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女,蒙一個羅漢的指示,給他母親祈福,于是他母親就離開了地獄,生在人中,卻因爲業障當了奴隸。地藏菩薩知道以後,就親自去見他的母親。見了母親以後,母親就告訴他地獄中的種種痛苦,使他感覺到地獄衆生很苦,于是地藏菩薩就發願不單是要報母恩,還要報衆生恩,不單是對個人的母親盡孝,而且要對無量衆生盡大孝。地藏菩薩願力是很大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個願力好大呀!報衆生恩,就是盡大孝。
目犍連尊者也是很有名的。他母親在世的時候不敬叁寶、不修供養、不修布施、悭貪吝啬,死後墮入餓鬼道。目犍連尊者成道以後,曉得母親在餓鬼道中,就以神通力托著一缽佳肴到餓鬼道去救母親。但是母親看到好飯卻吃不成,飯到嘴邊就化成猛火。這就說明,神通也不能解決業報。由這個原因,目犍連尊者就求教釋迦牟尼佛。佛就告訴他,在七月十五設盂蘭盆會,廣修供養,爲母親求福,使母親得到超度。每年一度的盂蘭盆法會就是這樣一個緣起。
佛教講孝道。釋迦牟尼佛、菩薩、聲聞都是行孝的典型,都做出了表率。而且佛在大乘經典中處處指示,我們要報“四恩”,即叁寶恩、父母恩、國家恩、衆生恩。我們爲什麼學佛呢?一句話,就是爲了要報“四恩”。這就是報恩精神,是很實際的問題。所以發菩提心要有悲心。念衆生恩,首先要念母親的恩,知母恩、念母恩、報母恩,這樣,你的悲心就很深切,就會出之于至情。人間的至情莫過于父母兒女。那麼,以這種至情對待大地的苦難衆生,這就是佛教大乘菩薩的救世精神。
菩提就好比樹根,樹根要雨露來滋潤才能發芽、開花、結果。菩提根的雨水是什麼呢?就是大悲雨水。《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有一段講得很明確,“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這一段經文就說明,菩提心的生起要靠大悲心。所以說“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這有連帶關系。
在“菩薩戒”裏面講,障悲心的是什麼呢?是嗔恨心!所以,你們受了菩薩戒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比丘戒以斷欲爲根本,菩薩戒以斷嗔爲根本。比丘戒在身語方面,有一種欲情體現就犯戒。而菩薩戒呢?還不體現在表面,只要你內心有嗔恨的念頭生起,就算犯戒。這點要求是很嚴的,因爲嗔恨心的生起,就是悲心的大障礙。所以必須要忍辱!忍辱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在“五門禅”裏面,嗔恨心重的就要修“慈悲觀”來對治。“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寒山大士有首詩雲: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所以,菩薩方便行,第一就是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生依靠大悲心,大悲心生就要靠念恩、報恩,特別直接的就是念母親恩、報母親恩。要知恩報恩!只要大悲心生起來,菩提心就鞏固了。你有菩提心的話,諸佛歡喜,龍天擁護,鬼神欽敬。這是菩提心的功德,大家要知道。
唐代時候,有個道宣律師在終南山的淨業寺修行。道宣律師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律宗的開山祖師,持戒很嚴,在終南山修行很清苦,過午不食,每天就在一個洞子裏面坐禅。因爲他的戒行精嚴,每天到了中午,感得天人給他送供。(終南山淨業寺有個天人洞,在半山腰上。去年我到終南山,曾到天人洞去坐了一下)有一次,窺基法師來拜會他,同他談道,談得很久,已經到天人送供的時候了,但無人送供來。等窺基法師告別離開他不久,天人就送供來了。
當時道宣律師就問天人:“爲什麼今天中午到時間你沒送供來呢?”
天人就告訴道宣律師:“窺基法師根基不凡,他修的是大乘行,發的是菩提心,心量很大,他的光明很顯耀,我們天人的光趕不上他,只有回避。”
道宣律師聽了以後很是感歎,于是就對發菩提心的菩薩大加贊揚。道宣律師寫得有本書,叫《天人感通錄》,記載有這件事情。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明菩提心了不起呀!
(3)四無量心
能夠發菩提心就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喜”就是能夠見功德隨喜、見善隨喜,“舍”呢,就是能夠布施,舍去自己的利益,乃至舍去對慈、悲、喜等一切善法的執著,而依止于無我慧、空慧。有菩提心、有大悲心就有“四無量心”。
什麼能夠降魔呢?佛在《大般若經》講,“四無量心”就可以降魔。不管你咒子念得再高明,你要降魔的話,沒有“四無量心”,不以悲心對待,你是降不倒魔的。盡管你的咒力大,而那個魔的力量可能比你還大,或者你一時把他調服,他反過來就不得了了。你們修密法的要注意這個問題,不要認爲咒力很高,就如何如何。咒力固然高,但中間有個精神、有個中心,就是不能忘掉“四無量心”,因爲我們是學佛的,不是外道。這一點在密教經論裏是講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大般若經》也是顯密圓融的。《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精髓,最後說的咒子,就顯示出般若的威力,是顯密圓融!
(4)六度四攝
要發菩提心,要有悲心,還要結合行動修“六度四攝”。“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六種功德都是以饒益衆生爲落腳點,所以叫“六度”。“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是以四種方法攝受衆生。這個“四攝”了不起,待人處事、管理寺廟,要有“四攝”精神啊!我在報上看到,現在日本經濟很發達,有許多公司就是受了佛教的影響,以“四攝”的原則來管理他的公司,所以促使了經濟發展。
“四攝”是進行團隊建設的指導方法,以四種方法攝持衆生。一是要有“舍”的精神,布施嘛!一切爲公,爲衆人利益,施財、施法、施無畏;二是語言要和藹,要有和合精神,說愛語、說軟語;叁是一切措施、一切行爲,要利益別人,盡義務而不強調權利和享受;四是與大衆同甘共苦,共同生活,共同做事。
你們看,這個四攝法多了不起!所以我說,要管好寺廟、管好團體,必須要有四攝法,這樣才會讓別人得到好的感受,得到一種法樂。
4.修菩薩四真實行
菩薩的四種真實行,出自于龍樹菩薩的《菩提資糧論》,此書也是根據《大般若經》的精神進行論述的。龍樹菩薩著了《大智度論》之後,繼續寫了《菩提資糧論》,說如何具備菩提資糧,這中間就提出了“四種真實”,相當重要,不管是從思想見地,還是從行動方面,對我們修菩薩行都相當重要。
什麼是菩薩的“四種真實”呢?一是知性空而求業報;二是知無我而生慈悲;叁是樂涅槃而行生死;四是廣布施而不求報。
(1)知性空而求業報
這就是說,你要修“空觀”,了解“空”的道理。雖說是深入空觀,但是這種“空”不是“空洞”的空,更不是“斷滅”的空。一方面講“空”,一方面要相信緣起,就是“有”。相信緣起的存在,業報就存在。所以,絕對不能否定因果,爲善受福,作惡遭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因果原則,任何人不能違背,這是個鐵的定律。禅宗有這麼一個公案。過去有個禅師講法,有人問他,你講禅的人落不落因果呀?他就說我不落因果。那就把因果否定了。結果這位禅師五百世墮入野狐身。後來,唐代百丈禅師講法,會中一位老人又這樣問,百丈指點他要“不昧因果”,他聞後解悟才脫了野狐身(老人系野狐變化)。所以講性空的同時,絕不否定因果。
(2)知“無我”而生慈悲
“無我”,即“人無我”、“法無我”。“無我”是大智慧,曉得“無我”,就曉得衆生平等的道理。衆生與佛同體,衆生與我平等,衆生在苦難中,我有責任救度。所以說“知無我而生慈悲”。
(3)樂涅槃而行生死
我們雖然想求解脫,解脫生死,但是爲了證大涅槃,還要在生死流中廣度有緣的衆生。什麼叫“大涅槃”呢?就是“無住涅槃”。四種涅槃中,無余依涅槃是叁乘共證,只有“無住涅槃”才是佛菩薩的涅槃,是大涅槃。什麼是“無住涅槃”呢?這是根據大智慧來的,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叫做“無住涅槃”,是菩薩的大涅槃。所以說“樂涅槃而行生死”。菩薩安樂的是大涅槃,無住涅槃,因此,要完成菩薩道、證得菩提果,就要在生死之中救度衆生。有很多祖師,臨終之前發菩薩願,希望乘願再來。我們追悼他們的時候,也祈願這些大德乘願再來,不安住于極樂世界,不安住于解脫境界,而來救度衆生,這就是“無住涅槃”的境界。
(4)廣布施而不求報
行布施的當下應做到“叁輪體空”,以般若攝持。你做了好事,行了布施,不要老在憶念我是施者,你是受者,那是所施的什麼什麼,還有什麼什麼果報。不執著這些,就是“叁輪體空”;真正安住在“無相布施”的境界上,就是達到了“叁輪體空”。假如有所求的話,那個境界就窄了,功德就有限量,佛在《金剛經》說得很清楚。
以上這“四種真實”內容很好,精神很高。這是龍樹菩薩在《菩提資糧》裏記載的,而《菩提資糧》又是根據《大般若經》來的。
(四)般若中道
1.略釋叁種中道
什麼叫“中道”?“中道”就不是邊見,不是一邊之見,是駁斥邪見,駁斥邊見的。
世俗人和外道行者,不是執著“常”,就是執著“斷”。“常見”是認爲世界永遠都存在,一切法永遠都存在,有一個客觀常恒不變的實體,或執著有一個不變的主宰、萬能的神等等。“斷見”就是認爲一切法,包括生命和萬物,消亡毀滅了就永遠不存在了。二世(前世、後世)沒有了,叁世(過去、現在、未來)的因果就講不通了。
般若中道,一方面講“空”,一方面講“有”。“空”是指凡夫認爲的主觀、客觀等一切現象界,都是因緣生法,如幻如化,本體即…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