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四課(二)應時時審視自己的發心
發心總分爲無記發心、惡念發心與善念發心叁種。善念發心又分爲下士道之發心、中士道之發心和上士道之發心叁種。因此我們要時時反觀自心,自己行持善法時的發心是站在哪一個立場之上。若發心爲無記之發心,即便自認爲所行持的善法有多麼殊勝,由于修法沒有具體的目標,所以對于即生成辦解脫沒有絲毫之功德。同樣,若發心爲下士道、中士道,也是成辦究竟解脫的違緣和障礙。
往昔阿底峽尊者初次進藏時,某天清晨,尊者的侍者洛欽仁青榮波在給阿底峽尊者送早餐時,看見尊者非常傷心並不停歎氣。洛欽仁青榮波不解其故,便問尊者爲何傷心?阿底峽尊者說,早上在光明境界中,他觀察到一位在印度修無上瑜伽部的弟子,見解已墮入小乘。洛欽仁青榮波百思不得其解:這位弟子依止的導師是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中數一數二的高僧大德——阿底峽尊者;所修的法是密宗最高的法——無上瑜伽部,爲何修出來的見解卻是小乘教法的見解呢?阿底峽尊者回答說:“雖然他修行的法非常高深,但無論發心還是見解,均已落入小乘。這已是不幸之中的萬幸,若再糟糕一點,即便形象上修的是無上瑜伽,最終得到的可能是叁惡趣。”因此阿底峽尊者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爲墮入叁惡趣之因。”
很多時候,我們會非常單純地以爲,只要手上有一本經書,不用再學習其他教理,只要遵照經書上的文字去做,就是真正的佛教。但要記住,所謂正法與非法只有一線之隔,而這一線正是依止具德導師的意義所在,因爲只有具德導師才能講解什麼是真正的善法與真正的佛教。
真正的佛教並不在于口中念誦的內容以及外在的形式儀軌。正如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言:“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而並非承許“念誦儀軌,是諸佛教”。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也曾經說過:“自心與法不相融契,僅具道貌之形相,則無實義可談。”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僅在表面上具有修法的形象,即便它看起來有多麼殊勝,對于解脫而言,也沒有絲毫之利益,因爲真正的佛法不在于外表形式之上,而在于內心之中。我們要時時觀待發心的原因也正在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