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講記(惟賢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處,因它們都沒有實體,是變化的。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指不能執著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有變化的,無一實體。

  如此講“蘊、處、界”來破除衆生的我執、法執。主客觀的“我、法”都是妄情,這種執著很普遍。所有的人誰不會貪戀我、誰不追求六塵境界呢?講某個社團,他就有個社團的我,講民族,他思想裏就有個民族的我,講國家就個國家的我。由我執造出若幹的界限,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認爲他們日耳曼民族最優秀,應由他來統一世界,于是發動世界大戰,這就是由于我執造成的。凡夫境界我執甚深,有種種的我。而佛法講慈悲和平,是本著無我精神的。

  以上是空除世間法中一切精神的、物質的、自然的、社會的執著。有執著就有虛妄分別,有執著小則害己,大則害人、害國、害世界。所以要有“無”的精神。要奪情不奪法。

  破除獨覺對十二因緣的執著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破除獨覺的執著。小乘分獨覺(緣覺)、聲聞,即通常指的“二乘”。聲聞是聞佛音聲而證道,如跟隨佛的千二百五十人都是經常聽佛說法的,阿難、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都是聲聞乘。獨覺是指生長在佛前佛後,能在水邊林下或山洞寂靜處觀察世間一切法,看花開花落,由自然現象看到人生現象,看到生老病死的流轉而覺悟,他認識到,要遠離生死,就要修無漏因,這就是十二因緣的範圍,也是獨覺所觀察的。

  什麼叫十二因緣呢?十二因緣是衆生流轉世間的十二種原因或條件。無明緣行(就是“行”以“無明”爲條件,余緣類似)、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無明、行”是過去因,迷于出世解脫之理,有無明就起惑造業,表現于行動上叫行,包括善行、惡行、不動行。善行是修人天的因,惡行修叁惡道的因,不動行是欲界以上色界、無色界之世間禅定的因,這些都屬世間因,感世間的果報,這是衆生流轉生死的原因。“識”指投胎之識即第八根本識,也叫生命識,有此因才能投生,才有生命的識體。“名色”是指入母胎後最初和合的肉體,包括精神。“六入”即六根逐步具足,從嬰兒到兒童、壯年都要具足。“觸”指感觸,剛出母胎的小孩對外境也有感觸。“受”有苦受、樂受、舍受。感觸不好的境界稱苦受,感觸好的境界叫樂受,感觸不好不壞的境界名不苦不樂受即舍受。“愛”指對好的境界有貪愛心、追求心。“取”就進一步以實際行動體現,由于貪愛心,想去追求。“有”就造了業,潛伏了因,有了種子,就會有未來的果報。“生”和“老死”就是未來的果報。

  由過去的無明、行,就有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繼而由現在的愛、取、有,就召感未來的生、老死。這樣輪轉,無窮無盡。這是叁世兩重因果,說明現在的“果”是由過去的“因”感得,未來的“果”是由現在的“因”感得,所以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就是緣覺所悟的十二因緣的境界。

  十二因緣都是世間流轉,那如何消滅流轉之因呢?首先要消滅無明、根除無明,這叫“無明盡”。“無明盡”需明因識果,知道厭離生死而求解脫的道理。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強調由下士道至中士道,再由中士道至上士道,鼓勵我們學佛人首先要保持增上生,需修五戒十善;進一步修中士道的出離心;再發菩提心,具足真空之見,爲上士道。“無明盡”是中士道的解脫道。

  要消滅生死苦就要消滅無明,轉無明爲明慧,才能解脫生死。這樣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即從無明盡到老死盡都稱“還滅門”。從無明、行、識到生、老、死叫“流轉門”。這就是緣覺修的十二因緣。修了十二因緣後,不要執著,有了執著境界就不高了。進一步要修菩薩乘,由小歸大,就要有空的精神。“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加“無”字表示不要有所著。

  破除聲聞對四聖谛的執著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是對聲聞和菩薩講的。“苦、集、滅、道”是佛最初在鹿野苑講的“四聖谛”法。

  佛出家未經他父王同意,半夜越城而走。當時只有一個叫車匿的車夫跟隨他。出城後,自己削發以表決心。其父王舍不得,便派五大臣跟隨他,從苦行林到雪山,五大臣都跟隨著釋迦牟尼佛。後來佛離開雪山在尼蓮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的供養(爲了繼續修行,身體必須恢複。佛法講借假修真,飲食臥具衣服等還是離不開的)。五大臣認爲佛退失了道心,就離開佛去鹿野苑修行。佛成道後,最初就在鹿野苑爲五大臣說四谛法,這五大臣即是最初的僧團。

  “四聖谛”包括世間、出世間的因果真理,谛即真理。

  “苦”是世間的果報,代表世間的一切痛苦現象。“苦”有“叁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還有“一百零八苦”等等。“集”代表世間的因,包括惑業。“苦集”是世間的因果現象。“滅”代表涅槃境界,“滅”者,消滅了一切無明煩惱,到了清淨解脫的境界,這是出世解脫的果報。“道”是解脫的因、解脫的道路。

  如何得到解脫的果報,有種種修行的方法,簡單講有“戒、定、慧”叁學,廣一點講有“八正道”,再廣一點就有“叁十七菩提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稱爲“道”。“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叁十七菩提分”指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由修這些可得滅谛,證得涅槃。

  “四谛”是佛對小乘聲聞僧講的解脫行。佛初說法即叁轉四谛法。小乘以《阿含經》爲主,講四谛法的有印度世親菩薩的《俱舍論》二十卷,《大毗婆沙論》,其內容很豐富,是佛教的根本教。聲聞依止修行可證得羅漢果。但是小乘境界對“谛有”起執著,要破此執,故說“無苦集滅道”。

  破除菩薩對菩提涅槃的執著

  “無智亦無得”爲明菩薩道。“智”代表般若慧,修般若而不執著般若,要空掉它,對“勝義谛”的執著也要空。因菩薩境界還未到佛果,還不圓滿,有所執著,內心就不“空”,心胸也就不夠廣大。

  “如來德相”分爲“智德”和“斷德”兩種。“智德”由智慧證得菩提,“斷德”由斷煩惱證得涅槃。消除無明證得明慧,即由智慧證得菩提果,是“智德”;消除煩惱使內心清淨,得解脫證涅槃,叫“斷德”。智德和斷德是菩薩必須證的果報。但菩薩大士行,雖修般若而不能執著,遣相去執,才能達到心如太虛,量周沙界。

  “以無所得故”,是總的原因。學佛人對世間法“蘊處界”不能執著,要破除妄想分別;二乘人不能對“四谛”、“十二因緣”起執著;菩薩不能對般若(包括六度萬行、菩提果)起執著。因此結合我們的修行,修了布施就不要執我在修布施,某人的某東西是我給的,我應如何如何,這樣就達不到空的境界,達不到“叁輪體空”。修布施如此,修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都要如此。如果沒有“空”的精神,盡管修了六度,功德也是有限量的,說不上不可限量。當然“叁輪體空的精神”,並不是否定修行種因,不然因果現象就不成立。

  五、明般若果

  (一)涅槃果

  [經文]“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叁種悲心

  我們學佛不但要求自身覺悟,同時也要本著大悲心、大願力使衆生覺悟,所以要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以大悲心廣度衆生。凡能發大菩提心、救度衆生的都是菩薩。如文殊菩薩具足大智、普賢菩薩具足大行、地藏菩薩具足大願、觀世音菩薩具足大悲,各有其殊勝功德。有大悲、大願、大行、大智的就是菩薩,能大利衆生,對胎、卵、濕、化等所有一切衆生都能像對自己兒女一樣,以大悲心去救度。

  《華嚴經·入法界品》言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在普陀山參禮觀世音菩薩時,觀世音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修大悲心法門,以大悲心救度衆生。這是觀世音菩薩的殊勝功德,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殊勝法門之一。

  觀世音菩薩具足大悲心,有衆生悲、法緣悲、無緣悲。“衆生悲”就是視衆生如父母,衆生無始以來都是我們的六親眷屬,我們覺得苦惱須解脫,衆生也如此,因此要救度他們。“法緣悲”,即視衆生平等,消除一切差別之相,如自他、人我、富貴貧賤之相等。“無緣悲”,修了菩薩行的事業,不執著有能施之人、所施的對象及布施之果,達到“叁輪體空”就叫“無緣悲”。大悲與大智相合,即“悲智雙運”。觀世音菩薩就具足此種功德。我們現在應恭敬供養、禮拜、稱念觀世音菩薩,以菩薩之心爲心,以菩薩之行爲行。

  學佛人修悲心,首先對生物要做到戒殺,進而放生,愛護衆生的生命就不要因好吃專門殺生。學佛人縱不能吃素,也要做到戒殺放生,以此來鞏固我們學佛的根本——悲心。其次要敬老憐貧,對自己的父母、師長要恭敬,進而擴展到對一切老年人都恭敬,對一切貧苦人要憐憫、幫助他,這也是鞏固我們的大悲心。再次,要隨喜功德,就是看到別人做好事、塑佛像、講經說法等都應見善隨喜,修隨喜功德,不嫉妒人、不障礙人也是修大悲心。還有就是隨順衆生,普賢十大願裏說,“九者恒順衆生”,即以一切力量修布施,滿足衆生的願望,衆生有疾苦、困難、危險等,能想辦法去解救,這就是實際的行動。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言:“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大悲心是根本,發了菩提心必須以大悲水…

《心經講記(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