陀以五種譬喻分別說明五蘊,顯示五取蘊中每一取蘊都是空虛、無實體的、無自我的。既然衆生由五取蘊所構成,除五蘊外,別無他物,那麼衆生中那裏能有實質或恒常的自我存在呢?以上是五蘊的簡要說明,若想詳細了解,可看《清淨道論》「說蘊品」。  

  別無他物,那麼衆生中那裏能有實質或恒常的自我存在呢?以上是五蘊的簡要說明,若想詳細了解,可看《清淨道論》「說蘊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