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講記(惟賢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指一般凡夫的眼,有眼珠、眼球、視網膜等,看東西有限度,患青光眼或有翳病的眼睛根本看不見,近視眼看不見遠處的東西,遠視眼看不清近處的東西。一般凡夫的肉眼只看得到眼前的花花世界,看到有權有勢的人就羨慕,你說因果輪回,種善得樂、種惡得苦,他不相信,因他眼睛看不遠,只看到眼前,看不到過去和未來,不相信因果,不知培修功德,所以稱“肉眼”。

  能明因識果,明白修五戒十善,叫有“天眼”。

  “慧眼”能進一步了解因果的道理,知道苦海滔滔,回頭是岸,知道修厭離心、修解脫行,如聲聞、緣覺之眼就叫“慧眼”。

  “法眼”就能進一步洞徹“真空妙有”之理,能發大悲願,能修菩薩行,是菩薩具備的眼,稱“法眼”。

  “佛眼”圓證了一切智,具足了佛的“叁身四智”,就如佛的十種名號之一“正遍知”,這就叫“佛眼”。

  這裏的“照見”,具足一切種智,包括慧眼、法眼、佛眼,以慧眼觀“一切法自性本空”之理,以法眼觀“一切妙有”之理,以佛眼觀“真空妙有”之理。這就不是一般的眼睛所能看得到的了。

  五蘊包括一切物質精神界

  “五蘊皆空”,“五蘊”是世俗谛,代表一切法、一切現象,包括精神的、物質的。

  狹義講,“五蘊”就指我們的五蘊身,色、受、想、行、識。“蘊”者積聚義,人身就由這五種“元素”合成,如“色蘊”包括肉體五根、五髒六腑、四肢百骸;“受、想”就代表“心所”,其中“受”是對外境的感受,以領納爲性,“想”即心中之相,所謂的思想,以想象爲性;“行”是內心造作潛流不息,意志上的行動,所以“行”是以造作爲性;“識”是各種根、境相觸而産生的了別作用。

  任何人的生理、心理現象都離不開這幾種。《大乘百法明門論》裏講“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心法指八個“識”;心所有法指“受”、“想”和四十九個相應行法;色法有十一個;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個;無爲法有六個;合計百法。所以,色受想行識就代表了人的本身,指肉體和精神的結合。

  廣義講,“五蘊”包括一切物質界、精神界。如“色”,一般人解釋爲顔色、美色,也有解釋爲色空,大觀園的美景最後是一場空,色情空叫色空。其實這是片面的、狹隘的。佛教中的“色”以質礙爲義,凡是物理現象都有障礙。依法相唯識學的分析,“色”有多種,具體講有十一種,五根和六塵,其基本元素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地”以堅硬爲性,水以流動爲性,火以暖和爲性,風以飄動爲性,這是物質的性質。而後有所造色十一種: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其中,法處所攝色是意識之對境,包括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定自在所生色、遍計所起色等。

  極略色,指分析物質而至于極微,眼睛看不到的很微妙的東西,如現在科學上講的分子、原子、粒子之類的;極迥色,指分析影、光、明、暗至極微,如現在講的光波,如X光等;受所引色,受是領受,引是引取,由感受引起的,如受戒過程中得了戒體,受了惡人的引誘就種惡種,因此造善造惡是有體的,又名無表色;定自在所生色,指在定中自在變現出生之色體,由修禅定産生的神通;遍計所起色,指由第六意識之妄分別所變起之空華水月等無實事之諸色相,如我相等。

  色又可分爲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屬于內身,故名內色;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因屬于外境,故名外色;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顔色,如青黃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衆生色身的各種動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等。

  “照見五蘊皆空”,即說觀世音菩薩在因位修行到了不動地,修觀照般若的功夫達到甚深微妙之時,能照見五蘊皆空,證見一切法的真實相,即一切物質、精神之法,本體即空。

  “空”代表實相般若

  關于“空”的含義,有人誤會地說學佛人萬事皆空,出家人一切皆空,什麼都不要了,其實這是錯誤的,因他不知“空”的真實含義。要認識“空”的含義,首先要了解因緣生法的道理。佛法講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沒有主因和助緣一切現象都不能生起。從時間上講,一切法是有變化的,不是永遠存在的,換句話,就是沒有常恒不變的實體;從空間上講,一切法不是孤立的,是法法相望、法法平等的。佛教的宇宙觀就是如此,時間無始無終,空間無邊無際,但卻是相望的,有因果聯系的,這是佛教的法界觀。既然一切法是因緣生法,是變化的,故說“空”。

  一般凡夫不了解這個道理,從主觀、客觀上生起無明煩惱,産生虛妄分別,主觀上執著我、客觀上執著法,于是有自他、人我等種種差別、種種界限,因而起惑造業、輪轉生死,見不到此真理。

  所謂“空”者,即因緣生法,本體即空,從“空”中破除“我、法”二執,證得“我、法”二空,此智叫般若智,有此智才能見到真實相,即“空相”。“空相”又名真如法性、法身、佛性。空掉了妄執,見到了諸法真實相,才能恢複真實性,即真如法性。所以“空”就代表實相般若。

  觀世音菩薩以微妙智廣救衆生

  “度一切苦厄”,即方便般若,修四攝六度廣救衆生。觀世音菩薩具足此智後,修大悲心方便行,隨類現身爲衆生說法。故《普門品》雲:

  衆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衆生處在各種艱難困厄痛苦之中,有七難:水難、火難、鬼難、王難、羅刹難、枷鎖難、怨賊難;有叁毒:貪毒、嗔毒、癡毒。因有這些難和毒就會受苦,人生本來就是苦,加上這些災害,更是痛苦不堪。佛經講人生本具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所以人生是在苦難中,這一點老年人深有體會。

  “衆生受困厄,無量苦逼身”,衆生被很多痛苦殘害身心。“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觀世音菩薩能以微妙的智慧,度一切苦厄,只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才具有此功德。

  美國有個金玉堂居士,是中國蘇州人,很信觀世音菩薩,她年輕時就學佛,小時常隨祖母上寺裏。在未出國前,因是個大資本家,做了許多生意,到了一定時間要去結賬。有一天晚上,她夢見自己落在水裏了,從空中下來一位老婆婆把她提了起來。第二天,她就准備去結賬。剛要上火車時,覺得自己有什麼東西忘拿了,于是馬上回去找,回家耽誤了時間,沒有趕上火車。後來這火車出事了,她跑脫了。她寫有一篇文章敘述了很多觀世音菩薩感應事迹。她的丈夫叫應行久,也很信佛,在聯合國工作,建寺、印經書、赈災等凡是功德事業他倆都盡力而爲,在政治上維護和平,經濟上廣積功德。他們在美國買了六十畝耕地修大乘寺,還修了一個觀音閣。金玉堂居士專門供養觀世音菩薩,每天要用一個多小時從觀音閣外拜到閣內,有人認爲她是迷信,其實是因親自得了感應。

  在北京潭柘寺觀音閣內的石地板上面有雙腳印,據說是元世祖的女兒妙嚴公主留下的,因她出家後,在潭柘寺裏天天禮拜觀世音菩薩,一直到死。現在寺裏還建有她的塔。

  這是信仰觀世音菩薩得到感應的古今實例。

  二、明所觀境

  [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真空妙有之真理

  此句明真空妙有之中道義,于真空中顯妙有,于妙有中顯真空,色空不二。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破執。從凡夫到二乘,對諸法實相都沒有明確的認識。凡夫執著一切現象是常恒不變的實體;二乘人雖主張無我,但承認法有,對法的空性沒有徹底的認識。大乘人中,持“空見”論者,片面強調“空”,認爲“空”就是一切都沒有了,否定因緣生法,結果成了“斷滅空”。這裏是破除凡夫、小乘和一部分大乘論者的執著。

  “色”與“空”不是相對的,是二而一的。“色”是因緣生法變化之色,了解了“空”的道理才能了解“色”,故“色”同于“空”。“空”是從因緣生法中建立起來的,是從妙有中建立起來的,可說“空”與“色”是相等的。于妙有中見真空,于真空中見妙有,二者不相離。凡夫及小乘論者執著色體實有,故不能見“空”;一部分大乘論者認爲空是“斷滅空”,否認因緣生法(妙有)的存在。

  故不能執著“一切法實有”或“空無”。“實有”即“常見”、常恒之見,從而産生我見、法見;“空無”就生起“斷滅見”。真正的真空妙有要遠離常見、斷見這二種邊見。太虛大師有首詩雲:

  佛法欣聞坦蕩途,

  人人在握有靈珠。

  四邊莫觸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無。

  這首詩指,你聽到佛法就是走上了光明大道,因爲“人人在握有靈珠”,聽聞佛法就是要把靈珠發現出來,此靈珠指我們衆生的佛性、法性、真如性。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在于此。“四邊莫觸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無”,要發現靈珠就須修般若慧,不執著“有、無、常、斷”。如果落于“有、無、常、斷”,就是愚癡、無明,反之才是真般若、真智慧,這就是“中道”。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妙有真空就叫中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進一步解釋因緣生法的妙有之色爲真空,當體即空。顯現的現象既是色,又是妙有之真空,真空即是妙有。此句是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真理。一切因緣所生之色,因其變化而顯現出本體是空,空體所顯現出的現象就是現見的色。色空不分,並不是不同。此句破執著,因此不執著實有見和斷見就是中道。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在五蘊中,“受想行識”四蘊是心法(精神方面),也是與色法(物質方面)一樣: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在究竟的理體上“行、識”同理。既不執著物質,也不…

《心經講記(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