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四課(二十)修法應樹立真實之發心

  聖者言教 第四課(二十)修法應樹立真實之發心

  【如《致弟子書》雲:“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沈沒大水中,棄而不顧他苦難,自脫羞愧何過此。”】

  若見衆生遭受各種苦難卻袖手旁觀,只顧自己一心尋求涅槃快樂,這是世上最可恥的行爲。因此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都應將上士道發心立爲根本,內心時時想到爲天下所有一切父母離苦得樂,這一點非常重要。

  無論是遵循哪一種密宗傳承修學方式,修行者都必須做到行爲符合小乘教法,思想符合大乘教法,見解契合密宗。因此,在平常的行爲中,即便惡業再微小,都要盡可能斷除;即便善法再微弱,也要精勤行持。無論行持什麼善法,內心都要時時憶念到,所行一切善法皆爲叁界六趣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當然,依據密乘見解,在護持本體之時,妄念越粗大更成爲解脫自性之功能。因爲在護持本體時,妙力起現一切之相均爲本體之莊嚴和遊舞,這是真正的密宗見解。我們的日常修行應盡力往這方面發展。

  【正如此理所說,應以方便調整一切錯謬之發心,生起淨信及利他之心,即爲十分重要。】

  何謂“以方便調整一切錯謬之發心”?就是一旦發現自己在修行之前的發心是無記之發心,要及時將其轉爲善念發心;若是惡念發心,則應斷除而努力生起善念發心。

  至于善念發心中的下士道發心、中士道發心和上士道發心的差異,相信大家都已經了解了,在此基礎上,應努力樹立上士道之發心。當然,上士道之發心還可分爲叁種心力。完全不顧自己,一心爲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是上士道發心之上等心力,爲牧童之發心。爲自己及衆生都能平等獲得佛的果位而行持善法,是上士道發心之中等心力,爲舟子之發心。想到僅憑自己現前的力量,雖眼見衆生遭受各種痛苦,卻因能力有限而無法救度一切衆生,就如同沒有雙臂的母親看見自己的兒女被河水沖走而無法施手援救般,內心焦急而痛苦,故發願自己先證悟佛果,具備度化衆生的功德和能力後再度化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是上士道發心之下等心力,爲國王之發心。

  往昔智悲光尊者曾經說過,做不到的發心是無利益之發心。現前我們必然還是凡夫,前面上等心力與中等心力的發心雖然很好,但是很難做到,因此國王之發心是現前最適合我們根機的發心。也就是說,爲了度化一切衆生,發心精進修法獲得解脫,當具備能力的時候,再去度化一切衆生。

  當我們知道發心的種種差別,以及如何樹立真正的發心時,就要努力調整自己的發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