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如何是普賢第一句
天皇了人禅師弟子問:“如何是普賢第一句?”師曰:“落第二句也。”
中國禅師在觀念上有極爲前進的研究。這段話頭了了二句,卻是西洋哲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課題。哲學家休谟認爲印象是根本的、最新鮮的,但卻只能出現一次,等到第二次便不如原創了,所以,他說這二次出現的、經過加工(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的只是“觀念”(Idea)——亦即印象的再現。無印象即無觀念。譬如第一次見山見水是印象,第二次是見山見水(或見山非山,見水非水)就是觀念而具有批判作用在內,這些也是佛法中“比量”與“現量”問題。再從般若法說:凡落文字語言,便有能名所名,能言所言。即有“能”、“所”,便已夠成主客對待。就佛法言,稍有主客之分,便不是絕對之體。因此,當弟子請益“如何是第一義”時,他本人已經出現客觀標准機而生“對待心”,當然落入二義。這正是禅門不立文字語言的妙道,第一句就是摻雜任何客觀看法,保持原創含義的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