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此是五百人善知識語

  34、此是五百人善知識語

  沩仰宗開山大師未住持前在前坡牧牛,見一僧上山,不久又下來。師問上座爲何不留下?僧曰:“只爲因緣不契。”師曰:“有何因緣,試說出來。”曰:“和尚問我名什麼?某答:歸真。和尚曰:歸真何處?某甲答不出。”師曰:“上座可否再回,向和尚道某甲對得出了。和尚若問作麼生會,但曰:“眼裏、耳裏、鼻裏。”僧曰:一如所教回話,沩山曰:“脫空漫語漢,此是五百人善知識語。”

  這段話頭是另一類範例,就是:參學者水准如何可以從對話中立即勘驗出來。問題出在參學者法號大名,這也是很多和尚容易疏忽之處,老師賜號亦不可稍有懈怠,必須讓弟子懂得法號出處,方不致像這位弟子之難堪。沩山是一代大師,當然可以判斷出弟子一上一下之間不可能悟得那麼快。仰山教他的“眼耳鼻”其實是說“根塵識”叁空。這是大乘法空的基本理論。大乘法以小乘破相作基礎。因爲缺乏內容(六識空)就不能推理到生住俱滅(無法有法空)。這位弟子或者反應鈍,或者根本不上路,所以在“如來真如即解脫門”(真如品)道理方面尚未透徹。沩山大師在面試時的隨機之問並不過分。“歸真”固然是佛法證真如最高最後一關,但即已賜號,多少也應懂得一些,所以,的來啓蒙老師難辭其咎。也或許老師亦弄不清這類佛法正果已是菩薩以上品位可得與“聞”者也。法號並不是隨便查查經文便可施與的,碰見沩山仰山高僧卻是當場址穿漫語,禅門在這方面絕不輕言放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