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清淨、平等、莊嚴的人間淨土。
四、明破執
[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心經》之精要“空、不、無”叁字
此段是破執著。我們對內的虛妄執著不破,則正理不顯;無明不除,則智慧不彰。就如天上有烏雲,若不經大風猛吹猛刮,烏雲就不散,明淨天空就不顯,太陽光也射不出來。這是譬喻修行要用的功夫。
《心經》之精要集中于“空、不、無”叁字。文中“空”字有七個、“不”字有八個、“無”字有十七個。“空”就是從因緣生法上證得緣起性空達到實相般若。“不”即顯空相、真心的道理。什麼是空相?什麼是實相?什麼是如來性?這是不能以普通凡情來計度的。“無”就是無所得,不要有所執著,“以無所得故”是總的原因,即要有無所得的精神。此“無”,不是說一切皆空,什麼都沒有了,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因果現象是有的,不能否定,不能說世出世間法都沒有了。“無”指奪情不奪法,即把虛妄之情遣除幹淨,但世出世間的因果法則,一切叁界五趣、四生九有、六凡四聖是有的,情是虛妄之情,就是要破此情。不管執著世出世間法,還是執著世俗、勝義二谛,都要破!
“空”的種類很多,諸家所作空之分類有:二空、叁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諸分類中,而以《大般若經》中講的十八空爲著,即: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總之,講“空”是空除一切執著,空除對世間法、出世間法的執著,空除對世俗谛、勝義谛的執著,若有一點執著就達不到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如虛空一樣,一塵不染,無挂無礙,若有塵垢,就不能顯出光輝。心如太虛、量周沙界是佛的境界,也就是“空”的意思。
應怎樣認識一切法如幻如化呢?《金剛經》言:
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一切法是夢幻泡影,無自性,不能執著,有執著就遣迷不盡,妄情不除,境界不高。《金剛經》言:如來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如來說布施,即非布施,是名布施;如來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這些“非”是破執、遣相、奪情的。爲何奪情?因衆生境界裏的我見很深,心胸很狹隘,必須破除。
梁武帝與達摩祖師的問答
梁武帝是曆史上有名的佛教徒。他當皇帝後大興寺廟,大建法會,大興布施,大修供養,九次舍身。按佛教因果律講,其功不可謂不大。但他的功德只局限于人天境界內。當年達摩祖師西來時最先來見他。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修了很多寺廟,齋了許多高僧,舉辦了好多法會,度了很多僧人,請問大師,我有什麼功德?”
達摩祖師答言:“你這不過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有什麼功德?”這給了他一記當頭棒喝。
梁武帝又問:“什麼是聖谛第一義?”
達摩祖師回答道:“廓然無聖!”即說什麼都是空洞洞的,有什麼聖不聖呢。
梁武帝又問:“那你又是哪一個?”
師答言:“我認不得。”
達摩祖師見與梁武帝話不投機,一葦渡江就到嵩山少林寺來面壁。
實際上達摩祖師說話處處是在破除梁武帝的執著,使他心胸廣大,但梁武帝沒有這個境界,領悟不到。盡管他是個佛教徒,但沒有大乘心胸。這是曆史上有名的公案。
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祖師面壁十年期間,慧可前去拜見他。慧可站在達摩祖師面壁的洞前很久,但達摩祖師在定中沒有理他。很長時間過去了,冬天下起了大雪,慧可滿身是雪花,爲了表示求法的決心,他就割掉一只胳膊,血在雪裏到處流。
達摩祖師出定後,看他這麼誠心,就問:“你要求什麼?”
慧可說:“我的心不安,乞師給我安心。”
達摩祖師道:“你說你的心不安,你把你的心拿來我看一下。”
慧可想了半天,東找心、西找心,然後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祖師說:“現在我已給你把心安了。”慧可言下大悟。
以後,達摩祖師把衣缽傳與他。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禅宗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我們平常東想西想的心是分別心、虛妄心,不是我們的真實心。我們本真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豎窮叁際、橫遍十方,若有一點執著,就找不到此心,唯有以“無我慧”才能掃除一切執著。若從生理上來分析,那是肉團心,還有人認爲腦神經是心,其實那都不是佛教講的心,而是色法的範疇。佛法講一切世間法都如幻如化,是變化的,不能執著,包括大小乘教法也不能執著,有執著,心胸就狹小,相就不能遣除,心量不大所得的功德就有限,也達不到佛果。“破”就是破這些虛妄認識。
一切法都是假法
唯識法相教法講“叁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在依他起(因緣生法)上遣除遍計所執(人我執、法我執),證得人我空、法我空而契入圓成實性(真如法性)。這是唯識法相教法的宗旨。此中道了義與般若空宗步調完全一致。
《唯識叁十頌》認爲一切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假法”。“假”分爲“有體施設假”和“無體隨情假”兩種。“有體施設假”就是因果法則,乃依他起性上假施設之我法,世出世間是有體的,若要了解它,只能根據語言文字來代表,這語言文字是假名安立,所以稱“有體施設假”。“無體隨情假”,指在依他起上衆生周遍計度的一切心、物是根本就沒有的,是隨妄情認爲才有的,主觀的我執和客觀的法執都是由妄情産生的。
山河大地、宇宙萬物、世出世間一切知識學問都是有體施設假。世間我法如士農工商、各種民族、國王大臣及科學、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等世間學問,出世間我法如阿羅漢、聲聞、獨覺、菩薩等都是名稱的安立。世間法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出世間的法如四谛、十二因緣、四攝六度等,一切都不離語言音聲,是假安立,不能執著,要遣相去執,才能見到真實相。所以“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其中包括就世俗谛和勝義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代表世俗谛,四谛、十二因緣、般若、涅槃、菩提代表勝義谛。
無所得可見真空
“以無所得故。”指學佛人修般若就要掃除一切執著,不能執著世俗谛,也不能執著勝義谛,在修行過程中,不要有所執著,要有徹底空的精神,以無所得的精神才能真正見到空,才能生起智慧。故佛法言:“實際理地,不立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實際理地,不立一塵”,指在真如境界一塵都不能沾染它、執著它。一塵即一微塵,真如境界、法性境界、空性境界都叫實際理地。
“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指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不能舍棄一法。不管是人天善法、聲聞清淨解脫法,還是菩薩大士行,一點都不能棄舍。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恒不退轉,其精神就偉大了。
本段分別遣凡夫、二乘及一部分大乘對世間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出世間法(四谛、十二因緣、菩薩、菩提涅槃)的執著。
遣除凡夫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執著
首先遣除凡夫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執著。
“五蘊”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代表物質,是肉體;“受想行識”代表精神,由物質和精神組成五蘊。“蘊”者“積聚”義,即身體是由色受想行識五個元素組成。衆生執著五蘊身爲“我”,其實離開這五個元素有什麼“我”?佛說五蘊意趣,就是指出人身由五蘊和合而成,無我可得,既無“即蘊”之我、也無“離蘊”之我。要破除我執、衆生的妄情執著。有執我就有追求、貪求,故佛宣說五蘊、分析五蘊,是爲破我執、破除即蘊我和離蘊我。
“十二處”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緣境後在意識中産生印象,就叫法塵。佛說十二處也是破“我”的。我們的見聞嗅嘗觸知都是由于根塵相觸,六根與六塵相觸,無此緣就不能見聞嗅嘗觸知。並不是我在見、我在聞、我在嘗、我在觸、我在知,並沒有一個我,這也是在破除我執。
“十八界”就是十二處加上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世間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蘊、處、界”叁科,“蘊”以精神爲主,“處”以物質爲主,“界”以六識爲主。我們能認識客觀世界完全是心的作用。這裏強調心體的作用離不開六識。
佛經主要講“識”,《心經》講轉虛妄心爲真實心,這是心體的作用。“十八界”主講六識的作用,密意說“一切唯心造”,其中無人我、無法我。心並不是萬能的主宰,它能認識一切、辨別一切,還是靠緣生法而建立。沒有一個萬能的創造一切的上帝,萬法是靠因緣變現而建立,其中也找不到一個我體、法體。所以“蘊、處、界”在佛經裏主要是分析世間的法相。小乘講七十五法,大乘講百法。
“蘊”是積聚義。人身是由五種元素集合而成;“處”是生長義,由六根緣六塵可生起六識,在唯識法相中,六根緣六塵起六識,離不開種子而生,故爲“處”;“界”呢,就是種類之義,精神、物質的種類分成十八種,各自性能、作用都不同,故稱爲“界”。
這裏首先破除對世間法的執著。
“是故空中無色”,了解空的道理,知道外境如幻如化,就不執著;“無受想行識”,不執著精神界有個我。這就是空除五蘊。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不執著十二…
《心經講記(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