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講記(惟賢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來滋潤、輔助它,這樣才能最終圓成正等正覺。因此我們要修大悲心,鞏固大悲心,能這樣做就是因位菩薩。

  五種恐怖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此明修涅槃果。菩薩具足大悲大智,依于廣大的智慧,內心無挂礙,消滅了煩惱就證涅槃果。衆生有業障、煩惱障、異熟障,故處處有挂礙,身心不自在。菩薩由于有真空慧,經過修行能逐步消除叁障,離障礙而消滅挂礙。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無挂礙就無恐怖,有恐怖就有多種痛苦逼惱身心,得不到安甯,衆生無時無刻不在恐怖之中。

  《雜阿含經》中說恐怖有五種:不活恐怖、惡名恐怖、衆中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一是“不活恐怖”,怕自己無穿、無吃、衣食不足、生活困難、難以養活自己而産生恐怖;二是“惡名恐怖”,怕人毀謗、傷名譽,怕自己的名聲不好;叁是“衆中恐怖”,在群衆中生活引起的恐怖,因自己才學差、德行差,怕言行有失;四是“死恐怖”,到死時,生死關頭生起恐怖;五是“惡趣恐怖”,知道叁世因果的人,怕死後墮惡道,墮了惡道的衆生是很恐怖的,地獄有八寒八熱、刀山劍樹之苦,有恐怖就有痛苦,由于痛苦逼惱身心,不得安甯就有挂礙。

  執著“常樂我淨”爲四顛倒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挂礙就無恐怖,也就遠離顛倒夢想。所謂“顛倒”就是執著“常、樂、我、淨”,無常計常、不樂計樂、非我計我、不淨計淨,這是大顛倒,稱爲“四顛倒”。“夢想”是虛妄之想,對一切萬法非真計真、非有計有。不起顛倒就可去掉一切執著和妄想分別。菩薩證真後,可遠離這些顛倒夢想,達到“究竟涅槃”,即達到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身心都證得解脫、不生不死的境界,無挂無礙自在逍遙的境界。菩薩的涅槃是無住涅槃、實相涅槃,即大涅槃,雖處生死而不爲生死所擾。

  以上說明菩薩是由修般若波羅蜜多所得的涅槃果報。所以學佛人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具足菩薩之慧。若只求死後趨善道、求無災無病、求轉來世好、求兒孫多福等,這些追求心胸狹小,真正學佛是求解脫,學菩薩自利利他。

  (二)菩提果

  [經文]“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明由修般若慧證的菩提佛果。佛、菩薩離不開般若慧,必須修般若慧才能證得佛果。

  “叁世諸佛”的“叁世”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佛法分爲叁大劫,即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叁大劫中各有千佛出世。我們現在正值賢劫,有釋迦牟尼佛出世,將來還有彌勒佛出世。石刻造像裏經常塑有叁世佛,以迦葉佛、釋迦佛、彌勒佛分別代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這裏的“叁世諸佛”是指十方世界一切佛。

  這一切佛都依于般若波羅蜜多而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在因位中廣行四攝六度修智慧,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印度語,漢譯爲“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指“無上”;“叁藐”是“正等”,其智無邪曰正,無偏曰等;“叁菩提”是正覺,謂如來之實智,簡別不是凡夫外道之邪覺。“叁藐叁菩提”就是“正等正覺”,徹底覺悟之義,簡稱“菩提”,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之覺智,以佛之菩提爲無上究竟、無上菩提。

  叁身四智

  依唯識講,佛具有“叁身四智”。

  叁身。“法身”代表真如法性,是佛最高智慧證得的妙覺明心;“報身”代表佛的最高福德智慧,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修了很多福德、智慧資糧所達之境界,即福德圓滿的境界;“化身”是佛成道後爲救度衆生所現,是本著悲、願、行救度衆生所現之身。化身又有“應化身”和“變化身”兩種。應化身是釋迦佛“八相成道”,從誕生至入涅槃所現之身,變化身是隨衆生根機隨類示現之身。

  四智。“成所作智”,是轉眼耳鼻舌身五識所得之智,可依此爲廣大衆生行度化之事。“妙觀察智”是轉第六識所得之智,第六意識在衆生境界不能微細觀察,所見的道理也不正確,轉爲妙觀察智後,能微妙地觀察諸法自相、共相以及因果現象。“平等性智”,是由第七末那識轉得的智,末那識在凡夫境界處處執著“我”,轉識成智後能平等待衆生,消除我法二執。“大圓鏡智”,是由第八阿賴耶識轉得的智,此識在凡夫境界含藏的種子是染汙的,被染汙所障蔽就像鏡子被塵垢遮著一樣,不能明照一切。到了轉成大圓鏡智後,就消除了汙垢,純留清淨種子,如太虛能朗照一切,如鏡子去了塵垢,把一切照得清清楚楚,這就證得菩提了。

  我們學佛,就是要恢複叁身四智,若能這樣,學佛的功德就算圓滿了,這就是最高的佛果。

  六、明般若之功德

  [經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密咒的含義

  這裏以咒名經,說明般若的功德。佛教分顯密二教。顯教把道理說得清清楚楚,密教講行持可具足無上的威力和功德。所謂修密,設壇作法、手結印、口誦咒、意觀想,這中間有很大的威力和功德。顯密二教互不相離,即“顯密圓融”。持咒要知其意義,還要體會其精神。

  “咒”印度語爲“陀羅尼”,漢譯“總持”,總攝教理善法和功德,具足此威力。咒多爲密教修的,是佛的心印。佛成道後,有些道理不能以語言顯示,就以咒之音聲代表這最高的道理,此功德和威力能使修般若的人具備無我的空慧。要做到無我,就要按照佛所說的法門修行。

  這是個很有威力的咒子。玄奘大師去印度求學就是用《心經》和觀世音菩薩聖號兩大法寶,就表明了該經咒的威力和功德。

  念心經等于念咒

  佛最後說,你們要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大神咒者具有無限的威力,能成菩薩,能毀滅一切業障、妖魔鬼怪。

  “是大明咒”,是從智慧方面講的,超過了聲聞、獨覺,證得了人我、法我二空,斷除了煩惱、所知二障。六祖大師言:“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萬年愚。”《心經》注重講般若慧,念此經就像大明咒一樣,可消除愚癡,增長智慧,由智慧證得菩提。

  “是無上咒”,無上者菩薩之境界,超過了聲聞、獨覺,證得了我法二空,消除了人法二我的境界,斷除了煩惱所知二障,故稱無上。

  “是無等等咒”,這是形容佛,由般若證得佛果。佛是不能以“等”來類比的,在世出世法中,是沒有能與之相比的,故稱“無等”,而在佛位平等平等,故又稱“等”,合起來“無等等”。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能夠解除一切憂悲苦惱,經文第一句“度一切苦厄”,即說不但自己能出離痛苦,而且還要解救衆生的痛苦,讓衆生離苦得樂,這就是般若的功德力。

  你們能念此《心經》就等于念了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這是真實不虛的。佛說法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佛教的五戒中有一條就是不诳語。佛說法是真實不虛,所以世間好語佛說盡,這是佛自證的境界,是真實不虛的。

  七、以咒作結,贊頌般若之功德

  [經文]“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這是以咒作結語,贊歎“般若波羅蜜”之無邊功德。此咒語是梵語之音譯,表示對這部心經所闡揚之法義的總持。

  學佛注重修心,消除虛妄心,恢複真心。這部《心經》就是《大般若經》之精髓、般若空宗之精要。你們能夠聽此經是很有因緣的,聽講經、吃齋、念佛、拜佛、參加七天拜忏,功德很大。能從第一天堅持到今天,生活也不像在家那麼舒適,爲了求忏悔、拜佛、消業障,這種精神很值得贊歎。

  

  

《心經講記(惟賢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