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親恩
鄒相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的生命源于父母的恩賜,敬重父母、孝敬父母是每一個子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而現實生活中,不能盡孝于父母的情況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虐待、謾罵父母,讓人心寒不已。謹以此文,獻給“爲孩子生,爲孩子死,爲孩子辛苦一輩子”的天下父母親!
清晨上班的時候,看到一對父女在我前面走著:父親個子很低,女兒快高出父親半頭。那位父親背著個書包,沈甸甸的,加上他佝偻著腰,活脫脫一個“忍者神龜”的模樣。旁邊的女孩倒剪著雙手,輕挪著小步,一副悠然遊哉的樣子。
在那對父女前面,還有一對母子:母親體弱瘦小,兒子厚墩結實。和那對父女相同,那位母親斜挎著兒子的書包,牽著兒子的小手,還時不時彎下腰,垂下臉,小聲地問著兒子什麼。只聽到她兒子時不時地嚷著,說不想去上學。估計,她應該是在安慰兒子,鼓勵他勇敢地去學校吧!
看到這幅畫面,我的眼角濕潤起來,一股莫可名狀的酸楚之感侵襲我的全身,我顫抖了一下,淚珠搖搖欲墜。
叁十年前,一聲啼哭將我帶到了人世間,父母也由二人世界變成了叁口之家。體弱多病的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折磨著父母,吵鬧聲、打針時撕心裂肺的哭聲讓父母心力交瘁。因爲體質太弱,我叁歲的時候才學會走路。哪知,我剛走路不到半年,又患上了小兒麻痹症,又不會走路了。于是,父母就輪班抱著我,哄我睡覺,帶我上街,抱我去親戚家……直到我四歲的時候,小兒麻痹症才得到徹底地治療。當我重新站起來走路的時候,父母緊緊抱在一起……
小的時候家境貧寒,每逢過年的時候,也是家裏最爲緊張的時候。老家那裏的風俗習慣是,不管平時過得如何,到過年的時候必須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在我印象裏,父母在過年的時候很少給自己買新衣服,但少不了給我們兄妹買好吃的和新衣服。
我上高中的時候,正趕上妹妹上初中,家裏就更加貧苦了。妹妹幾次提出不上學,好讓父母全力供我上大學,但都被父母嚴厲喝止了。他們說:“就是砸鍋賣鐵,上街乞討,也得供你們兄妹上學!”因我在城裏上高中,每到月初,父親就從家裏趕過去,給我送來足夠的生活費。每每看到那些滿是褶皺甚至是搓成一團的紙幣時,淚水就會溢滿眼眶。父母啊,你們爲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即便是現在,我已經參加工作幾年,每到周末,父親或母親還會打來電話,說長道短,噓寒問暖,還是大人對小孩的關愛口吻。是啊,我在他們眼裏,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經常從電視上,從報紙雜志上,從網絡上看到一些不孝順父母的例子,比如“某某不盡贍養義務,老父無家可歸”、“八十歲老母無人問,兒女心比蛇蠍毒”、“爲上網,無良少年殘殺雙親”等等。每每看到這些新聞,我都感覺到一股無名怒火在心中燃燒,心裏暗暗斥責著那些不孝的子女。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人類自古就有“百善孝爲先”的思想道德觀念。孝敬父母是人類的傳統美德,可現實中還是有一些人對父母不盡孝道,或拒不承擔贍養義務,或虐待、遺棄年老多病的父母,讓人心寒。
時下,一些學校爲倡導學生心存感恩父母之情,對父母盡孝,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鄭州大學旅遊管理學院給學生布置的寒假作業是“回家給父母磕個頭”;山西太原市四十五中利用每年的寒假,組織學生開展“孝敬父母,做新叁好學生”爲主題的系列活動;甯夏石嘴山市勝利學校每年開設“孝敬父母月”活動;湖北仙桃市仙源學校定期組織“孝敬教育”;廣東東莞市養賢學校的校訓中,有一條是“一個好學生,從孝敬父母開始”;等等。
“長夜空虛使我懷舊事,明月朗相對念母親,父母親愛心,柔善像碧月,懷念怎不悲莫禁;長夜空虛枕冷夜半泣,遙路遠碧海示我心,父母親愛心,柔善像碧月,常在心裏問何日報;親恩應該報,應該惜取孝道,惟獨我離別,無法慰親旁,輕彈曲韻夢中送。”著名歌手陳百強的《念親恩》成爲脍炙人口的歌曲,離不開其中的“孝心”思想——念親恩。
《新叁字經》裏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
佛教中提到“上報四重恩”,其中的一重恩就是“報父母恩”。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曰:“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說不能盡。”;《佛說盂蘭盆經》曰:“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爲爾不?佛言:大善!”;《梵網經》中記載:“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以佛教的觀念來說,自己的生日,正是母親的難日,應該把懷念“母難”的情緒提高,應該于“母難”的日子特別懷念父母的生育教養之恩,應該十倍百倍地孝敬于父母,而不是盡情歡樂地爲自己慶生。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要及時,行孝要在當下,不是挂在嘴邊,而是要身體力行。“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爲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如果你不和父母在一起,記得常回家看看。如果你不能常回家看看,記得經常給他們打個電話。孩子是父母的命根子,父母也應該是孩子的“寶”。
當你還在爲和父母拌嘴而耿耿于懷時,去讀讀《二十四孝》、《勸發菩提心文》吧!
當你還爲父母的贍養問題,同其他兄弟姐妹勾心鬥角時,去讀讀《百孝篇》、《勸報親恩篇》吧!
當你還拿父母的關愛當成不思進取、任性自我的幌子時,去讀讀《醒世文》、《佛說盂蘭盆經》吧!
當你大學畢業後,還是一位“啃老族”時,去讀讀《地藏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吧!
……
念親恩,並積極付諸于行動,我們才會無愧于父母的一片苦心,才能爲我們的孩子樹立起孝順、慈悲、仁德的良好形象。
摘自《報恩》2009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