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有”就是幻化的有,因緣生法雖是如幻如化,但卻是相續生滅,相續不斷,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由“有”就破“斷見”,由“空”就破“常見”。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稱之爲“中道了義”,這就是佛家知萬法實相的般若智慧,爲中道實相智。
在佛學裏面有“叁中道”,即佛在不同時期,或以隱密相或以顯了相爲闡明諸法實相所立的不同言教:一是“緣起性空”的中道,二是“唯識無境”的中道,叁是“勝義離一切名言”的中道。這稱之爲叁種中道。
第一,《大般若經》裏講的就是“緣起性空”的中道。《中論》的第一品有個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凡是因緣生法,一方面是緣起的幻有;一方面是沒有恒常實在的“真空”。亦有亦空,一個是妙有,一個是真空;非有非空,既不是常有也不是斷滅的空。佛以隱密相宣說中道之義。
第二,唯識法相學裏講的中道,是根據諸法的“叁性”和“叁無性”闡發的。
“叁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就是幻有、因緣生法有。“遍計所執性”就是我、我所執,我執、法執是虛妄的,必須要遣除。“圓成實性”就是勝義有。這也是亦有亦空。
進一步又由叁性到叁無性。“叁無性”就是“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相無自性”是說遍計所執相是沒有的,我相、法相是根本沒有的。“生無自性”就是說一切因緣生法非自然生,非偶然生,由因緣生。“勝義無自性”就是說勝義境界是達到二空境界,我空,法空,沒有我相、法相,是無自體的,這叫做“勝義無自性”。
這就是唯識法相學所闡發的中道之義,是佛以顯了之相而宣說的。其實與般若中道是相合的,並不相反。《中觀》我聽過。我在漢藏教理院讀書的時候,聽過喜饒嘉措、安東活佛、法尊法師的課,也聽過印順法師講關于《中觀》的道理,同時我也研究法相唯識,讀過《瑜伽師地論》,我總覺得兩種是合得起來的。不能夠以空破有,以有破空,互相排斥,那個要不得。應是相合的。這是我自己修學空有二大體系的結論、心得。
第叁,是關于“勝義離言”的中道,就“勝義”境界來說,是寂滅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就是“空性”、“真如”、“實相”……。但是要顯“勝義”呢?就不能離言語,也就是不能離文字般若,要由文字般若來顯勝義境界。雖然“勝義”是不可思議、不可說,但由此道路,也可以通于勝義。所以要從“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最終到“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勝義境界。這就是“勝義離言”的中道。
2.以譬喻顯中道
《金剛經》(鸠摩羅什譯本)裏有六種譬喻,《大般若經》裏有十種譬喻,都是非常微妙的!《金剛經》在結尾偈裏有六種譬喻:“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這六種譬喻,就是說明一切有生滅變化的現象,不實、不住。
第一,如“夢”。我們晚上做夢,早晨醒了就曉得那個是虛的。人生不是這樣嗎?你活到七十歲,你想想過去六十九年,那不是一場夢嗎?到了臨死的時候,回憶這一生,不是夢嗎?中國的小說《紅樓夢》,曆史上還有人寫的筆記,像什麼黃粱夢、南柯夢等,結果都是一場夢。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唯識二十論》講,我們衆生在夢中,在夢裏面悲歡喜樂,鬧得烏煙瘴氣的,但是結果還是一場空。《唯識二十論》回答了外道的種種問難,如何才不是夢呀?必須到了佛菩薩真正知覺的境界,才能離開這個夢。
第二,如“幻”。就像魔術師一樣耍的把戲,又像海市蜃樓一樣,是幻現。我們的六塵境界也是幻現的。我們的生活也是在演戲,不過看演得大嘛演得小,看你演的什麼角色。
第叁,如“泡”。我們這個五蘊身是假軀殼,色殼子不堅固。生命無常,一會兒就散了,像水泡一樣,人的生命無常。“今日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日穿不穿”;“人命本無常,只在呼吸間”。今天你在,不見得你明天就在,這個時候在,不見得你下個時候就在。泡呀!山河大地也一樣。
第四,如“影”。你的行爲、你的見聞覺知,就像影子一樣的,不實在。影子是變幻的,我們的業力也是變幻的。今天你造這種業,感這種果,你能夠轉過心來,又造另外一種業,感另一種果。善業善果,惡業惡果,淨業淨果,染業染果,這都是變幻的,像影子一樣的。
第五,如“露”。就是早晨的露水,不管你錢再多,地位再高,官職再大,不過像朝露一樣,很快就散了。人生如朝露,富貴榮華如朝露。
第六,如“電”。形容這個時光如電光石火,轉瞬之間就是百年,何況很多人活不到一百歲。“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
這就是《金剛經》最後一首偈子,以六種譬喻來揭示有爲法的本質。其中道理在哪裏呢?因緣生法是變化的,是無常的、苦的、空的,不要執著。去掉我執、法執,不執著一切境界,就是空的精神。所以《金剛經》最後這首偈子,意趣是很高深的,闡明了真空妙有、緣起性空的中道。
另外在《大般若經》裏面,提到十個譬喻。第一如“幻”;第二如“陽焰”,就是夏日陽光照在遠處就像爐火上面的焰一樣的;第叁如“水中月”,就像水裏的月亮,不可捉摸,不實在;第四如“虛空”,虛空有名而不實,虛空你摸得到嗎?第五如“響”,在空谷裏面那個響聲,你還以爲是風吹動什麼,什麼響啦?但它是虛的;第六如“乾達婆城”,就是海市蜃樓;第七如“夢”;第八如“影”,影子可見而不可捉;第九如“鏡”,象鏡子裏的影像一樣,沒有實體。第十如“化”,就像耍魔術一樣的,另外呢,假若是有特異功能,也可以用障眼法來點變化。佛經裏講,欲界、色界、無色界天都有神通變化,比較高的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變化比較多,有神足,能夠飛騰,能以小變大、以大變小,以輕變重、以重變輕,根據《大智度論》裏講有八種變化。
這十種譬喻同《金剛經》裏的六喻是一樣的道理,一方面說明萬象如幻有,另一方面說明實體空,也就是說明般若中道之義。
(五)般若之果
我們修般若因、證菩提果,就是以菩薩之因行,莊嚴無上菩提,這就是般若之果。這個菩提,就是佛境界的菩提,不是小乘菩提。菩薩雖然修這種行,但不圓滿。到了佛的境界,才是圓證無上菩提。
圓證無上菩提,就有“叁身四智”和“五眼六通”。“叁身”即法身、報身、化身;“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大般若經》裏講,不要以普通的肉眼來認識佛。你不要看到印度出生的那個釋迦牟尼佛就以爲見到了佛的法身,釋迦牟尼佛成道是以“八相”示現,那是應化身。在《大智度論》有解釋,佛身不能以肉眼見。佛有“法身”,代表真如境界;有“報身”,代表智慧、福德圓滿的境, 界;有“化身”代表以方便般若,以大悲心,隨機教化衆生。“化身”有“應化身”和“變化身”,“八相成道”之身叫應化身(應身),至于佛的化身呢,那就是千百億化身。所以,佛的真身不能以肉眼來衡量,不能說釋迦牟尼佛就是代表佛的法身。釋迦牟尼佛只是應化身;法身,你是見不到的;報身,必須是地上菩薩才能見到;我們一般凡夫衆生見到的就是化身。
1.叁種菩提
菩提又分爲叁種: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就是法身所證,實智菩提就是報身所證,方便菩提就是化身所證。這是有甚深理趣的。真性菩提由實相般若而顯;實智菩提由觀照般若而顯;方便菩提由文字般若而顯,佛因大悲心,化各種身應機說法,文字般若也叫方便般若。這就是菩提的內容,這種菩提就是大菩提,佛的菩提。我們修般若之因,目的就是要證大菩提。
2.四種涅槃
有大菩提就必有大涅槃。在唯識學來講,斷煩惱障就證大涅槃,斷所知障就證大菩提。所以涅槃本體就是以清淨、解脫、自在爲體。涅槃分爲四種:
一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是衆生本來都具足的,自性清淨,大家都有,不過在凡夫境界,被無明障蔽了,就好像夜明珠埋在塵土裏頭,不能放光明。實際上每個人都有顆夜明珠,佛性平等,人人都有佛性。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指的這個佛性,人人本來具足。
二是有余依涅槃。就是指的小乘的前叁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他雖然已入了涅槃境界,到了第叁果,但還要一往一來到人世間。這種涅槃,還有余報可依,所以叫“有余依”。
叁是無余依涅槃。就是指小乘四果阿羅漢的涅槃,這一個無余依涅槃是叁乘所共有的,徹底脫離了生死輪回,不受後有,所以叫“無余依”。
四是無住涅槃。就是大涅槃,我先前講過,就是菩薩所修、佛所圓證的大涅槃,即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叫無住涅槃。這個境界大呀!所以佛的法身充滿虛空、遍滿法界。這種解脫自在,不可以語言思議。梁啓超有四句話形容涅槃境界:“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別,絕對自由無束縛。”我覺得寫得很好。學佛就要達到這個境界。
由般若因證無上菩提、大菩提,相應就證大涅槃、無住涅槃,這就是佛圓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同時圓證大涅槃的境界。我們爲什麼要修般若呀?最高的目的就是要達到這個境界,這就是般若之果。
(錄音整理:王正照)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