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著精神,去掉我法二執,斷除煩惱、所知二障,達到我法二空,才是真正見到了真如法性,才能發現我們的靈珠,恢複我們的佛性。衆生個個都有靈珠,只是不知道而已。我們學佛就是發現它,使它發光,這就要修無我慧,即觀察真空妙有的道理。
叁、解空相
[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空相是諸法實相
此句明空相即是諸法實相,其本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諸法”即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或有爲法和無爲法,或世俗谛和勝義谛。五蘊、十二處(六根及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是世間法;四谛(又叫四聖谛: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聖谛)、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有支、十二因生等,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是構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條件)、菩薩“四攝六度”乃至菩提涅槃都是出世間法。
“是諸法空相”,上述這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本性即空。這裏的諸法空相之“空”是“自性空”。佛法講的性空是體與相“二而一”,性是體性,相即現象。“空相”就是由空的自性顯的現象,即諸法實相。空相在其它地方又叫法性、空性、真如性、佛性、圓成實性。法性代表實相,空相就觀察緣起講的。即從因緣生法中認識一切法自性本空稱爲空性,一切法的真如性(本體)叫法性,佛所證的真如性,也是衆生本具的佛性稱真如。真如之“真”謂“真實”,“如”謂“如常、不變異”,所以無妄曰真,不變曰如。如來所證的妙覺明心是法身,佛的“叁身”之一。唯識法相學裏講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大圓”形容智慧廣大圓滿,象鏡子一樣能朗照森羅萬象,即佛圓滿的智慧。此是“二空”(性空、相空)所顯,去掉了遍計所執(人我執、法我執),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所證得的。圓成實性者就是圓滿成就的真實法性,必須具有無我智才能證得,故此空性是二空所顯之性,是去掉了妄情分別所見的諸法真性,要證此真性就必須要了解因緣生法,進一步破除我法二執,要經過實修實證。
學佛修行的菩薩要經過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直至究竟位,共有這“五位”。禅宗講“直指本心,見性成佛。”這“見性”二字不能理解成實證真性,並不是修禅之人馬上就成佛,只能經參禅打坐悟理而趣入成佛之路。菩薩在見道位(初地)見了實相後,從初地到十地,進一步修行,分分斷、分分證,斷掉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現行”和“種子”,由金剛道進入等覺,由妙覺入佛果,才能圓滿證得法性、圓成法身。
須菩提修空觀第一個見到佛
佛出世剛剛幾天,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此後由姨母摩诃波舍波提撫養。他非常思戀母親,出家成道後仍如此。佛成道後,知道母親在忉利天,便去忉利天爲母說法,其母聽法後得了解脫,佛就回到人間。很多弟子知道後都去迎接,其中有一個名叫蓮花色的比丘尼有神通,她很想第一個見到佛,于是她就化身爲國王,身後還有許多文臣武官跟隨著,很神氣的樣子。此時佛的弟子須菩提(解空第一、十大弟子之一),知道見佛要見佛的法身,要了解性空的道理就要修空觀,于是穩坐不動。
佛下來後,弟子以及國王大臣把他迎接到了,蓮花色比丘尼就恢複了原形來禮拜佛說:“佛啊,我今天很高興,第一個見到你。”
佛微笑了一下說:“蓮花色,第一個見到我的不是你,是須菩提,盡管須菩提不在,但他以修空觀見了如來的法身,而你只是以形象見佛,沒有見到真身佛。”
《金剛經》言:“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真正的如來是法身,即二空所顯的真如法,不是形象可以代表的,而佛當時是化身。
現在寺廟內所供養的佛菩薩像,有泥塑、木雕、繪畫等,不能代表如來的真身。“文革”時期紅衛兵毀佛像,有人認爲佛菩薩遭難了,于是很悲憫,其實真正的佛菩薩怎麼會遇難呢?紅衛兵毀的是自己的慧命。這是以形象來看佛,很有限、很不究竟。
天女散花的故事
《維摩诘經》中有個天女散花的故事。
維摩诘居士是個在家菩薩身,其智慧很大。有一次他示現疾病,佛就派弟子去看他,最先派羅漢僧的迦葉、阿難、優波離等去,但他們都不敢去,說:維摩诘居士的智慧很大,我們辯不過他,因我們曾經與他辯論輸過,故不想去看他。
後來,佛就派文殊菩薩去。維摩诘居士住的房子長寬才各一丈(方丈室的來曆),當時去的菩薩很多,有千位以上,這時他的房子變大,把所去的人都容納下了。文殊菩薩與維摩居士的問答說的都是大乘無相之法、大乘圓覺之法。在說到精要的地方,空中有一天女散花,此時天花亂墜,花落到菩薩身上就掉下來,落在聲聞身上就粘住不掉。
舍利弗問天女:“你散此花,爲什麼散在菩薩身上掉了,落在聲聞身上不掉?”
天女下來說:“因你在著花,花就不落。”因聲聞境界有法執,而菩薩沒有此虛妄分別執著。
舍利弗又問:“你爲什麼現天女身?”
天女答言:“男女相是你的執著。”天女就立刻現神通使舍利弗變成天女相,天女變成舍利弗相。
天女又問:“你是舍利弗還是天女?”
舍利弗想了一下即刻悟到無所謂天女相、舍利弗相、男相、女相。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請問佛:菩薩修行應如何住心?如何降伏其心?
如何住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一切境界都要無所住、無所貪戀、無所執著,就叫無所住。無所住,即是離一切相;生其心,即修一切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菩薩應如是住心。
如何降伏其心?“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結合實際行動修六度四攝,對所有卵、胎、濕、化等都要救度,使其證得無余涅槃。這就需要不著于相,要“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樣才能降伏其心,能如此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爲了能證得菩提涅槃,在修行過程中就要真正調心、降伏心,應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遠離一切相就可證得空性、空相、真如、佛性,可使妄心轉爲真心,這是《金剛經》、《心經》之精要。
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原來是打柴賣柴的,很有孝道。有一次途經旅館,聽有人念《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就有所開悟。此後就堅決要出家,回去把母親安排好後,就去依止禅宗五祖弘忍大師學佛。禅宗也是般若空宗的系統。
有爲法與無爲法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生滅、垢淨、增減是有爲法,形容一切有漏(世間)法,都是有生滅、垢淨、增減相的。有生就有滅,就體講有生滅,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空,事物有生住異滅。就相講有垢淨,以衆生境界來說,一方面修善法是清淨的,另一方面行惡是染汙的,垢淨相對。增減就數量而講,其勢力增長時曰增,減少時曰減,如一個資本家錢多時曰增,錢少時曰減,數量上有差異。生滅、垢淨、增減相都是世間有爲法,就體或相講都有變化。
有爲法是相對的,有美就有醜,有善就有惡,有苦就有樂。而空性、法性、真如、佛性,遠離一切相對,不能以世間有爲法來衡量,不能以語言文字來衡量。語言文字包括勝義谛,如四谛、十二處、十八界、四攝六度等都是佛所說,都是以語言文字建立,但不能執著,因它不能代表真相,不過像船一樣,過了河就無用了。因真如本身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無生滅之體;本來清淨,不能另外分出它的垢淨相;本無所增減。所以真如法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凡夫的佛性並不因是凡夫就減少了。故佛說衆生佛性平等,本來有佛性,只因無明蒙蔽了這顆夜明珠,雖不能顯現出來,但確實是存在的。只要我們勤修戒、定、慧叁學,就可去掉明珠上的灰塵,無明煩惱去掉了,夜明珠就顯現光輝了,佛性就自現了。
見空相即見如來
空相、空性又名“如來藏”。即說我們衆生本識中含有如來性,但衆生境界被無明障蔽,不能顯現,故稱“如來藏”,又叫“妙明真心”,此真心代表如來的法身,其本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空相如何顯示?《思益梵天所問經》言:
諸法從緣生,自無有定性,
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性。
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則爲見導師。
導師指如來,能了解空相,就等于見了如來。前面講須菩提迎接佛,坐到洞裏修空觀見了如來的法身,就是根據因緣生法明了空相。故我們學佛人要了解因緣生法,就要相信因果,破除我法二執,遣除虛妄分別,消除無明煩惱,掃除一切塵垢,使我們人人本具的這顆靈珠發光。我們學佛人就是要恢複靈珠見空相,《涅槃經》言:“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見空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故智慧很重要。
衆生的心力很大,能豎窮叁際,橫遍十方,量周沙界,可發揮廣大的神通。只是由于我見很深、自私心重,被無明所障蔽,不能發揮妙用,一切行爲都在造業,像製造出有巨大威力的原子彈,殺傷力很大,嚴重到能毀滅整個地球。還有少數壞分子搗亂社會秩序,更有甚者,像希特勒、東條英機、墨索裏尼等納粹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生靈塗炭,這些都是因爲心力用得不正,一切爲“我”而服務,我的民族、我的國家、我所愛、我所貪,全是“我執”、“我見”在作怪,因而社會秩序就混亂,環境遭到破壞,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依佛教唯識學講,唯有轉八識成四智,徹底消滅染汙意識,消滅末那識的我見,心胸廣大,心力才能發揮妙用,這個世間就能真正成爲一個…
《心經講記(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