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一句話,無論是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爲法、無爲法,都不能執著。不執著就叫做“空”。

  “空”是奪情不奪法。“奪情”是什麼呢?是去除虛妄之情、分別之情。“法”呢?就是一切現象和事物的因果緣起是存在的,淨土是存在的,如來的境界是存在的,佛的五眼六通是存在的呀,並不能否定其存在。但是對于這些存在的,有爲的、無爲的現象,你不能有一點執著。執著就心胸狹隘,就有煩惱,那就不空。

  另外,《大般若經》裏有108句,108句就是108個法相。其中屬于雜染心的有53法,屬于清淨心的有55法,總共108法。修行者對于汙染法都要空,對修清淨善法而有所執著也要空。有所執著,就是有汙染,如天空有雲,就不能現太陽。

  (二)般若之相

  相就是有所體現。比如說我們的行動不浮躁,舉止不輕浮,四大調柔,內心很安靜,行住坐臥經常在定境中,得到輕安,這是什麼相呢?靜相。這個例子是很明顯的,有其體就必有其相,我內心清淨,我的表現就是很清淨的,即寂滅之相、無相之相,這是一方面:般若之相,是實相而無相,猶如虛空,很廣大。另一方面,虛空很廣大,能含融無邊色相,無邊色相又由虛空所顯、虛空可以包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般若之相,是無相而無不相。一方面是靜、是無,一方面是有、是幻有,宛然而有。一方面是真空之相,一方面是妙有之相。真空妙有之相就是般若之相。

  我剛才打了個譬喻,一個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很靜,靜中帶智慧。雖然他有舉止行動,卻是一種方便之動,與普通人的動不同,這就是有智慧的表現,有定力的體現,這就是般若之相。這個譬喻是很好的。實相而無相,猶如虛空,含藏無邊色相。這些無邊色相,也是由虛空所顯,而其性清淨。真如也是這樣,不即諸法,不離諸法(又在一切現象之中體現真如境界,體現空的境界,一切現象就是妙有,表現出空的內容,就是真空,所以不即諸法,不離諸法)。法與真如,皆無漏自性空,空無所有。這就是一種般若妙相,修行達到這個境界就很好了。

  我們佛陀,處于真如境界,體大、相大、用大。什麼叫“體大”呢?如來法身的體,充滿十方,無處不遍,叫體大。“相大”呢?如來相,妙好莊嚴,福德圓滿,叫“相大”。什麼叫“用大”呢?如來爲了慈悲衆生,現應化身、千百億化身,其唯一目的,就是爲了救度衆生,這就是真如的妙用,真如體現的妙用,就是“用大”,這一點,也就是說明般若之相。

  所以般若之相,一方面講,實相而無相,純粹的空境。另一方面講,無相而無不相,從靜到動,從空到有,從真空顯妙有,即爲無相而無不相。

  “無相”,在《大般若經》裏面,有些名詞來描述它,叫“不取、不住、不染、無著、無受、無言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叫做“無相”。“無不相”是什麼呢?就是幻化之相,妙有之相,體現在一切因緣生法,如來就體現在一切化身,現五眼六通,這都是無相無不相的表現。總之,這叫做般若之相,一種是實相而無相,一種是無相而無不相。

  (叁)般若之行

  “行”就是行動,亦即修持。如何求得般若?如何證得般若?如何由般若斷生死?如何由般若行菩薩道?這就包括在“行”裏面。

  “行”,又分爲幾個方面。第一,修十法行;第二,修解脫行;第叁,修菩薩方便行;第四,菩薩四真實行。

  1.修十法行

  學佛要分清兩種行,一種是隨信行,另一種是隨法行。

  隨信行是什麼樣呢?學佛要具備正信,堅定信仰,信仰叁寶的功德,信仰因果的真實道理,信仰修善積德必定有好果。務必要具備這個信仰。一個學佛的人,連這個信仰都沒有,就不叫學佛。有些人研究經典,如一些研究院、研究所都在研究經典、研究佛學,大學裏面也設有專科在研究,我們只能說他是研究佛學的學者,而不是學佛者。什麼原因呢?因爲他的腳還在山門外,還沒踏到山門內。尚未具備信仰,尚未皈依叁寶,你不能說他是學佛的,不能說他是叁寶弟子呀!

  “信”就是要信仰叁寶、皈依叁寶,深信因果,相信修善積福的功德。那麼修一個善,積一分功德,不會落于虛空。要注意到,你們到廟上來,哪怕你磕一個頭、插一炷香、供一杯水、供一束花,或者在廟上掃一下地,你的功德不會落虛空。要有這個堅定的信仰。“信”就要信這些。

  但是,除了“信”以外,還要“隨法行”。“法”是什麼?就是佛法,就是法寶。在行動上,要依佛說的教授、教誡而身體力行,能夠依佛法行持,就叫做“隨法行”。

  下面講十種法行。這十種法行,就是針對法寶我們如何學習、如何修持。“十法行”,在《大般若經》裏提到,就是般若的資糧。

  第一,書寫。書寫經典的功德是很大的。過去的大祖師、大居士都要寫經。明代藕益大師,爲了報母親的恩,每天滴血寫《華嚴經》。因爲這是如來的言教,法寶流通、正法住世,就是人天眼目,是指路明燈,所以功德很大。

  第二,供養。供養叁寶,不單供養佛和僧寶,而且要供養法寶,就是對于經典,你不能亵渎,要放在清淨的地方,而且要禮拜供養,尊重法寶。有些居士懂這個道理,見到經,就要禮拜。讀《大般若經》,就拜《大般若經》,讀《華嚴經》就拜《華嚴經》,而且要修供養。

  第叁,施他。什麼叫“施他”呢?就是以經書法寶流通,使別人也能夠讀,叫“施他”。過去文殊院不是在印書嗎?印了書就供給其它的寺院,或者用來結緣。這個功德很大的呀!

  第四,谛聽。有法師、善知識講經,你要認真去參加聽講。在家菩薩戒有一條,四十裏路以內有法師講經,你不去聽講,就犯戒。所以,一定要聽經、聽法,維持慧命,對自己大有好處。

  第五,披讀。什麼叫“披讀”呢?自己要經常閱讀經典。

  說到這裏,順便給你們講一講,現在出現了個什麼“本願法門”。“本願法門”是日本真宗傳出來的。佛教在日本已經是基本變質了,日本的出家人,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娶妻食肉的,可能你們有些曉得,有些還不曉得。娶妻子、生兒女、喝酒吃肉,日本和尚就是這樣的。穿西裝,而且日常生活都穿西裝,打領帶。日本真宗的創立者就是親鸾,他們稱呼爲親鸾大師。這個親鸾最初接受中國淨土宗的思想,提倡念佛,念佛生西方等等,後來變了,結了婚,娶了兩個夫人,生了兒女。所以淨土宗,由他來傳就變質了。

  淨土宗的經論過去是“叁經一論”,現在是“五經一論”。叁經就是:《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一論叫《往生論》。叁經是佛說的,論是印度天親菩薩(又叫世親菩薩)解釋叁經時寫的,後來加了兩部進去,清代學佛居士魏承貫加了一部,就是《普賢行願品》,因普賢菩薩發十大願,最終是回向往生西方,所謂“臨終願生安樂國”,所以就把《普賢行願品》加進去了。到了印光法師,又把《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加進去了,合起來就是淨土五經。我們研究淨土宗,當從“五經一論”下手。

  但是親鸾違反淨土宗的教義,曲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之中,他只是承認一願,就是第十八願,這第十八願只是講十念往生,哪怕最惡的人,十念都可以往生,他只是著重這一點,至于叁經一論的其它內容,他就不講了。其它還講了些什麼呢?念佛人要以叁心念佛,哪叁心:廣大心、深心、正直心。廣大心就是慈悲心,深心就是善法心,正直心就是佛心、清淨心。念佛人要以此叁心念佛,有這叁個心,就有功夫,就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沒有這叁個心,你光是嘴巴念佛,哪怕念得唇焦舌爛也起不了作用啊!

  念佛的人,要修叁福業,要修九品善。“叁福業”叫淨業,“九品善”合爲叁品:上品、中品、下品。你修人天善,你原在人間造惡,曉得念佛,能改過來,忏悔念佛,就可以得下品;你修人天善很高,結合修解脫行,就可以得中品,生中品蓮;你能修菩薩善,發菩提心,臨終,就可以生上品蓮。這是佛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裏面說得清清楚楚的。

  但是,日本親鸾不講這些。他把念經、拜忏、做佛事都認爲是雜修。雜修不如專修,把念一句佛號認作是專修,因此,經可以不念、戒可以不修、佛事可以不做,你們看,這歪曲到哪裏去了?重慶,在這半年以來,就發生過這種事情,有一個“和尚”叫聖蘇,他就學“本願法門”,他同臺灣“本願法門”挂了鈎,他是在九華山出的家。但實際上,九華山的仁德老法師已經把他開除了,但他還是繼續打起九華山的招牌,來欺騙別人。他到了四川樂至報國寺,把昌臻法師的幾個徒弟都迷惑了,就去相信那個“本願法門”,傳播“本願法門”。但是,這在昌臻法師那裏行不通,因爲昌臻法師有正見,那幾個徒弟就跟著聖蘇跑了。一跑跑到重慶,先是秘密宣傳,後來得到一個“居士”支持,就公開宣傳,引起重慶一部分居士同另一部分居士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一個堅持要念經念佛,堅持自力和他力這種淨土;一個就是“本願法門”,只是念佛,不念經、不上廟、不做佛事,就這麼分成了兩派,而且矛盾很深。在重慶搞了半年多,後來,因爲大部分佛教徒覺悟很高,向我反映,也向有關部門反映,聖蘇最近一次到重慶,公安部門就叫他寫檢查書,不准他再宣傳,他後來就走了。

  這裏講到十法行中的“披讀經典”,我就順便講了提倡只念佛不讀經的“本願法門”的危害性。希望引起大家注意。四川省和重慶市現在是分開的,在重慶決不允許他活動,在四川省範圍內也要注意這件事情。我給昌臻法師講,在開省佛協代表會時,要公開提出來。這個邪法誤人不淺哪!

  第六,受持。就是要受持經典。

  第七,開演。就是要開演經典,要宣傳,要弘法。

  第八,諷誦。就是要諷誦…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