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本來無挂礙,隨處任方圓
臨濟宗石霜楚圓大師經常與李都尉遵勖論道。李都尉臨終時,大師問:“如何是本來佛性?”公曰:“今日熱如昨日。”隨即問師:“臨行有無什麼話交代?”師曰:“本來無挂礙,隨處任方圓。”公曰:“晚來困倦,更不答話。”師曰:“無佛處作佛。”公于是泊然而逝。
大師送別一句話頭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心無挂礙”,下句承轉是“心無挂礙故無恐怖”;但並未直接引用而另說爲“隨處任方圓”。的確是活學活用,更是金剛般若思維法。所謂“隨處”當然就是自作主人。作了主就不被相轉而是相隨我(心)轉,這樣不隨生滅無常,便是生死自了,任方任圓之義。
但是,必須懂得“下手”不能滅境。所謂“不注”絕對不是斷滅,斷滅豈非墮入空滅,這樣也不合大乘理念。《金剛經》主張的遮照同時思考正是如此。因此,大師告別辭中話頭“無佛處作佛”的確是道義交情之言。既是隨處任方任圓,在人生命旅途轉捩點上:作佛不作佛原是憑看那一絲意念,假若執空,天下善男信女還修人什麼?禅門大開原是讓參學者得個想頭。法或非法二邊不要的先決定條件是能立即“返觀”,乃能照住,到了臨別一刹那,甚至佛力亦不加持了,就依居士起個作佛之念,歡歡喜喜前往淨土,有何不可!
禅宗有些大師出手很“辣”,亦不是真的死不放過。這位早期大師就很懂得靈活運用般若大法替居士作個圓場。看話頭參學的亦不過是這些本領而已!