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恩欲報 怨欲忘(鍾茂森)

  恩欲報 怨欲忘

  

  鍾茂森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這是講別人的恩要常常記在心裏,常常要想著知恩報恩。別人如果對不起我的,有怨恨不可以記在心裏,要把它忘掉。抱怨的時間短,報恩的時間長,這個短和長都要推到極處,就是不能夠報怨,應該報恩,滴水之恩都要以湧泉相報,心裏面只有恩義,沒有怨恨。這種心境叫大自在,海闊天空的境界。一個人不知道恩義,真的叫禽獸。而報恩,要知道誰對我的恩最大,是我們的父母,父母的恩都不報,你說他能報誰的恩?我們看到新聞報導裏講到,一位警察學校的同學,他的母親患了尿毒症要換腎,家裏很窮,這個警校的學員二十二歲,要把自己的腎捐出一個給他的母親。手術的費用也很大,家裏付不起,他就登報紙,登一個什麼廣告?賣身的廣告,要把自己十年的青春賣出來,誰如果能夠給他母親負擔醫藥費,願意爲他打十年工,給他服務十年。結果大家看了之後都非常感動,紛紛伸出援手幫助這個警校的學員,他懂得知恩報恩。家裏貧窮的人更懂得父母恩德,父母養大我們不容易,所以我們更應該報答父母。

  富貴家的人也要懂得對父母的恩德不能忘懷、不能忘記。在四川省成都市前幾年報紙登了一個富家子弟,十九歲的孩子,家裏很富有,出去都是有私家車,有人開車,從來沒有去擠過公共汽車,從來沒有在街上買一個飯盒,都是家裏人做好飯菜,每天都是宴會。有一天他不經意地看到自己的父親頭發花白,心裏就一陣酸楚,突然想到自己父母把我養大很不容易,付出了多少的艱辛,父母頭發都白了,這是良心發現,良心是本有的,每個人都有的天良。結果他就開始第一次去擠公交車,他不再坐私家車,在街上買五塊錢的飯盒吃,買最便宜的飲料喝,不去浪費父母的錢。而且爲了體驗生活的艱辛,他決定做一天的乞丐,富家子弟去乞討,乞一天,去體驗一下生活的艱辛,這個很不錯,因爲人只有經過苦他才懂得報恩。這個富家子改掉了他花錢大手大腳的壞毛病,改掉了他驕奢淫逸的作風,而且他也呼籲青少年一起努力不要亂花錢,珍惜父母的血汗錢,常常想到父母的恩德,不要沈迷于網絡、吸煙這些不良的習慣,這是“恩欲報”,值得我們贊歎和效法的。

  “怨欲忘”,這是別人跟我有怨,對不起我的,要把它忘記,不要耿耿于懷。耿耿于懷這是對不起自己,自己糟蹋自己,何苦來?這也是沒有給別人一種寬恕,不能寬容別人,也對別人不好。對人對己都不好,爲什麼要幹?我們看到網絡上有一則故事,講到有一對夫妻,先生原來是一個窮苦農民家裏出來的孩子,女方是當地政府要員的千金小姐,兩個人在大學裏相愛,後來結成夫妻,這真的像現代版的七仙女下凡,女方下嫁到男方。兩個人很有緣,也很恩愛,男的也很能奮鬥,很快就平步青雲,當了年輕的縣長。結果有了官位、有了名利,人就容易變節,本來夫妻很恩愛,女方也非常體貼丈夫,真的是一個賢妻良母,男方原來也很忠誠,但是就有一位更年輕美貌的小姐來追求他,最後這兩個人就搞上了關系。有一天當這個太太回到家裏,就當場發現這兩個人在做不義的行爲,當時那個小姐趕緊穿上衣服,滿臉羞愧。但是這個太太修養很好,並沒有去責怪她,反而很平淡地放她走。從此之後這個太太對先生就不再說一句話,先生非常慚愧,非常忏悔,知道自己太對不起太太,真的是忘恩負義,每天向她求忏悔,跪下來忏悔,但是太太不原諒他。有客人來了,就裝出一副很和諧的樣子,夫敬婦和,兩個人在家的時候,太太從不理會先生,如此過了十二年。結果有一天太太跟先生講,第一次主動和先生說話,說我得了乳腺癌,已經擴散了,晚期,日子不會長了。先生聽了之後非常震撼,抱住她哭泣,說爲什麼你不早說出來,爲什麼你自己糟蹋自己,我們可以早點治療。後來太太就死了,臨死之前對先生說,我這十二年對你也沒有原諒,現在想起來也不對,不應該這樣,我走了以後你可以再娶一個。結果她先生聽了之後更加悲痛,更加內疚。後來太太死了以後,男的又得了胃癌,沒多久也過世了。

  過世之前,他對女兒說了句話,女兒聽了也有點莫名其妙,他跟女兒說,我最大的欣慰就是你母親最後原諒了我。後來醫生告訴這個女兒,說她父母兩個人癌症的病,都是因爲長期以來心裏的抑郁、憂郁症導致的。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對夫妻,本來很恩愛,男方因爲被欲所迷,幹出忘恩負義的事情,固然這是可惡,但是他後來悔改了,知錯能改,也不錯了,可惜這位太太沒有原諒他,不能以寬恕的心對待丈夫,最後兩個人都得了憂郁症,兩個人都得癌症死掉。所以怨要忘,要能夠寬恕別人。夫妻的愛當然首先要懂得互相報恩,要有恩義,也要能夠互相原諒對方的過失,如果沒有寬恕的這種愛,在一起就是互相折磨。

  所以恕真的是聖人的境界,老子《道德經》裏面說過,“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這是講要和解大的怨恨,像人與人這樣的怨恨,對方忘恩負義,這是我有怨恨,但是要和解、要化解。化解要從什麼地方化解?要從心上化解,如果不能從心上化解,表面上雖然好像互相也客客氣氣,還在一起,可是和大怨,大的怨看起來沒有了,還有余怨,余怨在心,這就不能叫做善,善就是什麼?幸福圓滿這叫善,他得不到。所以聖人是什麼?執左契而不責于人,聖人是什麼?只管他這一半,執左契就是管我這一邊的事情,樣樣我都管好我自己,不要責怪別人,盡自己的義務,不要求別人,這是聖人的境界,這叫恕道。

  要知道,怨恨從哪裏來的?從情執來的,那是我們師長曾經講過,怨生于情執,情執生于迷失自性。爲什麼有怨?因爲有情執,所以就會有怨,有情執,當情執得不到滿足就有怨。情執生于什麼?生于迷失自性,就是我們說的,迷失了心源,迷失了本性。而自性本無迷妄,自性裏面沒有迷妄,自性本覺本善,哪有迷妄?既然自性裏沒有迷妄,自性裏也沒有情執,也就沒有怨。怨從哪來?怨就是虛妄的,是你那個妄念放不下,你把它一放下就沒有了,得大自在;你不肯放下,它雖然是虛妄的,但是它能起作用,起作用就麻煩。所以世界各地的沖突不斷,家裏的沖突,乃至國家的沖突,種族的沖突,宗教的沖突,爲什麼天天不斷?有怨。而怨是妄念,不是真的,不是事實,是你那種虛妄執著而已,把它放下就沒有了。我有幸經常跟師長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聽到師長把這個沖突的根源點出來,真的是高明。他說沖突的根源在哪裏?在我們內心,要解決世界的沖突,必須要放下內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對立、沖突、矛盾,把這些放下,外在的沖突就沒有了。古人講“仁者無敵”,真正仁慈的人心目中沒有敵人,爲什麼?仁愛之人他只有愛人的心,他沒有敵對的心,所以他無敵,他也沒有怨恨,這種才真正得到心地的解脫、自在,生活的幸福美滿。

  

  摘自《鍾茂森演講》

✿ 继续阅读 ▪ 覺明妙行菩薩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