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曰誦,謂習讀既熟,不須對文自然成誦)、解說(聖教之義難解,若能分明解釋,訓授于人)、書寫(于諸佛經典,若能書寫廣傳,流通大法)等五種,稱爲五種法師。然後世則演成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說、誦、思修等十種法師。
這是關于法師品講的重要意旨。法師的功德很大,請大家多多啓請法師,成就法師,因爲法師就是佛教傳播的中心人物,希望大家努力支持、護持法師。
讀誦《法華經》的功德
第二點,說明能夠讀誦《法華經》,就可以六根清淨。“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清淨就不是指一般人的六根,其範圍廣大,觀察很深遠。就眼根來說具有慧眼,就意根來說可以對于諸法的自相、共相善于觀察,得妙觀察智。而普通人、衆生的六根是不淨的,接觸外境時就去攀緣追求,爲其所牽所累,發生汙染現象,六根就不清淨。
能夠讀誦《法華經》可以六根清淨:清淨眼,能夠遙視世界;清淨耳,能夠聽聞一切音聲;清淨鼻,能聞一切香;清淨舌,能吐微妙音,說法令衆生百聽不厭;清淨意,能夠通達諸法法義,隨所說法與諸法實相相應。讀誦《法華經》就有這些好處。宣說《法華經》作爲法師也是一樣的,能使六根清淨。
這裏最強調佛教的傳播,因爲佛法的流布就是救度衆生,就能夠救苦救難,傳播佛法的功德很大,哪怕只是一句一偈。諸位居士,你們努力學習,把你們所學到的佛法知識向你身邊的人傳播,這就可以得到六根清淨,這也是成佛的必備資糧。
《法華經》開顯叁谛圓融
第叁點,佛說《法華經》,彰明大乘知見,開顯叁谛圓融。真谛與俗谛是相結合的,真谛、俗谛結合就是中谛。真谛、俗谛、中谛合稱爲“叁谛”,即叁種真實的道理。這話怎樣講呢?“真谛”即是“勝義谛”,屬于出世間法、無漏法;“俗谛”屬于世間法、有漏法。
能夠證得真谛就要透視俗谛,從一切因緣生法中了解諸法性空,達到勝義的境界。所以談真谛並不是廢除俗谛;說出世間法並不是說不要世間法。
禅宗六祖慧能大師講過: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猶如尋兔角。
禅宗論道就在平常生活中,能透徹觀察、不迷戀、不執著,視諸法如幻如化,當體即空,就可以悟得真谛。所以真谛不離俗谛,這個思想在《法師功德品》中佛有幾句很重要的原話:“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等,皆順正法。”
這幾句話大家仔細聽啊!世俗間的聖賢教人做好人的這些書,象我們中國儒家的“四書五經”乃至道家的《道德經》,西方古代哲人譬如羅馬帝國以前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著作,這些都是世俗間的經書,對于做人、立身處世有很多好處。
“治世語言”就是指能夠治理世間的語言,這包括得很寬,政治、經濟、科學、哲學,凡有利于世間的統統都包括在“法門無量誓願學”的範疇裏面,都可以學,都可以看。現在佛學院開設的課程,70%是佛學,30%是世間學問,包括外語、文學、法律、曆史、政治、地理、經濟都在裏面。並不是什麼都不可以學,而是要博學多才,才能做好弘法利生的事業。
還有“資生事業”,什麼是資生事業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如工業、農業、商業,搞經濟建設呀等等,這些都叫“資生事業”。學佛的四衆弟子包括“工、農、商、學、兵”除了學法以外,你就安心于各自的事業、各自的職業,搞農業、工業、商業。這些你只要以佛家精神來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有利于國家人民,這個都是順于正法,也就是佛道。這說明佛教非常圓融廣大,有很強的包容性,一切資生事業,一切世間學問,都包含其中。
說到這裏,大家要注意!有的人說:“我學佛,我怎樣工作呀!我受了“叁皈五戒”,工作要受限製呀!”
哪裏是那麼一回事呀?學了佛,有一個指導思想。你在指導思想之下順于正道,以正法而活命。佛最初成道以後說“四谛”法,其中“道谛”,就講的有“八正道”。八正道裏面有“正命”。什麼叫“正命”呢?以正法而活命。你搞各種工作,你只要是不違反正道,不欺騙別人,不敲詐別人,以正法而活命,這是佛教所允許的。佛在《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中,說這一段也就與八正道裏意旨是一樣的。
法門廣大,二谛圓融。真正學佛,真正有智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真正體現佛的思想、佛的精神,而不是脫離世間去找什麼佛法。
以上是《法師功德品》結合《法師品》內容講的,就有這叁層意義。
六、常不輕菩薩品略解
《常不輕菩薩品》是《法華經》第二十品,就說在無量劫以前,有一個佛叫威音王如來,他在世的時候爲衆生應機說法,也說叁乘、也說佛乘。他的弟子很多。後來威音王入涅槃,離世以後接著就是像法時期。
什麼叫像法時期
什麼叫像法時期?正法時期有佛在世,有諸聖德在,可以作爲衆人的典範,可以依止佛陀學習。像法時期,是叁時(正法、像法、末法時期)的第二時。因爲它相似于正法時期的教法,故稱之爲像法。佛陀入滅後,依其教法的運行、發展狀況,可區分爲正法、像法、末法等叁時。像法即爲像法時的略稱。此時期僅有教說與修行者的盛行,但證果者比較少。那就是只有佛像、佛的舍利、佛經和出家的僧衆住世,這個叫作像法時期。
就在像法時期中,在僧團裏面、在四衆弟子之中,有一批增上慢的比丘。什麼叫增上慢?前面我就解釋了的,這種人貢高我慢,到什麼程度呢?“未知言知、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比如說這個佛法的教義,他根本不曉得,偏偏說他知道了。這個道理所在,究竟意義怎麼樣?有什麼體會?有什麼心得?他本來沒得到,他說他得到了,他說他曉得。“未證言證”,他沒有得到果位,菩薩位、佛位,他說他得到了,我已經證得這個階位了。證得這個階位已經很徹底了、究竟了、很圓滿了。“未知言知,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這一批人在當時占了上風,有大勢力,輕視其他的群衆。
常不輕菩薩修忍辱行
這中間出現了一個特殊的人,是修菩薩行的,就是常不輕菩薩。這個人修忍辱行,謙恭和藹,心胸廣大,站得高,看得遠。他平常對一切人不輕慢,見到這些比丘們、師父們乃至四衆,他見到就磕頭、禮拜。他有一句話:“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這是經上的原話。意思是你們都是在行菩薩道,都要成佛,我不敢輕慢。他一見到四衆都是這樣子。別人罵他打他,他還是這樣子的行持,堅持不懈。這種情況經過多年,他仍然保持這種態度。有些增上慢者覺得他神經,想打他,他就避得遠遠的,在遠遠的地方還是磕頭。口頭還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內心一點不生嗔恚。就是這個常不輕菩薩在臨命終時,感得威音王如來于虛空中給他講法,講的什麼法呢?《妙法蓮華經》開權顯實之法,共二十千萬億偈。他受到威音王如來加持,就證得六根清靜,“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爲人說是《法華經》”。他智慧提高了,善于說法,因機施教,應病與藥,就感化了很多人,包括一些增上慢者,原來輕視他的、罵他的、打他的,都被轉化過來了。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說的一段公案。他說,常不輕菩薩就是我的前身,至于增上慢者就是現在法華會中的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他們現在都在聽佛說法,並得到佛的授記。因爲這些人曾經輕慢常不輕菩薩,後來聽常不輕菩薩說法受了感化,轉變過來了。現在這一世他們就依止釋迦牟尼佛學法。
由以上這段公案,我們就曉得,學佛務必要消除“慢心”!在六個根本煩惱之中(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一般說叁個——貪、嗔、癡,實際是六個,其它的煩惱,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都是由根本煩惱而産生的),六種之一就是慢,驕慢。不要象那些增上慢者,未知言知、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這是一種欺詐行爲,欺人自欺,不能上進,這是前進的最大障礙——驕慢!
學佛人要虛心謙和,要保持六度之中的忍辱、精進,專心致志地修行,在任何情況之下不退轉,八風吹不動,要有這個精神。要走常不輕菩薩的道路,盡管受到衆人的輕視、辱罵,甚至要打,他能忍讓。爲什麼?因爲他站得高、看得遠,心胸廣大。他的目標是完成佛道,這就與世人不同,于是驕慢心就沒了。所以我們四衆弟子,不管在家、出家都要向常不輕菩薩學習(過去是常不輕菩薩,現在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皈依佛就要向佛學習,這樣才能上進,才能達到“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達到“佛道無上誓願成”。
虛心地面對一切衆生的高尚人格,就是常不輕菩薩的教化功德,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一個衆生,因爲他們最終在佛陀的開導下,都會成就佛道。
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略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法華經》中的第二十五品。這一品爲什麼自古以來單獨流行呢?有個曆史的公案。
觀音普門品流行的由來
在東晉末年,中國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國的時候,十六國中有個君王叫沮渠蒙遜,他也信佛。因爲當時佛教已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來了,正是翻譯佛經、附帶講學的時期。
有一次他害病很厲害,盡管宮中有禦醫、有藥,但是一點不見效,長期不能行動,很痛苦。這時候有個高僧叫昙無谶,就告訴他說:“你得的是業障病。《妙法蓮華經》已經譯到中國來了,其中有一品就是《普門品》,專門宣說觀音菩薩的功德、威力。你可以專持《普門品》,得加持消除過去的業,病就能好。”沮渠蒙遜就從《法華經》中把《普門品》抽出來專門讀誦。結果沒過多久的時間,他的病不藥而愈,有感應了。于是這以後沮渠蒙遜就下旨叫全國人民專讀《普門品》,一般民間又稱之爲《觀音經》,其實就是《普門品》。
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單行本流行的緣由,誦…
《法華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